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藥漲價致部分「救命藥」告急,要寄希望於黑市?

2020-11-23 騰訊網

朋友圈、微信群時常會看到醫生幫病人求藥的信息,隨著原料藥漲價更多藥品出現短缺情況,大多數是臨床上已經形成固定用藥習慣的普藥,病人只能重金求助黑市。臨床必備藥短缺,是嚴重的公共衛生隱患,這一狀況已持續多年。

原料藥價格暴漲亂象給藥品生產企業帶來的壓力,正逐漸向醫療機構、用藥患者傳導。不少醫院的一些「救命藥」出現了短缺的情況,危及患者健康。原料藥包銷、壟斷、漲價等亂象亟待遏制。

醫院沒有,黑市有

一些緊缺藥物,甚至形成了黑市「反哺」醫院的奇特景象。比如曾經的一個事件,要治療嬰兒痙攣症,用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絕大多數醫院都急缺這種藥物,就導致了患者需自己準備28支ACTH才可以住院。醫院裡一盒ACTH只需要7-8元,而黑市上卻炒到了4000元,翻了500倍之多。這28支ACTH,只能來自黑市。近年來,不少類似好用的廉價藥,如「魚精蛋白」、在心臟手術中用來控制血管痙攣的「罌粟鹼」等,都曾出現緊缺。

遼寧省也曾一度出現因原料壓力無法正常供應的藥品,包括臨床休克搶救藥鹽酸多巴胺、抗心律失常藥及局部麻醉藥鹽酸利多卡因等多種臨床救命藥、常用藥和低價藥。這些臨床低價藥、常用藥短缺後,如無代替藥則會影響臨床醫療質量和救治水平,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因此錯過最佳搶救期、治療期。

上海一家醫院內部人士表示,醫院平時遇到臨床常用低價藥缺貨的現象次數不少,有時有的藥品買不到,是因為廠裡寧願囤積不發貨而在等待調價。據反映,心內科的強心藥西地蘭因為原料漲價,製劑缺貨了很長時間,後來價格上調後供貨穩定。另外最近甲硝唑栓、吲哚美辛栓等藥供貨則不穩定。

中國的藥品價格,有一種很獨特的現象:一些藥品,價格過高,被指責是「暴利藥」;而另有少數藥品,價格畸低,甚至低於成本價。黑市裡賣的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正規途徑很難買到的仿製藥,另一種就是魚精蛋白、ACTH這些價格很低但缺貨的藥物。

黑市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市場,但它往往是管制的結果。要麼是價格管制(最高限價),要麼是數量管制(糧票、布票),要麼是政策管制(禁毒)。而常用藥黑市,和數量管制、政策管制都無關,它的出現只和價格有關。

短缺不僅僅是企業造成的

藥品短缺是生產、流通和使用各環節以及藥品產業政策相互作用造成的。由於原料藥耗能高,汙染較為嚴重,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多被列為限制類投資項目。有業內人士提到,全國不定期地進行環保巡查,使得一些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小企業無法生存,使得原料上遊中間體生產極不穩定,造成供貨不及,導致價格不斷攀升。

我國生產的原料藥中,很多品種只有個別企業能正常生產,一些曾經獲得生產文號的企業,在不斷提高的環保標準下難以滿足生產條件,導致批文閒置。

環保的高要求和批文有限導致生產企業數量少,僅剩一兩家企業供應的情況已經形成了「事實壟斷」,中間商更容易操作「買斷包銷」的模式。

藥品流通企業不願賣廉價藥,導致銷售短缺。短缺藥品大多是利潤較低的普藥,或銷量不大的治療罕見病的藥品。除了盈利因素外,流通企業不願經營短缺藥品還有一些特殊原因:

一是一些緊缺藥品供應不暢,多個商業經銷渠道無貨,有藥的經銷企業將進價上調,其他經銷企業調撥時無利潤或很低,不願經營。

二是一些藥品使用量很少,如一些中毒搶救用藥,藥品價格又很低,同時存在藥品過期報殘的風險,經銷公司不願經營。

三是某些商業公司為一些藥品的獨家代理,不願意給其他商業公司調撥產品。

四是一些流通企業信息渠道不暢,不了解產品的生產企業,不知道何處購買。

藥品短缺與醫院用藥行為也有關係。首先醫務人員和參加醫療保險的患者都願意使用貴重藥品,相對來說貴重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可能好些。另外,由於以藥補醫體制的存在,一些醫院更願意使用高價格的藥品。此外,一些醫院對特殊、罕見疾病的用藥及搶救藥品儲備不夠,應急措施不到位,而國家又沒有建立相應的藥物政策,對低價藥品、罕見病用藥、中毒解救藥管理制度不完善,醫院只好將這類藥品的過期報殘風險轉嫁給商業公司,致使流通企業不願意經營這些品種,進一步加劇了藥品的短缺。

藥品定價和招標政策,也給藥品短缺帶來影響。一些臨床普遍使用的廉價藥品價格已很低,幾乎無利潤,但一些地區繼續對這些品種進行招標,招標價格廠家不能接受,拒絕供貨;一些企業或商業公司參加招標,為了能中標,惡意壓低價格,而中標後又供應不上或不供應;有些地區藥品招標過程中要求一些藥品大幅度降價,而企業為了保持產品價格的全國一致性,放棄該產品在一些地區的銷售,造成該地區此類藥品的短缺。

對於原料藥漲價,製劑企業的認識相對理性。企業在與原料藥供應商協商價格時,會考慮原料藥企業在環保和產品質量提升方面增加的成本,但有些品種動輒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漲價「完全不合理」,其背後有壟斷的影子。某些小品種原料藥的生產集中在少數幾家企業手中,易被壟斷,一些不法分子從中鑽營、哄抬價格。

從近年公布的原料藥壟斷案件來看,被壟斷原料藥的獲批生產廠家多為個位數,而實際投產的藥企則更少,往往僅有2~3家。現在原料藥企業也在向下遊拓展產業鏈,已沒有絕對化的原料藥企業,其他製劑企業如果要生產某個原料藥被壟斷的製劑產品,要麼選擇接受高昂的價格,要麼自主開發原料藥。

廉價藥品作用難以替代

廉價藥品不僅關係到看病貴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一些特殊病的治療,廉價藥品在一些疾病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新斯的明注射液每支才0.70元左右,但它卻能搶救垂危的重症肌無力患者;磺胺嘧啶注射液每支0.68元,卻是腦膜炎病的特效治療藥物;環磷醯胺注射液每支3.0元,是70%兒童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移植用藥。

廉價藥品不僅關係到費用問題,還關係到治療的科學性和減輕疾病痛苦的問題。由於這些廉價藥物短缺,醫生往往採用替代藥或替代療法,長此以往有可能造成醫務人員技術退化。例如魚肝油酸鈉注射液治療靜脈曲張,現在許多年輕的醫護人員都不掌握相應的注射技術,靜脈曲張病人往往被直接建議做手術,費用數千元,病人也經歷更多痛苦。又如2.5元的洗腸藥蓖麻油缺貨,患者可能被迫採取每次超過100元,而且更痛苦的洗腸方式。

臨床短缺藥品現象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單靠市場機制難以自行解決,必須靠政府的幹預。但政府的幹預不能破壞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更不能走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路,只能運用價格等經濟槓桿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來解決。

國外的經驗表明,儘早建立國家藥物政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其中制定切實可行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並保證供應是當務之急。對搶救用藥、罕見病用藥和中毒解救用藥應實施特殊的管理,建立區域供應中心,加強信息化管理,既保證藥品隨時可以供應使用,又減少不必要的過期失效造成的浪費。

價藥短缺,不是中國特色

中國政府不可以強迫任何一家藥企生產某種藥,美國政府更加不可以。至今為止,美國仍然面臨低價藥短缺的問題。在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全權處理藥品短缺問題。每一年,FDA都要收到大量藥品短缺報告,包括抗癌藥、麻醉劑、靜脈注射液、用於急救處理的藥物,甚至生理鹽水也缺。

儘管沒有辦法強制企業生產短缺藥品,但不代表什麼也不做。自2011年起,FDA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權力,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要求美國各大藥廠一旦出現某種藥品的減產或者停產的情況,必須提前向FDA進行匯報,同時要講清楚原因。

監測的目的,在於及時知道哪些藥物短缺,缺多少。為了監測短缺藥物,FDA推出了一款App「Drug Shortages」,專門為醫護人員和藥劑師提供及時、準確的藥物短缺信息。這一檢測軟體有兩個作用,一個反饋給FDA,一個反饋給醫生。FDA收到反饋信息後,會積極和藥企進行溝通,詢問短缺原因,確定後備供應商。即使暫時無能為力,這種對短缺信息的把握也很有價值。

而醫生收到短缺藥物報告後,也可以早作打算。有些短缺藥品是有替代藥的,如果監管部門及時發布短缺藥品信息,醫療單位就可以在短缺問題解決之前,選用替代藥,以保證患者治療。

藥品價值鏈需各方共同維護

實際上,廉價藥頻現「藥荒」,早在前幾年就引起了公眾的重視。製藥、流通廠商沒有利潤空間,所以不願生產經銷;一般廉價藥的替代藥物,要麼是價格高,要麼是達不到應有效果;相關部門的不重視,或是沒有行之有效地保護措施,就導致了要麼廉價藥成「天價藥」,要麼廉價藥日漸式微,甚至是瀕臨絕跡,這些無疑使廣大患者雪上加霜。

但原料藥漲價,本質上是由於供需失衡。有業內人士指出,原料藥要想獲得持續生產,需要完善的市場供應和支付環境支撐,製劑企業也要有合理的利潤,才能及時給原料藥企業回款,如此,產業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才能建立起來。

對於廉價救命藥的「診治」,無論是媒體還是專家,總有一些可行性的建議,比如,制定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範相關利益主體的市場行為;建立以早期預警為核心的幹預機制;建立藥品短缺信息平臺,實時發布短缺信息;從生產端入手,建立生產激勵機制;資金、稅收等給予傾斜政策和財政補貼等等。可以說,這就是綜合「處方」。

但是,上述「處方」唯有真正按方施藥,才能確保廉價藥不「稀缺」。可現實是,探討的多、建議的多,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比如,儘管我國針對藥品短缺也曾出臺相關政策,並且也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但由於缺乏細化指標,而且也缺乏嚴格監管以及問責制度,從而致使藥品短缺尤其是廉價救命藥「藥荒」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廉價救命藥「藥荒」,唯一的解決路徑就是需要「因病施治」。無論是法律法規的完善,還是相關部門的市場監管,一方面調動起藥企生產的積極性,既保障企業有錢可賺,又能確保廉價藥的供應;另一方面,也要在價格上進行穩控,確保這些藥品提質不提價。可以說,這也是紓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定意義而言,缺少廉價救命藥比缺醫更令人揪心。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廉價藥「藥荒」是亟待破解之題。面對一再發生缺藥的傷痛,箇中緣由,老百姓雖說不出子醜寅卯,但是切身的體會還是有的,就是不再「一藥難求」。故此,對廉價救命藥缺失這一「頑疾」,該給予重視,並抓緊診治了。

如果說,罕見病用藥短缺很難讓一些人有切膚之痛(其實非常重要),那麼常用救命藥短缺則無法逃避,今天別人缺,明天,就可能是你缺,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文章綜合整理自:網際網路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市場上難找廉價藥 黑市廉價藥從哪來
    原標題:廉價孤兒藥斷供危及數十萬人 黑市救命藥從哪來近年來,很多被長期臨床應用證明能治病、治好病的廉價小藥正在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患者們往往是跑遍了醫院和藥店也買不到急需的救命藥。不過,在黑市上這些廉價救命藥卻從來沒有缺貨的時候,而黃牛往往開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天價。那麼,這些救命藥為何能在黑市上出現?
  • 3家企業合謀操控致低價葡萄糖酸鈣原料藥暴漲 被罰3.255億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3家企業伸「黑手」被罰沒3.255億元 因合謀操控致低價葡萄糖酸鈣原料藥暴漲華夏時報記者 于娜 北京報導最低一塊多一支的常用低價藥葡萄糖酸鈣注射液,竟然也上了原料藥被壟斷暴漲的名單,漲幅達十倍之多。
  • 原研藥、仿製藥、原料藥,到底哪個才是「救命藥」?
    通過此案件,小編今天將帶著大家了解正版藥(原研藥)、仿製藥、原料藥的區別,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正版藥(原研藥)    什麼是正版藥?    這也是為什么正版藥會被稱為「天價藥」的原因,期間投入的成本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收回。    對於部分國內已經上市的正版藥,如果家庭經濟允許的話,可以優先考慮正版藥。
  • 世界「搶購」中國原料藥:印度70%原料藥來自中國
    同期,印度還出口了29.57億美元的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同比增長5.78%。 3月以來,因原料藥庫存告急,印度頻頻採取特殊舉措。 3月4日,印度政府開始禁止26種原料藥和藥劑的出口,包括撲熱息痛、替硝唑和紅黴素等常見抗生素。記者查詢印度海關數據發現,印度此次限制出口的26種原料藥及製劑,大都為往年出口額較高的產品。
  • 廉價藥短缺、藥價上漲,背後原因是原料藥壟斷?製藥企業、原料藥企...
    原料藥的質量、價格等直接傳導至下遊製藥企業,如一直在風口浪尖上的廉價藥短缺、藥價大幅上漲等,很多都是受制於原料藥壟斷。在上述結果出爐之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試圖聯繫部分原料藥企進行採訪未果,他們都選擇了噤聲。圖片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導(jjbd21)宋文輝 攝但,該有的「戰爭」還是會有,製藥企業「提槍而戰」。
  • 廣東藥交中心61個品規救命藥斷供背後:藥品原材料成本飛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在其提交的《關於要求國家相關部門破除原料壟斷,平抑藥價的建議》中表示,部分原料藥生產企業及經營企業,利用《藥品管理法》及相關法規定「對實行批准文號管理的原料藥,生產其製劑必須採用有批准文號的原料藥」,利用手中掌握的批准文號資源,採取提高原料藥價格,或不外賣原料(僅供自己生產),造成市場製劑藥品價格虛高或老百姓無法買到有些救命藥
  • 這種「救命藥」價格暴漲近10倍還斷貨?醫生告訴你如何應對
    省腫瘤醫院藥劑科負責人表示,供應緊、漲價快的狀況過年後一直存在。武漢藥品採購專家盧鈺介紹,總體上醫療機構能保障供應。因為涉及到急救,急診都要備這些藥物,藥品配送企業相對會優先保證。記者從國藥控股湖北物流中心了解到,硝酸甘油尚有庫存,物流配送並沒有發現異常。
  • 醫藥輿情:「馬兜鈴酸致癌」引爭議 華法林鈉漲價再曝廉價藥問題
    此次,是繼馬兜鈴酸致腎毒性問題後,再爆出其或致肝癌。馬兜鈴酸中藥材的臨床安全性再起爭端,並引發網友熱議,發酵期較長,此次事件受到監管部門高度重視,國家食藥監總局陸續發文,表明對其安全性進行重新評估。該話題熱度逐漸回落。 輿論觀點: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待查驗 專家學者觀點認為,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因果關係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 ...藥是藥嗎?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請讓原料藥回歸到其生產要素的本源
    獸藥原料藥是藥嗎?之所以要強調這個問題,不是筆者喜歡咬文嚼字,而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假如原料藥是藥,那麼原料藥就自然要按藥品來管理。藥品的根本質量屬性是什麼?是有效性和安全性,而雖然原料藥的質量同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密切相關,但無論怎樣,決定製劑性能的不只有原料藥,還有製劑工藝、輔料、包裝材料等。就像汽車馬達同汽車的性能密切相關,但無論如何,馬達不是汽車。前者是生產要素,後者才是最終的消費品。
  • 電動汽車補貼終落地,毒藥還是救命藥?特斯拉漲價,支持蔚來
    是「毒藥」,但得先成為「救命藥」新能源汽車或者電動汽車補貼從2009年算起,按照原先的計劃,實施十年的政策到今年年底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但在補貼的催生下,新能源汽車還未真正意義實現市場化。2019年補貼直接退坡50%,地補完全取消,這一劑猛藥,讓表面上看起來順風順水的市場按下了暫停鍵。
  • 「救命藥」斷了供怎麼辦?我國將全鏈條為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
    讓醫患雙方不再為「救命藥」斷供「揪心」、回應民生醫療關切,我國將通過完善監測預警、優化藥品研發流程、加強供需協調等全鏈條發力,讓「一藥不再難求」。藥品短缺有幾多?130個藥已進入短缺藥監測清單心臟病臨床手術必用藥魚精蛋白、治療兒童心功能不全的地高辛口服液……國家衛計委匯總分析各地監測上報品種並委託中國藥學會調查發現,我國藥品短缺集中在常用低價藥和專科、急(搶)救藥。
  • 新藥,等不起更買不起,於是自己動手配製「救命藥」
    在「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因海外代購捲入刑案風波後,中國重症患者的灰色購藥鏈,正變得更為隱蔽。一些病人依然通過陸勇這樣的中介或親身前往印度買藥;而另一些,則開始了更為冒險的行動——自己制配救命藥。藥品製劑發生藥效的部分被稱為原料藥,原料藥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按照一系列嚴格的加工流程進行稱量、配比、加入輔料混合併灌裝。
  • 撲爾敏一個月漲價58倍?生產廠家卻說波動不大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撲爾敏(又稱「馬來酸氯苯那敏」)一個月漲價58倍,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我們現在發布的公告是800多元一公斤。我們一直在供應,市場需求多少,就供應多少,具體量不知道。」馬來酸氯苯那敏生產廠家河南九勢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藥負責人7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 隱秘產業鏈盤踞醫院牟取暴利 "賣血黑市"屢禁不止
    原標題:隱秘產業鏈盤踞醫院牟取暴利 "賣血黑市"屢禁不止   號販子、醫託、藥託……當這些「靠醫生財」的黑色產業鏈在監管部門不斷升級的打擊下逐漸沉寂之時,另一些隱秘的「黑金」又漸次浮出水面:一盒不到8元的普通藥,醫院沒有黑市卻賣到數千元;非急救轉運「黑救護車」泛濫欺行霸市;「賣血黑市」屢禁不止甚至成了病人「救命恩人」……是供需失衡還是監管缺位
  • 海口多家藥店感冒藥漲價 每盒(袋)漲1-6元不等(圖)
    然而,就在網友們調侃花錢買羽絨服不如買點感冒藥吃的時候,北京等地出現感冒藥漲價的情況。連日來,南國都市報記者走訪海口市多家藥店和部分醫院發現,感冒靈顆粒、板藍根、感冒膠囊等部分常用感冒藥漲價了,每盒(袋)漲1-6元不等。  此外,有上海、山東等地的5家醫院醫藥公司申請藥品漲價,主要涉及24種藥品,其中20種為國家低價藥中成藥。
  • 中間體和原料藥的區別與聯繫
    FDA對於主要中間體的歸納分為:a.樞紐中間體:可由不同方法合成的中間體;b.關鍵中間體:通常是分子中重要部分第一次形成的中間體。如:具有立體異構的分子第一次引入手性原子的中間體。可以理解為藥物合成的主體部分。c.最終中間體:原料藥合成最終反應的前一步。
  • 寄血驗子到香港黑市火爆:中介每例血樣收3000餘元
    (原標題:寄血驗子到香港,性別鑑定成黑市!)二孩時代來臨,一些家庭為求兒女雙全或是生個男孩傳宗接代,寄希望於「寄血驗子」這項「新技術」。不少孕婦一旦通過非法渠道發現胎兒性別不如己願,就可能到醫院引產。胎兒性別選擇「過界幹預」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 原料藥壟斷幾時休?繼3億罰單後,還有17家企業被要求降價
    生產葡萄糖酸鈣注射液的原料藥,在2014~2017年期間,從40元/公斤上漲至2184元/公斤,三年內提價近55倍!       在該原料藥瘋狂漲價的背後,是3家公司的壟斷行為在作祟。
  • 天藥股份:「原料藥+製劑」雙輪聯動 2019年營收29.16億元增逾兩成
    天藥股份表示,2017年以來公司通過收購金耀藥業積極實施以皮質激素類和胺基酸類藥物為核心的「原料藥+製劑」全產業鏈布局,目前該公司已將原料藥優勢延伸到製劑產品,貫通上下遊產業鏈,實現了兩大支柱產業雙輪聯動的完美轉型。
  • 昆藥集團(600422.SH):磷酸萘酚喹原料藥通過CDE技術審評
    格隆匯 11 月 23日丨昆藥集團(600422.SH)公布,近日,公司磷酸萘酚喹原料藥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技術審評,在CDE原料藥、藥用輔料和藥包材登記信息公示平臺上顯示登記號轉為「A」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