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2020-12-06 澎湃新聞

歡迎大家來到2020BMW卓越城市講堂,我是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

今天我想跟大家講的話題叫做城市韌性。大家知道,我們平時把新冠疫情叫做黑天鵝事件,或灰犀牛事件,它給城市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衝擊。這個衝擊,對城市新生意味著什麼呢?我準備圍繞這個重點,給大家講三個東西。

城市發展往上走,一帆風順情況下,是一條往上走的直線。如果碰到一個意想不到、重大的衝擊事件,像新冠疫情一樣,受到一個衝擊,可能往下做一個變化。但馬上就恢復過來了,所以是一個V字形的發展趨勢。如果這個城市缺少抵抗力,不是韌性的發展機制,也許受到衝擊以後就起不來了。

所以,新冠疫情對城市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命題。城市新生當中,要怎樣把安全和韌性,放在城市發展的整個戰略中,放在具體的項目、社區發展當中進行考慮。

這個韌性,實際包含兩種能力。一種能力,就像我們看毛病一樣,碰到傳染病傳播的時候,是否有免疫力。所以城市會不會感染這種新冠疫情,叫做易感性,對應的是能否免疫。

另外一種能力是,受到這種衝擊,遭受感染以後,有沒有恢復的能力。我們把這叫做適應性的能力。如果適應性很強,它很快就恢復過來了。

我們要看,中國城市現在是否處於高度易感、低度恢復的狀態?以及,我們應該要往這種不太容易感染、有高免疫力的情況,或感染後能很快恢復的方向去發展。如果說沒有韌性的城市在左邊這個象限,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應該往右邊這樣一個象限走。這就是對我們今天討論城市新生話題,提出了有意思的話題。

我下面重點給大家講三個問題。一個叫做空間韌性,一個叫做社會韌性,一個叫做生態韌性。

第一,我討論一下空間韌性。空間韌性要回答什麼問題呢?就是城市發展到底是小城市好,還是大城市好。對城市發展模式,過去幾年,思路本來是逐漸清楚的。因為有一個基本判斷: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對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城市逐漸成為發展的主要方向。

但這次新冠疫情一來,又有人提出懷疑。特別是那些主張中小城市發展的學者和專家,認為城市規模大、密度高,不是容易感染新冠嗎?特別是在武漢封城時,就提出了這種疑問。

我想給大家做一點簡單解讀。今年年初到現在,看全世界城市的情況,是否大城市規模大了、密度高了以後,就容易感染疫情呢?

實際情況是,不。有的大城市確實感染比較厲害,比如紐約,甚至巴黎也是這樣的。但反過來,像上海、北京,特別是東亞的一些大城市,倒能防住這次新冠疫情衝擊。所以沒辦法簡單判斷,說城市規模大、密度高,必然導致容易經受不住新冠疫情衝擊。實際上,這不支持由於新冠疫情,要倒回去要發展中小城市、而不走大城市的道路。這是我想說明的第一點。

但我們會提出進一步的問題。是不是大城市規模越高、密度越高越好呢?我這邊要給出一個判斷,城市發展是一個倒U型曲線,不是一個單向的上升曲線,它有一個最佳的拐點。超過這個拐點,城市繼續擴大、集聚,也不有利於發展。這是我在空間韌性裡邊,要跟大家強調的特別重要的觀點。

我要給出的觀點是,大中小城市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抱團的大都市圈的這種模式好。

為什麼這麼講呢?我舉一個例子,武漢剛發生疫情時,我們是把1000萬人以上的整個武漢進行封城,封住整個大城市。後來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傳播事件,沒有封住整個城市,只是封住新發地周圍的幾個社區。

這告訴我們什麼含義呢?對城市的空間,我們是可以做出一些韌性的免疫力的。只要能在一個小範圍裡,圈起來防住,就比圈住整個城市要有效得多,而且成本低得多。那麼,城市的空間形態,就不能是單獨的大城市,也不能是單獨的小城鎮,而是圍繞中心城市,發展多中心、多組團的大都市圈。

我以上海為例。上海這邊有三個圖。深顏色的是上海的外環線圈住的上海中心,外邊是不斷蔓延出來的。圍繞這個中心,一圈圈連綿往外擴張,單中心的大城市發展模式,這是一種模式。你認為它安全韌性如何?

第二種情景,有人說,好,當中大城市圈住,因為不能無限大,就在大城市旁邊發展一點中小城市,這是第二種模式。我剛才講過了,中小城市的規模經濟,實際上也不利於它的應對。

下面看第三種情況。什麼叫大都市圈?就是當中一個中心城市,旁邊是幾個有一定規模、有自給能力的二級城市。這些二級城市都是軌道交通連起來的城市,就形成了一個大都市圈。

所以,空間韌性的概念,就要得出這麼個結論。在三種選擇當中,要提高我們城市防範重大事件的安全性跟韌性的能力,走大都市圈發展的道路,是城市新生的一個重要趨勢。

實際上,我講的這個話,只不過是傳達了世界銀行幾年前做的一個研究。在學術上面看起來蠻深奧,但實際上老百姓聽懂了,覺得是蠻有道理的。

它把城市發展叫做3D模式。第一個D,density,城市發展第一步是提高密度,所以一個小的城市密度逐漸提高,變成單中心的中心城市,這是第一階段。

然後到了第二階段,不能是無限擴張了,要把周邊中小城市連起來,第二個D出來,叫做distance,叫做縮短距離。用軌道交通、快速交通把周邊城市連起來,本來開車要一兩個小時,現在可能半小時高鐵就連起來了。這就是縮短距離。

第三個D,叫做division,就是減少分隔。對於那些邊緣地區,主要提供公共服務。這樣就走向城市群。

3D理論表明,中國也好,世界也好,城市新生都沿著三個階段。第一個是中心城市模式,單中心的;第二個是大都市圈模式,中心城市加上周邊的中小城市;第三個是多個都市圈形成的城市群模式。

我想,這就是中國未來30年,以及世界疫情後,為應對挑戰而發生的一個大趨勢。這是我要講的城市空間韌性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就是社會韌性。社會韌性是指,我們生活的便利性,如何能夠防範城市受到重大衝擊。

當中我提出一個15分鐘生活圈的例子。我們的城市空間分隔,把城市分成一個個小組團,但如果小的組團裡,日常生活需求不能滿足,當碰到重大疫情時,就導致人們不得不走出這個組團,衝破空間分隔。所以,只有上面的空間韌性,和多組團的大都市圈,是不夠的。還要加上這個(15分鐘生活圈)。這就是上海2035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現在已擴展到全國各地新一輪城市規劃裡。我簡單解讀一下15分鐘生活圈概念。我們分三種人,一種是上班族,15歲到60歲。第二種是60歲以上的退休者,老年人。第三種是15歲以下的小孩子,兒童。這三種人需求不一樣。能在走出家門15分鐘步行的半徑裡,把日常生活需求解決掉,這樣整個城市的韌性水平就提高了。因為人碰到重大衝擊的時候,不需要跨區域了。

我們要從等級制的城市發展,變成分布式的城市發展,就以15分鐘生活圈為基礎。有這樣一種基礎,城市的成百上千個社區細胞,就有抵抗力,能有自我自主、便利性的生活。這就是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

大家現在都知道,我們自上而下比較推崇的是兩個基建。一個叫新基建,以數位化技術滲透到基礎設施為主導的、新一波的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建設。另一個是傳統城市化基建,包括鐵路、公路、機場這樣一些基礎設施服務。這兩個基建都非常重要。

今天我說要提高城市的社會韌性,還要第三種基建。就是以15分鐘生活圈為基礎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種以社區為基礎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加個微字,叫微基建。微基建就是城市的細胞,就是城市最小的居住單元。前兩個基建都是大基建,它沒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比如,地鐵站出來到家門口,找不到計程車,找不到易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說,新冠疫情以後,城市的新生,必須新基建、老基建、微基建三管齊下,才能解決我們城市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才能走向城市下一波版本升級的發展。

下面我講第三個韌性。也再給大家提一個問題,城市那麼大,裡面放著那麼多的綠色空間幹什麼?特別是經濟學者,經常會提出建議,說我們現在大城市還不夠大。應該像上海到蘇州連片都屬於開發用地,這樣才能提高經濟產出。要那麼多連片綠色空間幹什麼?

這是我們面對中國城市新生,需要想的一個問題。我不知道你是說yes還是no。我講點道理。

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是摸麻將的過程。一個麻將一個麻將摸進來,摸到幾個?摸到13個,是基本規定。超過13個,你就違反規則了。這就叫增量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我們過去的城市發展,是增量發展,開發區用地圈地。

但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不再是增量發展,或者不再是增量發展為主導。而是存量優化。什麼叫城市更新,而不是房地產開發,是我們摸到13個牌以後,怎麼樣把牌打好。

下一個階段來了,就是扔出一個麻將牌,換一個麻將牌,13個總量不變。一個一個換下來。換到最後,越換越好,裡邊的內容越來越高,最後你胡了。

我們能不能從增量擴張性的、圈地式的發展,變成土地更新式的優化發展。這就是資源環境跟生態韌性我要講的一個問題。我這邊舉幾個例子。一個是屬於耕地的例子,一個是生態空間的例子,一個是能源的例子。

大家看這張圖,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而不是光追求GDP的城市。它必須要三個空間。一個是生活空間。第二個是生產空間,特別是農業生產空間。第三個是生態空間。一個好的城市必須這三「生」協調,才是高質量的,宜居的,各種各樣人願意來的。如果只有生活空間或者只有建設空間,把其他綠色空間全都抹掉了,這個城市就變成灰地一片,只有這個是GDP的意義,而沒有生活的意義。生態韌性就要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總體的概括,我下面用中國的耕地的例子讓你體會一下。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現在城市用地裡都有1000平方公裡以上的耕地空間。以上海為例,上海將近五分之一是耕地。你可能想不通,房價這麼高,為什麼不把耕地開發?那麼,為什麼講生態韌性呢?我們今天要用基於自然的辦法,來解決生態安全問題。中國的糧食不能依賴國際進口。這就是要求我們的城市,要有糧食自供能力。如果沒有自供能力,一旦物流不通,城市吃飯問題就面臨挑戰。國際上也是一樣。

這三個東西,在我們的城市新生裡,畫了三根紅線。一個叫做城市增長邊界。第二個叫永久農田紅線。第三個叫生態保護紅線。這三根紅線是決定城市未來發展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它的生態意義就是通過生態緩衝地帶,能夠抵抗自然界突如其來的(衝擊),能夠增加更多這種緩衝機制。

下面我想舉一個能源問題的例子。我們的能源現在國際依賴度達到60%到70%,這對中國的城市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安全挑戰。我做了一個圖,上面這是發達國家,是在人均汽車保有量50%時實現了現代化。中國現在汽車保有量大概是200到300左右。但是汽車今後在城市裡面發展的趨勢,應該怎麼走?是增量擴張為主,還是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自動化、電動化、新能源化、共享化的這麼一波新的汽車發展波?這對中國是一個十字路口,是城市新生的挑戰。

我下面這個圖可以來表達一下。中國人的交通出行需求還要增加,但是中國的道路面積和交通硬體設施,也許不需要同步增加。能不能通過新的發展模式來滿足出行服務。不求擁有,但求使用。

城市交通體系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大力發展公交系統,地鐵這些我就不說了,包括慢行系統,共享單車,步行通道、自行車車道,等等。

另外,我們小汽車模式要進行重大變革。重大變革就三大趨勢。一個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能源,中國的能源進口很大部分就依賴這部分。所以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挑戰。

第二個,能不能用自動化的方式實現新的出行。比如,現在汽車停車空間不夠,假如汽車自動化了以後,也許你開車不要停在我小區裡邊的車庫了。你開車開到家門口,然後自動化讓它停到外面的集中地方。你要出去時,再把它叫過來就行了。這些都是我們新的機會。

第三個就是共享,這樣一種共享使得我們用同樣的汽車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這就是能源安全、生態韌性給我們帶來的城市交通體系的新的機會。這是第三個韌性。

這是整個城市應對突發狀況的整個風險事件的流程圖。現有的狀態,碰到一個重大的、不可預測的風險,受到衝擊,要進行恢復。我們現在正進入恢復階段。恢復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恢復到老常態,一切照舊。另一個是進到新常態。

今天我們討論城市新生,就是要說,我們不要把新冠疫情看作只有簡單的挑戰,實際上,它是一次上臺階走向新發展的機會。

世界也好、中國也好,都正在進入新型城鎮化的新階段,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版本升級,進入城市發展新時代。我就講到這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年第3期「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與城市韌性」
    本期期望探討受自然啟發、由自然支持並利用自然的解決方案,如何能夠幫助實現氣候適應、生物多樣性保護、水韌性,同時在更加廣泛的自然健康設計、自然教育、不同尺度的空間治理及生態修復等領域,為城市規劃者、設計師提供跨專業的思考視角及應用參考。
  •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上海市知名專家諸大建、張維為、盧洪洲、劉中民、趙來軍等與會。應對這樣大規模、集中發生的公共疫情,我們的城市治理還存在資源共享不足、聯防聯控無聯辦、戰略儲備不足、智能防控體系缺乏等短板亟需解決。  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表示,從新冠病毒與生態系統的角度,應著手提出第三次衛生革命的概念,以強調傳染病與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關係。
  • 乘風破浪,在城市中感受韌性的力量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我們的城市,韌性無疑是最貼切的。各城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中,讓世人見證了韌性的中國。人們知道,城市中不僅要有便捷的交通、繁華的購物商圈、美麗幽雅的公園,更要有城市安全保障的應急醫療體系及物資供應。
  • 期刊精粹 | 城市韌性測度的國際研究進展「搶先版」
    伴隨著跨學科間的引用及發展,其概念得到了不斷擴充和深化,在定量化的評估中,由於城市韌性本身多內涵、尺度、測度階段等特點,以及來自數據採集、量化模型等方面的限制,當前的城市韌性測度實踐呈現為不同的類型。通過對國際實踐中的城市韌性評估案例進行梳理和總結,我們認為從概念內涵的表徵範疇來看,存在著基於過程和基於結果的兩種定量化城市韌性評估路徑(圖1)。
  • |全網首發|【專題討論14】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
    文章以韌性城市的視角,研究傳染病醫院在配建標準、用地預留、基礎設施預留和裝配式技術應用等多方面彈性建設模式,平時可正常運轉,重大疫情突襲時可快速擴建,保證城市有足夠的專業醫療空間抵抗新型病毒,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同時使城市迅速回歸正常運轉。
  • 思想者|徐錦江:疫情對城市韌性提出更高要求,文化能做什麼?
    但學界大多認為,韌性最早被物理學家用來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變之後的復原能力。1973年,加拿大生態學家霍林首次將韌性概念引入到生態系統研究中,定義為「生態系統受到擾動後恢復到穩定狀態的能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們對韌性的研究逐漸從生態學領域擴展到社會—生態系統研究中,韌性的概念也經歷了從工程韌性、生態韌性到演進韌性的發展和演變,其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豐富,受關注度也不斷攀升。
  • 用「六大」扮靚生態通山——通山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創建紀實
    鳳池社區一位健身的王姓老人說:現在的山城變美變靚了,市民的獲得感舒適感幸福感大幅度提升了。這一切,與近年來通山致力於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創建有很大關係。近日記者到通山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採訪,了解到該局用「六大」舉措扮靚美麗宜居通山的好作法。大摸底。「我們的居住環境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去年12月24日,通山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馮小斌告訴記者。
  • 地質專家獻計:溫州可依託地質大數據構建「城市大腦」向「下」要空間增強「物理韌性」
    溫州網訊9月11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分論壇活動「超大韌性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規劃、評價、開發以及關鍵技術分論壇」在溫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7位地質專家分享了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各類技術,並通過線上連線,與國外的地質專家進行交流。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為了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將生態智慧、生態修復融入到城市建設與空間規劃中,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日常。
  • 給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個中國定義
    此前許多全球城市研究成果認為,上海已經是全球城市。因而,需要深入探究的是何為「卓越」,如何「卓越」,怎樣在已有發展基礎上開創更高的境界。  規劃指出,上海不僅要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還要成為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些讓「卓越」匯聚了超越傳統全球城市的理論與實踐含義。
  • 諸大建:搞好「微基建」,提高百姓獲得感
    筆者認為,從社區營造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引入「微基建」的概念。這既是對「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貫徹落實,同時也是適應當前疫情防控新常態、提高城市韌性以及防風險能力的現實需求。什麼是微基建?老基建主要是傳統的以「鐵公機」為代表的有形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基建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
  • 海綿城市如何建?院士支招: 用微生物原位生態修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日前在廣州市水務局召開專題講座中提出,廣州要建海綿城市要採用新思路,其中治水不能再停留於對河湧清淤,而是要通過微生物技術恢復整個水體生態系統,為廣州建設海綿城市「支招」。 什麼是海綿城市?
  • 「未來之城」這樣建!專家學者相聚成都縱論城市可持續發展
    面對疫情衝擊,我們期望城市擁有怎樣的韌性?該如何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論壇上,成都向全球借智,也為世界城市發展提供經驗。  新圖景 城市動能不止,承載力更強  本屆論壇以「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設開放共享的未來之城」為主題,這也是論壇首次在可持續發展前加上「高質量」這個定語。
  • 張兆旗:發展首都城市空間農業
    屋頂農業,顧名思義,是指在建築物屋頂進行覆綠種植的一種方式,即在保障屋面承重安全的前提下,在屋頂進行覆土、栽培等一系列農事活動;陽臺、露臺農業是城市空間農業中最貼近居民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牆體農業一般運用水培、霧培、基質栽培等幾種方式,是充分利用建築物牆體,如居民樓、立交橋、隔離帶等進行以葉菜為主要類型的作物生產形式;閒置空間農業與社區綠化結合緊密,在建築之間設置綠色廊道,充分利用樓前樓後空地進行農業生產
  • 城市體檢評估成果交流:深圳專篇——深度與溫度耦合的生態空間監測...
    深圳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指示精神,在自然資源部部署的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中,將生態空間監測貫穿於城市體檢評估的全過程,探索形成了生態空間「基礎調查-監測評估-決策支持」工作框架和技術體系,為支撐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更精細化和更高品質的全域生態空間管理提供了堅實保障,努力打造兼顧深度預控和溫度關懷的城市生態空間體檢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  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
  • 金振民:科學開拓地下空間,打造安全幸福的城市
    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金振民:2002年,在世界聯合國大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韌性城市」的建設第一次提出來。
  • 每座城市,都該有一個萬科的「超級社區」 | 樓先生
    按照規劃,心海城未來社區將容納約2.6萬人。你或許已猜到,如此大體量的社區,一定是個無所不包的「超級綜合體」,或更時髦點,可稱之為「微縮城市」。沒錯,它集商業、休閒、辦公、教育、醫療、養老等於一體,現代文明的成果,可以盡情地享用。
  • 「城市運營與未來發展圓桌會」探討未來社區發展,未來社區場景聯合...
    前不久,浙江把「加快未來社區建設」寫入浙江省「十四五」規劃建議。預計到今年底,浙江將培育未來社區試點100個,並在此基礎上全面複製推廣。這一直通未來的大手筆布局,無疑為城市運營者參與構建城市生態、塑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新機遇。投身產業大藍海,與時代和諧共生,以全新的價值貢獻賦能城市發展。
  • 中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深圳開展城市陸域生態系統調查和評估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城市實施生態精細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說,深圳建市40年來,人口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深刻影響。深圳開展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是為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為未來發展和管理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