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園如何講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丨對話設計師

2021-01-13 騰訊網

隨著城市擴張,人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多地發生在生態公園中。然而,來到公園的城市居民卻不總能清晰地意識到,生態公園不只是為了人的休閒而存在,它還是生態保護區與城市之間的緩衝帶,也正好是都市居民離「野外」最近的地方。

2020年6月,紅樹林基金會(MCF)聯手造點團隊,為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以下簡稱「生態公園」)升級園內的溝通系統,希望能讓遊客感受到公園的特殊生態意義與自然體驗價值。

為此,造點團隊通過一系列調研,了解了遊客眼中的生態公園、園方希望傳遞的生態理念,以及公園本身特殊的生態地位,並根據這些發現對公園的溝通系統進行了升級。

戳下方看前後變化

▲原本的西出入口與公園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新落地的西入口集合牌,給遊客提供園內信息

戳下方看前後變化

▲新的警示牌更加醒目亮眼

整個項目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哪些趣事,有請造點團隊的兩位設計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設計師 Linda

(下文簡稱「L」)

設計師 岱穎

(下文簡稱「D」)

「我們的公園真的很好,但遊客都不太知道」

公園對遊客「想說但沒能說」的話

Q:一開始,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為什麼會找到造點,提出想重新設計一套溝通系統?

L:生態公園聯結著深圳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香港米鋪自然保護區,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但是它也是一個免費開放給市民的休閒場所。在城市中,生態價值這麼高的公園比較少見。作為公園運營方,紅樹林基金會(MCF)希望這裡可以成為深圳市民接觸自然的一個教育窗口。但這一點在過去的溝通系統中沒有很好地呈現出來,即便是經常來玩的附近居民,大多也以為這裡只是一個普通的市政公園。他們沒有發現這裡的珍稀動植物和園方精心建設的保育設施,這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所以基金會希望公園的生態價值和保育科普信息,都可以溝通得更明確。

Q:在了解了園方的需求之後,我們做了些什麼?

L:我們首先訪談了代表園方的基金會工作人員,幫助他們梳理出想重點傳遞的信息。他們最想對外呈現對三個點是:

1.公園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帶來的生態價值

2.公園內開展的科普保育建設和改造活動

3.支持公園建設的企業及個人捐贈渠道和現狀,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公園的維護

在訪談遊客時我們發現,大家對上面三點都不了解,所以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從0~1的溝通。

設計師在公園做實地調研

這些規則肯定是為了維持公園的安靜整潔吧

遊客對公園的情感、期待與誤解

Q:聊完了園方希望傳遞的信息,那遊客或公眾是如何理解公園的?他們對公園有哪些期待?

L:我們訪談了各種類型的遊客,有晨練的、遛娃的、自然攝影愛好者等等,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樣。比如攝影的想拍到更多特色生物,遛娃的想知道如何引導孩子與自然互動。這些需求沒能被滿足,是因為他們對公園不夠了解,不知道這裡「還可以做什麼」。

D:作為一個生態公園,這裡其實也有很多「不可以做什麼」的規則。實際上周邊居民都非常願意遵循這些規則。他們對這個公園很有感情,很珍惜這座家門口的「後花園」。只不過,遊客們誤以為這些規定是為了方便管理公園,而不知道是出於對生態的保護。

來自遊客的聲音

「不知道,沒有說過為什麼啊!但我在公園也不會去做那些事情。」

——70後男子

「不給跳廣場舞是好事,不然就鬧了煩了,我也不會來了。」

—— 80歲左右的爺爺

設計師在訪談遊客

「遊客他們不知道...」

「沒人說過,我不知道...」

如何讓遊客與園方,在同一頻道中溝通?

Q:根據這些調研的發現,你們如何跟園方一起重新定義了溝通系統?

L:經過整體的分析,我們為園方制定了面向遊客的溝通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圍繞著讓遊客更深刻的了解「我身處何處」。

而這個「身處何處」有好幾層含義:

第一層,是讓人意識到自己進入到了一個特殊的生態保護區域;

第二層,是讓遊客在公園裡,找到自己的方位、可以進行的生態體驗與所需要的設施;

第三層,在宏觀層面,讓人了解到自己身處的公園,在全球生態體系中的哪個位置,比如它位於瀕危候鳥遷徙的路線上;

第四層,在更抽象的層面,引導人們去思考人類在影響地球生態變化上處在什麼位置,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

當人們理解了自己「身處何處」後,不但能獲得更加深度的生態體驗,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遵守園內規則,甚至積極參與它的建設。

我們的溝通設計策略

如何把抽象的理念轉換成

所有人都能懂的具體圖文符號?

Q:剛剛提到的溝通策略,是怎麼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D:根據上面的設計思路,我們提取了4個視覺元素。首先,公園位於城市與紅樹林保護區的交界,所以我們抽取了【城市】紅樹林】的元素。然後我們抽取了【公園裡的湖】的造型。而關於體現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的元素,我們跟園方討論了很久,最後提取了公園是「深圳灣小鑰匙」的概念,用了【鑰匙孔】的元素,代表著開啟城市與生態之間的門。

L:造型上來說,我們不希望人為的溝通設施在公園裡顯得突兀,所以牌子的造型和顏色都比較自然有機,好讓遊客覺得這些東西是跟公園「長在一起的」。

D:對,考慮到深圳有一種現代的、稜角分明的感覺,我們希望大家走進公園能感受到一種差異,一種更放鬆、柔軟的感覺,也是暗示大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環境。

視覺元素的提煉以及在導視系統裡的呈現

Q:在具體的溝通內容上面,有什麼特別的設計嗎?

D: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方向牌上的小地圖。這個小地圖除了呈現公園本身的地圖,還標示了附近兩個自然保護區的位置。這個細節是想提示大家這個公園的特殊生態地理位置。這樣的設計還比較少見吧。

設計溝通系統,不只是設計那些「看得到」的圖文符號

Q:設計過程中,你們遇到過哪些困難與挑戰?是如何化解的?

L:公園經常有一些季節性的科普、監測等活動,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可以靈活更換信息的牌子來展示公園的近期活動。我們當時討論了很久, 最後採取的一個辦法是用亞克力板的架子,這樣裡面的海報就可以很容易地被替換。

D:而且這個公園之前更新溝通信息的辦法是在一個牌子旁邊又加一個牌子,或是用戶外背膠把新內容貼在老牌子上面,但效果其實不好。所以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嘗試了很多不同的元素組合,讓牌子以模塊化的方式放在一起,這樣也便於公園未來更新信息。最後我們選擇了那些隨便怎麼拼都好看的視覺造型。

設計師嘗試畫了很多種不同的元素組合

Q: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你們是如何與園方進行協作的?作為設計師,你們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

L: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幫助公園運營方內部統一了關於視覺概念的意見。雖然他們對公園的理解很一致,但當抽象的東西要變成具體的視覺時,大家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感覺。後來我們推動他們每個人都去思考「小鑰匙」這個概念,以及這個概念能不能成為他們集體認同的一個符號。

D:公園原來的牌子特別多,所以我們也幫他們梳理了一下牌子的類型,並且整理了一個設計規範,幫助他們以後可以更好地設計和管理牌子。

Q:你們在實地調研或者是在測試的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

D:我們發現,不同人的視覺偏好還是比較明顯的。在三套視覺風格裡,最多人喜歡現在這套帶有城市元素的,因為大家覺得比較容易理解。而第二名的「依偎」風格也受到很多女生喜歡,那個比較前衛和有特色。

L:關於捐贈的發現也很有意思。最開始做遊客問卷調查時,很多人不希望公園裡有捐贈者信息出現。但測試的時候我們發現,如果捐贈信息是以比較溫馨的方式出現,遊客其實會覺得很貼心。比如一個印有捐贈信息的椅子,上面寫著「xx公司提醒你:休息一下再出發吧~!」

左滑看三個視覺風格的現場測試

配色及原型測試中

項目之外,

設計師還有更多的暢想...

Q:作為設計師,你們分別在這個項目有哪些感受或者收穫?

L:我覺得不管是生態公園還是市政公園,裡面都有它的小生態系統,比如人工湖、人造灌木叢、「昆蟲旅館」之類的。所以如果我們想在城市公園裡創造一個跟大自然更親近的環境,還是有很多人為的小東西可以去設計。

D:我是發現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特色,一些特殊的「關係」。不管是在公園還是其他場域,如果視覺設計師能試著去從「人與空間的關係」出發,去提煉視覺元素的話,會出來一些讓人感到深刻、充滿情感的東西。而外來的人通過你這種帶有情感的視覺呈現,也會更容易理解這個地方。

L:對,其實我們一開始做調研時,參考了一些動物園的導視系統,後來我們覺得動物園跟生態公園本質上有較大差別:動物園的導視是比較寫實的,因為你能馬上在真實場景看到那個形狀的動物;但在一個生態公園裡,人需要去理解自己在自然系統中的位置,以及這個系統內部的關係,這些都是抽象的——那麼要如何把這些關係呈現出來,就是我們需要去創新和思考的。

Q:如果可以投入更多資源,你們還想在新的溝通系統基礎上再增加一些什麼設計?

L:我覺得那種比較定製的小溝通細節還蠻好玩的,比如用一些貼在地面的小字講解一下公園的地面是用滲水磚鋪設的,這種體驗就挺好的,而且跟遊玩的行為結合得更緊密一些。

D:我們那時還想像過用「鑰匙孔」這個元素來創造好玩的遊園體驗,比如把一個鑰匙孔模樣的牌子放在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然後引導遊客通過鑰匙孔去看一個特別的東西,比如樹上的鳥巢或果蝠之類的,就會讓大家收穫更多驚喜。

貼在地上的溝通案例

圖源: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45939.html

作為普通城市居民,對於人與自然的「共居」,我們想說……

Q:做完這個項目,你們對人與生態自然的關係有什麼新的思考嗎?

D:在我們的印象裡,那種大型生態公園或者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都是離生活居住的地方很遠的。但像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其實就在家旁邊,所以它跟居民的聯繫應該更緊密。如果那些居民理解了這裡的生態價值之後,是不是會更珍惜城市裡的這個生態窗口,是不是會更覺得野生動物是我們人類的鄰居?

L:我覺得如果人們真的意識到自己跟這些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是「共棲」(cohabitation)的關係,那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就已經有所改善了。因為在當下,強大的人類似乎是一切的中心,他們可以隨意去支配或利用那些生物, 想用就用、想吃就吃、想搶奪它們的家園就搶奪。但現在那些生物的生存空間已經被擠壓得非常脆弱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去降低自己的地位,或者增強野生動物的地位。我們相信這也是未來城市化裡的一個重點。

相關焦點

  • 走進國家公園丨熱帶雨林 海南的自然珍藏
    海南坡鹿 生命傳奇 10月25日,一場關於海南坡鹿的公益講座在海南省海口市N次方公園進行,中國綠色時報「走進國家公園」融媒報導組來到現場採訪。 來自海南大學的十幾位大學生志願者和慕名而來的公眾在現場聆聽講座。聽眾席中有很多稚嫩的面孔,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聽關於海南坡鹿的故事。
  •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2020-12-07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ASLA綜合設計榮譽獎詳解: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2015年,三亞市政府決定將防洪堤內的荒地改造成紅樹林生態公園。經過三年的設計和改造,荒蕪的土地成功地被修復成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公園。在這裡,自然和人們和諧地共享著海潮與淡水的交融。基於風和水的生態設計策略以指狀相扣的交錯生態帶的形態得以實現,建成後的環境加快了紅樹林恢復的自然過程,經驗證,這種紅樹林修複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廣。
  • 數字時代,與自然對話——讓作品「順勢生長」
    數字時代,與自然對話——讓作品「順勢生長」市場信息網   2020-12-03 16:47:28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儘管現在極簡主義仍在設計領域大行其道,但自然從未遠離設計師的內心。千百年,造物者、設計師們從自然攝人心魄的多變形式中汲取著源源不竭的靈感。
  • 【生態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電視專題片)
    【生態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電視專題片) 2021-01-12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丨普洱研學旅遊邁大步!石探記太陽河自然學校在普洱國家公園成立
    關注丨普洱研學旅遊邁大步!據了解,石探記太陽河自然學校由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國內頂尖大學和科學院所數十位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家團隊,依託普洱國家公園茂密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樣性,配合石探記科學家團隊師資力量,致力打造集自然導師培訓和青少年科學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自然教育基地。
  • 借力自然,SWA打造贛江邊上的活水岸公園
    導讀 河岸是一個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重要界面,具有顯著的生態和景觀價值,同時又極具動態性和敏感性。河岸空間規劃設計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大限度減輕災害的目標。
  • 綠色發展要聞丨國家公園新政策速覽
    為宣傳解讀好我國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這項重要新政,《中國綠色時報》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推出一組國家公園新政速覽,以便公眾快速閱讀了解國家公園的由來、概念、理念、目標、意義及為何建、怎麼建、如何管等重大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和基本知識。 1.習近平在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中所作的重要指示是什麼?
  • 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生態文明建設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1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興起及內涵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無不充斥著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為了促進公眾參與,阿姆斯特丹開發了氣候適應工程手機軟體,使人們能實時觀察當地氣候狀況,參與到城市公園的建設維護中。  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也面臨著嚴峻的人地矛盾,與「郵票公園」理念相似,2009年哥本哈根發起「口袋公園」計劃,拓展城市綠色空間。
  • 用「六大」扮靚生態通山——通山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創建紀實
    還制定了《通山縣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專項規劃(2020-2035)》。其次是完成了《通山縣全域村莊布局規劃》。全縣187個行政村,需要編制規劃的村莊168個。其中集聚提升類86個、城郊融合類32個、特色保護類14個、撤併搬遷類2個、其他類型38個。去年完成村莊規劃48個,其中完成大竹、界水嶺、畈中、南林、礄口、遂莊、泉港、中通、石門9個示範村,南林、洪港、大畈等39個整治村。大建設。
  • 綠色發展要聞丨李春良為保護地司和公園辦講黨課
    綠色發展要聞丨李春良為保護地司和公園辦講黨課 2020-07-03 1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陀螺體育公園丨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一等獎作品解讀
    於此背景下,凱州新城國際青年設計師競賽,選取了兼具地域特色與發展潛能的四川德陽凱州新城作為基底,以生態環境為核心,以生活品質為切入點,進行微觀層面的研究與小尺度介入,為豐富日常生活提供新視角、與新焦點,最終達到城市宜居、自然和諧的目的。 本次競賽吸引了來自幾十個國家的知名院校學生以及青年設計師參賽。
  •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 朱仁民的人類生態修復學,到底是做什麼的?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朱仁民根據時代的發展,創導全新學科「人類生態修復學」,「用藝術拯救生態」的新學說,率先提出目前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均是「心靈生態」、「自然生態」、「文化生態」三者所產生的問題。▲朱仁民幾十年中寫下百萬字圖文並茂的自然生態修復文案朱仁民用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作代價,一生奔波在被人類破壞過的各類典型荒蠻地貌:荒沙、荒島、荒灘、裸崖、黃河、運河、溼地、殘礁、礦坑,進行了四十餘年艱苦卓絕的生態修復實踐,以證實「用藝術拯救生態」的理論及其可行性。
  • 賓水景觀公園_2020年賓水景觀公園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據了解,該工程一期長堽路至物流大道段的子工程——衡陽東路延長線至秀廂大道河道工程已於4月9日進行公開招標。打造城市開放型濱水公園據了解,2009年,南寧市委、市政府為改善沙江河沿岸的生態環境,在規劃「中國水城」建設中,把沙江河環境綜合整治列入重點內河整治範圍。沙江河流域範圍處於南寧市城鄉接合部,上遊起點為城市高速南側、與羅傘嶺水庫溢洪道相連,下遊至長堽路北側,與已整治的竹排衝銜接。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光榮:創建南嶺國家公園,維育自然生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期間12個方面重大任務中,『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多項任務涉及我們自然資源部門的主責主業和使命擔當。」羊城晚報·羊城派: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改革綜合效能。廣東自然資源領域如何推進改革創新,如何更好地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
  • 俞孔堅:基於自然,讓自然做功——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之本丨...
    究其本質,所有這些都是國土空間的規劃問題,其核心和關鍵是如何在自然基底中為發展中的城市選址,以及如何在城市的基底中保留和完善生態基礎設施,使其為城市提供高品質的生態系統服務。於是,灰色的鋼筋水泥工程不斷覆蓋綠色的自然生態基礎設施,自然的自我調節功能逐漸喪失,熱島效應加劇。這個曾經漂浮在湖泊中的城市,幾乎已經耗盡來自高原湖泊的水資源,接著又吸乾了地下水,導致城市逐年下沉[1]。由於地下水得不到補充,阿茲特克人富有特色的水上田園消失殆盡。
  • 普達措國家公園:生態與民生雙贏
    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充分保護、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43.7億元、園區戶均年收入增加到10萬元……新時代的雲南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讓身臨其境者切身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民風之美、和諧之美。普達措是怎樣實現「顏值」與「內涵」的雙提升?
  • 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_2020年自然博物館設計平面圖資料下載_築龍...
    武漢—— 一個濱江而立的現代都市,憑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氣概和高效、務實、創新的發展理念,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完成了長江文明館的建設同時又建成了一座獨具魅力的武漢自然博物館。 武漢自然博物館·貝林大河生命館位於長江文明館北邊,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8萬平方米。
  • 與動物對話:文化差異演變如何影響我們對動物的認知?
    烏龜因為智慧長壽被人崇拜,因為膽小懦弱遭人嘲笑。蛇因為癒合和復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視為邪惡的象徵。蜥蜴被尊為慈悲的守護神,但又被視為魔鬼,讓人膽戰心驚。我們對動物認知的文化差異是如何演變的呢?該如何解釋某種特定的動物在這個地方受到尊崇,而在其他地方卻受到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