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都市報訊(特約記者 徐大發 通訊員 阮義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更多空間讓給市民,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摘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時的講話。
前不久,通山縣再獲一塊國家級金字招牌: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松茂竹翠,曲徑通幽。拾階而上,一步一景。俯瞰通羊河,玉帶繞城,波光粼粼。沿河棧道,亭臺樓閣,樹木翠竹,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到通山鄉鎮遊玩,也是一路風光不斷。來通山的遊客都紛紛讚不絕口,樂而忘返。鳳池社區一位健身的王姓老人說:現在的山城變美變靚了,市民的獲得感舒適感幸福感大幅度提升了。這一切,與近年來通山致力於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創建有很大關係。近日記者到通山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採訪,了解到該局用「六大」舉措扮靚美麗宜居通山的好作法。
大摸底。「我們的居住環境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去年12月24日,通山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馮小斌告訴記者。該局早在去年4、5月份就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對全縣的居住環境的意見,對全縣進行大「體檢」大梳理。聽取「兩代表一委員」的意見;聽取專家組的意見。還派專職人員深入城區迎賓、新城、古塔、洋都、馬槽橋、鳳池、雙泉、南門橋8個社區進行調查,了解到諸如設施投入、出行、停車、如廁、上學、就醫、運動、綠化等方面的問題。找準短板,採取謀劃一批、改造一批、建設一批的近期中期長期整治方案。
大規劃。去年元月15日,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院中標,作為製作通山總規劃牽頭單位,3月11日籤訂了總規劃編制合同。到12月份完成《通山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一張圖」、「雙評價」、「雙評估」、三條控制線劃定的初步成果和部份專題研究。還制定了《通山縣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2020-2035)》。其次是完成了《通山縣全域村莊布局規劃》。全縣187個行政村,需要編制規劃的村莊168個。其中集聚提升類86個、城郊融合類32個、特色保護類14個、撤併搬遷類2個、其他類型38個。去年完成村莊規劃48個,其中完成大竹、界水嶺、畈中、南林、礄口、遂莊、泉港、中通、石門9個示範村,南林、洪港、大畈等39個整治村。
大建設。大力改善城區綜合交通、106國道、幕阜山旅遊公路、九宮山旅遊線路、南岸公路等城市道路,進行提檔升級。高標準塑造城鄉風貌。通過對中心城區主要街道沿街和九宮山旅遊沿線建築立面外牆裝飾改造、店招店牌改造、人行道鋪裝、綠化整治、環衛設施改造、燈箱廣告改造、供排水管網改造、路面黑化等方面進行整治,促使街道立面、天際線和環境完美協調,彰顯鄂南民居特色。
在九宮山鎮,進行了城區人居環境的整治,比如拓寬馬路,人車分流,完善交通組織(增設垃圾箱、停車位、路燈等),改變徽派古建,恢復通山原有歷史民居鄂南建築風貌。在南林鎮,進行了人居活動、建築特色、功能使用相結合的城鎮改造。新城大橋、通羊河「一河兩岸」、鳳池山森林公園、科奧產業園供水供電設施等一批群眾和企業熱切期盼的事項提檔升級;
結合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和既有建築拆除工作,逐步退出公共建築,嚴格控制一河兩岸建設,從建設廣場、新增社區公園和公共停車場三個方面進行規劃統籌,主動還空間於市民,大力拓展舊城區公共空間。如實驗小學通過棚戶區改造改善了校園環境和周邊組織,擬增加人行天橋。邀請知名設計院拿出西站路口、一中和實驗小學門口交通組織改造方案,解決交通擁堵及安全出行問題,建成後將大大改善社區人文景觀。
科學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為居民創造乾淨、舒適、方便的購物環境。同時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完善既有住宅使用功能,提高宜居水平,方便居民生活。比如上焦市場雜亂無章,整改後大變樣。濱河苑,增添衛生室、充電樁和公共文化場所。還改造了造紙廠小區、民營小區、水榭天品小區等。
加大文明社區建設。社區文化建設以面向社區、服務群眾為宗旨,增強社區居民身體素質,改善居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提高社區綜合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突出「共同締造」理念。通山縣城區和各鄉鎮要充分發揮轄區各類黨組織和社會組織資源優勢,縣城區以社區為單位,大力打造便民服務、健康醫養、日間照料、文體活動等社區服務平臺。比如自然生態公園式文明社區隆鼎麗都即是。自然生態公園美麗鄉村通羊鎮港口村、南林石門村即是。通過自然生態公園建設促推出了文旅產業,如龍隱山旅遊度假區。
大力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分步建設一批地下綜合管溝,有效避免「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現象,逐步完善城市地下「生命線」。比如從縣政府到人民醫院的管廊建設試點。
大修復。拓寬延伸通羊河生態廊道建設。如從石油大橋到二小對面的廊道建設。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本著保護和修復環境的原則,進行消落帶生態修復、自然岸線恢復、環境治理、汙染治理、棚戶區改造、親水步道和騎行綠道建設,打造集生態防洪、健康運動、文化展示、休閒遊憩為一體的生態濱河綠楔,打通縣城區內河水系,努力建造「山、水、林、田、湖」生態全要素的自然地理大格局。
大力實施山體生態修復。實施城市山體生態修復,根據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優先」的原則,因地制宜,保留現有的山體、溝壑、斜坡、水域等地貌,形成高差有別、錯落有致、自然協調的特色景觀。比如富有大橋對面、大畈下楊村的生態修復。洪港鎮郭源村的礦山生態修復,已成綜合性小遊園,生態廣場、水果基地、助力鄉村振興相結合,其修復效果已通過省市驗收。
大力實施水體生態修復。為進一步恢復水體生態,實施河岸兩側的生態修復,通過水體生態修復恢復了水生態環境,改善了水生態系統功能,進一步保護生物多樣性,拓展親水空間。我縣正在有序推進通羊鎮石宕河、大路鄉石壁下河和吳田河整治立項招投標工作,全面實施生態修復。
大保護。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已納入通山縣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已上升到國家級頂層設計管理。通山縣村莊規劃到2021年底將實現全覆蓋。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要素已列入土地出讓和城市建設必須的條件。在各鄉鎮政府已成立了自然資源和規劃綜合執法大隊,保護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的合法性進行。
大生態。全域創建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繞城轉、人在畫中」的大美畫卷。拓寬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的轉化通道,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變生態要素為生產要素,既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又實現金山銀山「價值」。這是鹹寧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於抓住生態基礎優勢,打造美麗中國「鹹寧樣板」中的一段話。
通山正是這樣做的。「生態宜居」已成為通山發展新氣象新畫卷。採訪中通山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正確娓娓道來。五年來,通山始終著力建城市、美鄉村,努力打造更加美麗宜居的共同家園。投入城市建設資金41.75億元,實施城建項目56個,改造城區主次幹道24條,延伸雨汙、供水、天然氣管網258.6公裡,城區燃氣普及率98%,綠化覆蓋率38.8%。
改造棚戶區3235套、農村危房5007戶,6萬人實現安全住房有保障。庫區移民避險解困引農進城3842戶14276人,城鎮化率達60.1%,提高18.7個百分點。數字城管高效運營,城市管理提檔升級,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8.95億元,通車公路總裡程3324.3公裡,全面實現通鄉二級公路黑色化、通村公路硬化。完成危橋改造近百餘座,建設公路安全生命防護「455」工程1100公裡,大畈創建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鄉鎮,板富線獲評全市「十大最美農村路」。
板橋、石門獲評全國文明村,寶石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西坑、中港入選中國美麗宜居村莊,西泉等11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程許等8個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54個村入選全省綠色示範鄉村,3個村入選全省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