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一名代購者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美國版(左)和瑞士版(右)馬法蘭針劑實物照片。
6月2日,代購者向記者提供多種馬法蘭針劑的報價。
在某腫瘤論壇中,很多人在求購抗癌藥馬法蘭。
國外抗癌藥馬法蘭的「黑市」困境
看到抗癌特效藥有望簡化審批且零關稅進入市場的消息,章琪夫妻倆又想起了兩年前為了保住兒子眼睛,不得已「舉牌尋藥」的場景:夫妻倆站在濟南泉城廣場的中心,舉起一塊泡沫板,上面寫著「馬法蘭來救命」,醒目的白底紅字。
當時他們的兒子小澤澤剛一歲,但因患視網膜母細胞瘤,右眼腫大面臨摘除。醫生告訴章琪,馬法蘭這種國外的抗癌藥療效好,或許能保住孩子的眼球。
然而,馬法蘭並未在內地上市,章琪遍尋不得,無奈「出了個下策」舉牌求助。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腫瘤患者群裡,幾乎每天都有人在尋找馬法蘭,但苦於「沒有身份」,這種藥多以隱秘的方式流入內地,形成一張地下供需網絡。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告訴記者,雖然沒有準入,但馬法蘭在國外有十多年臨床經驗,對多種實體瘤的療效都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是必需品。她還提到,不只是馬法蘭,不少國際公認的抗癌藥在內地都面臨「有名無分」的尷尬處境。業內人士稱,究其未在中國內地入市的原因,一是審批問題,二是藥企的成本考量。
「救命藥」的上述困境,引起了各界關注,有關解困議題也進入到民主黨派及政協委員的提案中。4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鼓勵創新藥進口。相關部門也出臺了政策,簡化進口特效藥審批流程,包括馬法蘭在內的抗癌藥,或將加快進入內地市場。
尋找「馬法蘭」
章琪第一次聽到「馬法蘭」的時候,「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那是2016年初冬,1歲的小澤澤確診視網膜母細胞瘤後不久,一位病友向他推薦了這種藥。那時候的小澤澤右眼已經腫大,失去視力,打算做摘除手術。
醫生向章琪表達了自己的顧慮,馬法蘭可以用,但不保證療效,而且這種藥在內地買不到,需要他自行購買。
此時的章琪才知道,馬法蘭並未在內地上市。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未取得批准文號的,按假藥論處。
馬法蘭,又名愛克蘭,美法侖等,最早由藥劑集團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它的產品說明中提到,該藥可用於多種腫瘤,在單一化療及聯合化療中,為多發性骨髓瘤的首選藥。對精原細胞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惡性淋巴瘤、兒童晚期神經母細胞瘤、甲狀腺癌有效。動脈灌注治療肢體惡性腫瘤有較好療效。
「我不想兒子摘掉眼球,只能賭一把。」此後,章琪到處打聽買藥,苦尋無果。情急之下,他和妻子決定上街尋藥,舉了塊招牌,站到了濟南最熱鬧的廣場上。
史華3歲的兒子患神經母細胞瘤,做移植手術前,醫生也給出自行採購馬法蘭的建議。在此之前,史華對馬法蘭一無所知,他開始在網上搜集資料,「代購我不放心,怕買到假藥,孩子跟著受罪。」而去香港買,又會多花不少錢。
一番考量後,史華帶著籌來的兩萬塊錢,抱上兒子,去了香港。飛機、大巴、地鐵,一家三口一路匆忙。兩天後,他花了7000元左右,從香港一家醫院買回兩支馬法蘭針劑。
章琪在舉牌求藥後,結識了代購馬法蘭的人,迅速決定讓對方幫忙購買。面對5800元一支的高價,章琪只能「先買一支試試」。
「沒名分」的首選藥
章琪代購的第一支馬法蘭起了作用,之後,他又相繼代購了3支。
史華將兩支馬法蘭帶回後,趕忙塞進了自家冰箱,直到移植手術開始前,他才塞到醫生的手裡,甚至都沒仔細看過馬法蘭針劑的樣子,「那是救命藥,不敢亂動」。
手術很成功,兒子的病情趨於穩定。但想起香港買藥的經歷,史華還是忍不住感慨,「怎麼買個藥就那麼難」。
他不知道,馬法蘭早在12年前就曾進入內地市場。1996年,葛蘭素史克的馬法蘭獲批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當時有關部門的定價是,2mg每片,25片一瓶的馬法蘭在中國內地的售價不能超過70元。而據媒體報導稱,這個價格遠遠低於馬法蘭在美國等多個國家上百美元的定價,馬法蘭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內地最便宜的抗癌藥之一。幾年後,葛蘭素史克將馬法蘭賣給另一家藥企,馬法蘭便沒有再申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然而,這種在內地「消失」多年的藥,在多個國家仍被使用。有十幾年兒童腫瘤治療經驗的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表示,未在內地上市,並不意味著馬法蘭療效有問題,相反,它對多個實體瘤治療都有著很好的臨床效果。
醫藥戰略規劃專家史立臣也提到,馬法蘭對部分腫瘤有一定的效果,但並非人人適用,醫生會綜合實際病情和病人體質等因素來決定是否使用含馬法蘭的方案。
事實上,馬法蘭並未因退市而在內地「消失」,不少腫瘤醫院醫生仍會根據病情,使用馬法蘭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病患家屬也會主動選擇去國外或中國香港購買使用。
對此,孫媛表示,外購進口藥行為違規,除了買藥的家屬,用藥的醫生也在承擔著風險。「一方面,醫生出於本職,也想給患者用最好的藥治好病人;而另一方面,醫生使用未入市的藥也是違規行為,而且還得承擔很大的風險」。
隱秘「藥市」
多年以來,在多種腫瘤患者群體中,馬法蘭幾乎成了一種口耳相傳的「秘笈」。然而,苦於沒有正規購買渠道,這些人跟章琪、史華等人一樣,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自己出境購買,要麼尋求代購。一個馬法蘭的隱秘「藥市」由此而生。
劉濤早在2012年就接觸過藥販子,那年,他做多發性骨髓瘤移植手術前,用了馬法蘭。
劉濤回憶,當時私買馬法蘭還比較容易,甚至有醫生會幫忙介紹藥販子。「我找了一個藥販子,買了幾支針劑,當天下午就送到了。」劉濤說,那時候的藥販子還會囤貨,要價也便宜,「瑞士版的才1500元一支,現在已經要2500元左右了。」
6年來,她見證了馬法蘭藥市的變化,價格在飛漲,購買渠道也從此前的線下發展到了網絡。
記者搜索發現,無論是QQ群、微信群,還是病友論壇,都有大量因「馬法蘭」而聚集的人。其中有「尋藥」的,也有「賣藥」的。
通過QQ群搜索馬法蘭,會彈出「馬法蘭代購」、「馬法蘭現貨」等交流群。而百度貼吧的「馬法蘭吧」有著3000多條帖子,幾乎每天都有人發帖買藥或賣藥。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病友論壇裡,這類交流顯得更為集中。在一個淋巴瘤論壇中,記者搜索發現有數十條新近發帖,每一條帖子都有大量評論,交流者都是腫瘤患者或家屬。記者注意到,在一條「哪有馬法蘭」的求助帖下面,有人留言稱「家人沒用完可轉讓」,也有人給出代購者的聯繫方式,甚至有人給出某地一家正規藥房的電話,稱該店可購買馬法蘭。
記者隨後聯繫了上述藥店,對方表示有多個版本馬法蘭,「我們都是香港拿貨的,正規藥,價格也比較低。」對方稱異地購買只能發快遞,當記者質疑「天氣熱會不會影響藥效」時,對方表示,會往快遞裡放冰塊來冷藏。
記者通過論壇留言聯繫了另外一位「代購者」,對方則毫不避諱地表示,自己屬於廣東一家醫藥公司,藥品質量有保證。「我們公司做了3年了,從香港醫院拿藥,然後從廣東用快遞發貨到各地。」他能隨口報出各個版本馬法蘭的價格,並直言「上周北京這邊還要了7支,用於骨髓移植,我們公司一個月賣七八百支(馬法蘭)。」
按其3000元/支馬法蘭的報價,這名「代購者」所在的公司一個月馬法蘭的銷售額就超過200萬元。
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告訴記者,不少人看中代購抗癌藥有利可圖紛紛加入,「我曾見過一個送藥的小哥,在幾年時間內,在香港註冊公司了。」
對這種代購行為,孫媛等醫生表示擔憂,馬法蘭等抗癌藥對運輸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需要低溫保存,否則會影響療效甚至失效,「普通的快遞運輸有很大風險,醫生也沒法進行藥效檢測」。
交流「代購」的另一個陣地,就是微信群。腫瘤患者會組建微信群,在群裡交流病情,不可避免,馬法蘭成為常談話題。
多名腫瘤患者向記者透露,微信群裡大多數病友都使用過馬法蘭,購買渠道就掌握在微信群裡的幾個人甚至一個人手中。一名患者表示,較早用藥的病友會把渠道分享給其他人,慢慢地群成員就會越來越多,這個渠道也就越被認可。
劉濤是那些掌握購買渠道的人之一。
用藥移植五年後,他恢復良好,開始正常的工作生活。他告訴記者,康復期間,經常有病友找到他諮詢買馬法蘭的事情,出於好心,他就將自己的渠道推薦給別人。時間久了,找來的病友越來越多,他就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如今成員已有幾百人。
他坦言,自己推薦並非為了掙錢,只是想給病友介紹一個安全的渠道,以免被藥販子欺騙或者買到假藥。劉濤也不會向供貨人收取好處費,「但對方會主動給我發個紅包表示感謝。」
共2頁 [1] [2] 下一頁
進口抗癌藥降稅兩連擊:國內藥企進入斷奶期
抗癌藥增值稅調整 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
進口抗癌藥下月起零關稅 專家估算:有望降價20%
抗癌藥進口零關稅等於降價?業內:還有很多關係博弈
進口抗癌藥將大幅降價:讓患者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快
搜索更多: 抗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