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列明: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靶向抗癌藥

2020-12-05 金臺資訊

2018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讓很多人不僅知道了抗癌的艱辛,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昂貴的進口抗癌藥物給病患家庭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在現實生活中,杭州餘杭貝達藥業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丁列明帶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造福了20多萬肺癌晚期病人。在這些癌症病人的心目中,丁列明就是不折不扣的「藥神」。

懷著報國心出國留學去

1992年,丁列明被公派前往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之後在美國攻讀了博士學位,並且考取了美國的醫生執照,成為一名病理科執業醫師。留在美國,丁列明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在他踏上美國土地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回國。成長在新中國由弱變強的環境下,丁列明的中國心根深蒂固,對他來說,出國就是為了學成報國。

初到美國,丁列明深切地感受到中國與美國的差距,無論在教育、科研,還是醫藥領域,美國都遙遙領先,特別是在抗腫瘤靶向藥物研究開發上,美國首開先河。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抗癌藥就是2001年在美國首發上市的,中國完全是一片空白。那時的中國還停留在仿製藥上,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療上,國人只有依賴進口藥,並不得不承受天價的藥費,苦不堪言。

從零開始回國創業

2002年,機會來臨。此時,丁列明和幾位留學博士篩選出一組有高度活性的靶向抗癌藥候選化合物,獲得了出色的實驗室數據,但作為藥物開發,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一個多學科團隊的協同作戰和大量的投入,自然困難重重。討論中,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國內,一則該領域在國內還是空白,巨大的臨床需求未被滿足;二則政策支持,國家開始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三則成本相對較低,且有逐漸充裕的資本投入。很快大家達成共識,把這個項目帶回國,旨在研發出中國人自己的靶向抗癌藥。

2002年8月,丁列明回到杭州,創辦了貝達藥業,開啟了艱辛創業路。可以說,丁列明是踩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上大學、出國留學,又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回國創新創業,國家的支持給像他這樣的科技創業者帶來了實現夢想和價值的機遇。

新藥開發不僅需要漫長的過程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丁列明最困難的時候是在2008年。那時項目已完成二期臨床研究,準備啟動關鍵的III期臨床,急需資金5000萬,但正好趕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原來有意向投資的機構改變了主意,滿世界找錢無果,公司直接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險境。當時,公司已負債3000萬,為了還到期的利息,大家不得不東拼西湊,而5000萬的III期研究費用真不知何處著落。百般無奈中,丁列明只有寫報告向餘杭區政府求救。餘杭區政府雪中送炭,支持1500萬元,購買了第一批研究對照藥,啟動了III期臨床研究,加上後面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支持及銀行追加的貸款,III期臨床試驗終於得以順利完成。

經過近十年的攻關,2011年,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上市,它打破了進口藥的壟斷。而在凱美納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丁列明和他的貝達團隊經歷了不少坎坷。中國患者長期依賴進口藥,對國產藥缺乏信心,因此,凱美納上市之初,免不了受到質疑和排斥。最終,凱美納憑著自身的良好療效和安全性取得了專家和病人的信任和青睞。

在凱美納上市定價時,公司內外曾有不同的意見。凱美納的臨床研究顯示,療效和安全性均優於進口對照藥,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有理由定價不低於進口藥,且定低的話,市場會解讀為貨不如人家的。這種情況下,丁列明團隊還是決定把凱美納的價格定在進口藥的60%-70%,因為他們明白,一路上大家努力和各方支持的目的,就是要讓中國癌症患者受益。為此,他們還和中國藥促會聯合,開展「後續免費用藥項目」,即凡購買凱美納滿6個月仍有效的患者,可以終生免費服用。

凱美納作為靶向藥,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僅僅是降價還不能解決長期用藥病人的經濟負擔。對於這部分患者,凱美納提供了免費贈藥。目前,已有20多萬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服用凱美納,7萬多病人進入免費贈藥項目,凱美納累計贈藥數量超過420萬盒,價值近90億元,遠超60億元的銷售額。

2016年1月8日,丁列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從國家領導人手裡接過了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大紅證書,這是我國化學藥領域首個科技進步一等獎。丁列明感言,是創新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創造了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他看來,只要不斷開發出能真正滿足老百姓需求的產品,企業的利潤和發展是自然的結果。

沒有對失敗的寬容就沒有更大的創新

回顧十多年的回國創業路,丁列明認為,自己當年的選擇非常正確。他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貝達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改革開放,也離不開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支持。在丁列明看來,藥物研發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國家大力鼓勵和支持創新,讓更多的海歸人才有用武之地,這一點令丁列明倍感鼓舞。

近幾年來,國家對生物醫藥產業十分重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創新環境。比如2017年10月發布實施的《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給生物醫藥創新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各級政府部門採取了多項措施來優化藥物臨床研究和上市審批流程,把救命藥及時列入醫保,降低患者藥費負擔,提高藥物可及性。得益於這些好政策,貝達成立至今,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面對未來,丁列明滿懷信心,他和他的貝達藥業永遠牢記「做好藥,讓人們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的使命,向著「總部在中國的跨國製藥企業」的目標進發,立志做更多老百姓吃得起的新藥、好藥。

相關焦點

  • 除了大幅降價,靶向抗癌藥問題還有什麼值得關注?
    ,在質量和療效上能夠真正對標,甚至超越進口靶向藥原題《細解靶向抗癌藥降價》曾經「高高在上」的易瑞沙(吉非替尼片)再次迎來巨幅降價——從今年4月1日起,在「4+7」帶量採購試點城市廣州,易瑞沙(250mg*10片)每盒價格已降至547元,降價幅度達76%。
  • 靶向抗癌新藥CM118項目落戶上海張江
    上海2012年9月7日電 /美通社/ -- 上海再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本周在上海張江註冊成立,宣布又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 CM118 項目最終落戶國際著名的張江高科技園區。 卡南吉公司抗癌新藥 CM082 項目的目標是瞄準輝瑞公司已上市的靶向抗癌藥索坦(即舒尼替尼),保留其藥效但大幅降低其毒性,從而取代索坦。
  • 抗癌藥降稅不降價?「滯後效應」影響患者獲得感
    顏建周同時指出,藥品價格受多方因素影響,如研發和生產成本、原輔材料價格、市場供求關係、市場競爭環境、同類競爭產品定價等,在降稅政策出臺後,企業會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決定藥品的市場價格。此外,藥品集中採購和醫保支付標準也未到調整周期。 「我國正在加快高質量仿製藥研發和上市。目前,國內化療藥質量療效和安全性已漸接近國際水平,但大部分靶向抗癌藥依賴進口。」
  • 抗癌藥降稅不降價,「滯後效應」影響患者獲得感
    顏建周同時指出,藥品價格受多方因素影響,如研發和生產成本、原輔材料價格、市場供求關係、市場競爭環境、同類競爭產品定價等,在降稅政策出臺後,企業會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決定藥品的市場價格。此外,藥品集中採購和醫保支付標準也未到調整周期。「我國正在加快高質量仿製藥研發和上市。
  • 澳洲這個團隊帶來納米靶向抗癌藥,將共同打造生命科學城
    山東的迅速發展、濟南的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和濟南人的熱情友好,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簡稱 CSIRO)的郝曉娟博士,她帶領團隊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是「納米靶向抗癌藥物」,即通過納米技術解決癌症化療帶來的副作用。
  • 盧敏團隊成功摘取靶向抗癌藥的「聖杯」
    圖 | 盧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課題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發現 ATO 復活 p53,摘取靶向抗癌藥「聖杯 」基因突變引起的蛋白突變,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經常發生突變的蛋白主要分兩類,促進癌細胞增殖的 「促癌蛋白(oncoprotein)」 和抑制癌細胞增殖的 「抑癌蛋白(tumor suppressor)」。
  • 17種抗癌藥終納醫保:深度解讀腫瘤治療的靶向時代-虎嗅網
    10月10日早間,中國政府網公告:國家醫療保障局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此次納入藥品目錄的17個藥品中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其中也包括多種腫瘤靶向藥物。
  • 武田靶向抗癌藥Cabometyx(cabozantinib)在日本...
    2020年03月26日/生物谷BIOON/--Exelixis公司近日宣布,其日本合作夥伴武田製藥公司已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的批准,可以生產和銷售靶向抗癌藥Cabometyx(cabozantinib),用於不可切除性和轉移性腎細胞癌(RCC)患者的治療。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圖2 靶向藥物分類圖片來源:火石創造三、靶向藥推動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高速增長全球抗癌藥市場規模較大,其增長速度遠高於醫藥行業市場的平均水平。基於此,我國癌症治療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抗癌藥市場規模高達1268億元,較上年增長14.27%,預計未來抗癌藥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為12.30%,在2022年中國的抗癌藥市場規模將高達2264.61億元。
  • 「廣譜」抗癌藥!羅氏"不限癌種"靶向藥Rozlytrek加拿大獲批新適應...
    2020年05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羅氏(Roche)近日宣布,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已批准靶向抗癌藥Rozlytrek(entrectinib)一個新的適應症,用於治療先前沒有接受過克唑替尼(crizotinib)的ROS1融合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 從吃不起到吃得起 抗癌藥納入醫保目錄意味什麼
    「誰家還沒個病人」,無解之症,有藥可醫,一粒抗癌藥和一粒感冒藥,都很重要。制度改革牽上市場之手,效率與公平,關乎生與死。周洋的手機收到了一條新的新聞推送,「4.4元的話,4太多,中國人覺得難聽,再降4分錢,4.36元,行不行?」2019年11月28日,我國醫保制度建立以來最大一輪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談判宣布收官。
  • 羅氏靶向抗癌藥Alecensa(艾樂替尼)提交申請,治療ALK...
    2019年0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羅氏旗下中外製藥(Chugai)近日宣布已向日本衛生勞動福利部(MHLW)提交靶向抗癌藥Alecensa(alectinib,艾樂替尼)150mg膠囊的新適應症申請,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ALK融合基因陽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K+ALCL)。
  • 難治性腫瘤遇上強敵,多款ADC抗癌藥玩轉「靶向+化療」,精準爆破癌...
    這種藥物設計結合了靶向藥的精準和化療藥的高效,既避免了全身使用化療藥的毒副作用,也比單獨使用靶向藥具有更強的殺傷能力,一舉兩得。,既避免了全身使用化療藥的毒副作用,也比單獨使用靶向藥具有更強的殺傷能力,一舉兩得。
  • 抗癌藥研發有進展美股居裡公司股價飆漲4倍專家稱或難持續
    12月8日,美股抗癌藥公司居裡(CRIS.US)股價飆漲,盤中一度漲近450%。消息面上顯示,該公司正在進行的CA-4948單藥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患者的一期研究的初步數據呈陽性。「在美股裡面,創新藥公司很多,市值三四個億美金的公司盤子很小,平時也沒有人關注它,股價就會下跌。但是只要臨床數據特別好,確實會出現短期大漲。
  • 甘李藥業自主研發抗癌藥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
    原標題:甘李藥業自主研發抗癌藥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   甘李藥業
  • 中國抗癌藥實現零突破,A股版「百濟神州」在哪?
    來源:德林社文 | 楊萬裡電影《我不是藥神》裡面有一個場景,當身患白血病的老太太挽著曹警官的手,祈求著說自己不想死,想活著。那一刻,看哭了很多人。事實上,這部電影反映了國內重大疾病類藥物昂貴、稀缺的現實。
  • 「不限癌種」廣譜抗癌藥開啟新篇章!​十款實體瘤「明星藥物...
    2018年11月,整個醫療界和癌友圈都為一款FDA新批准上市的抗癌藥物沸騰,這就是全球首個不區分腫瘤來源用於初始治療的靶向藥--Vitrakvi ®(拉羅替尼,larotrectinib),這款新型的抗癌藥物每年可以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它已經給世界各地的患者來了新的希望。   各類NTRK融合癌症接受治療後奇蹟重生!
  • 一款抗癌藥和君實生物的千億市值神話-虎嗅網
    更有意思的是,在君實生物簡單的產品結構中,99.9%營收來自旗下獲批的唯一一款藥物,PD-1抗癌藥特瑞普利單抗。PD-1抗癌藥,是一類採取免疫療法的癌症新藥,也是最早獲批走向產業化的抗癌藥物之一,因此很早便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關注和追捧。
  • 國內抗癌藥動輒上萬,印度卻只賣幾百,靠譜嗎?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除了治療、檢查費用之外,她還需要長期吃靶向藥——帕博西尼,這盒僅21粒的藥,售價是30000元,她一次性買了三盒,花了9萬塊,這相當於她一年的薪水。《2018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我國每天約有1萬人確診癌症,而治療癌症花費一般都在30萬以上,嚴重的花費還上百萬,也就是這筆費用,讓中國眾多家庭「因病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