陳聰 王賓 田曉航/經濟參考報
2018-07-06 06:13
經濟參考報7月6日報導,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國務院採取進口抗癌藥零關稅等一系列措施,消除流通環節不合理加價。抗癌藥新規自5月1日實施,落地效果如何?能否滿足患者用藥期待?記者展開調查。
5月1日起,我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記者調研發現,零關稅新規的市場反應卻出現「滯後效應」。
記者從遼寧省一所三甲醫院腫瘤內科了解到,自5月1日至現在,貝伐珠單抗等臨床使用的主要進口抗癌藥價格未下降。據了解,
該院貝伐珠單抗售價為每瓶1998元,從5月1日到現在價格沒有變化。該院腫瘤內科醫生對記者表示,該藥在去年9月份已經有過一次降價。降價前,該藥單瓶售價是5200元。
記者從上海羅氏製藥了解到,
近期需求激增的乳腺癌用藥赫賽汀在抗癌藥零關稅新政策落地後也尚未降價。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乳腺腫瘤內科主治醫師冉然對記者說,目前使用赫賽汀、拉帕替尼等進口藥的患者尚未感受到關稅政策對藥價的影響。
為何零關稅新規的「反射弧」還沒有傳導到終端?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項目研究員顏建周說,終端藥價變化「慢半拍」受到多重因素影響,比如在今年5月1日前,
國內市場中已經庫存了一定量的進口抗癌藥品,這部分藥品並沒有受到降稅政策的影響,價格會與之前保持一致。而且,這部分藥品庫存銷售完畢仍需一定周期,因此,在短期內價格沒有觀察到明顯變化。
顏建周同時指出,藥品價格受多方因素影響,如研發和生產成本、原輔材料價格、市場供求關係、市場競爭環境、同類競爭產品定價等,在降稅政策出臺後,企業會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決定藥品的市場價格。此外,藥品集中採購和醫保支付標準也未到調整周期。
「我國正在加快高質量仿製藥研發和上市。目前,國內化療藥質量療效和安全性已漸接近國際水平,但大部分靶向抗癌藥依賴進口。」北京朝陽醫院總藥劑師劉麗宏說,國內靶向抗癌藥市場面臨加快滿足百姓優質、高效用藥需求的挑戰。
面對巨大的需求,中國抗癌藥物市場正以每年百億元的增速高速擴張,而在政策支持下,進口抗癌藥迎來爆發式增長,會否進一步擠佔國產藥的生存空間?國產藥如何能讓患者有更多便利優價的選擇?
專家指出,
老百姓要真正用上更便宜的抗癌藥,必須鼓勵國產抗癌藥的創新和研發,在市場上形成與獨家進口藥的競爭。也就是說,需要有在質量和療效上都能和進口抗癌藥媲美的國產抗癌藥,尤其是國產創新藥。
目前,雖然治療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鹽酸安羅替尼膠囊等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已經通過「綠色通道」上市,或進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但解決國內抗癌創新藥缺位之「痛」仍然任重道遠。
顏建周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醫藥產業政策環境,提高我國創新藥物和高品質仿製藥的研發、生產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藥品可及性,在實現對部分進口抗癌藥臨床替代的同時,緩解進口藥短缺的困境,減輕居民就醫負擔。
(原題《降稅不降價 抗癌藥「滯後效應」影響患者獲得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抗癌藥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