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與自然對話——讓作品「順勢生長」
市場信息網 2020-12-03 16:47:28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儘管現在極簡主義仍在設計領域大行其道,但自然從未遠離設計師的內心。千百年,造物者、設計師們從自然攝人心魄的多變形式中汲取著源源不竭的靈感。從古典時代到今天,設計經歷了洛可可風格、藝術與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孟菲斯設計運動等各種風潮的洗禮,但無論是哪種風潮來襲,任爾風吹雨打,自然的痕跡早已深深植根於建築和設計之中。即便是新世紀以來,計算機的應用讓設計行業的面貌發生了巨變,但在數位技術軟體程序以及計算機工藝科技的幫助下,設計師們仍矢志不移地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高超的數位技術、人工智慧進行對話。
——編者
這是設計領域公開的「秘密」。而當上海西岸美術館「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特展拉開帷幕之時,人們才意識到,這層包裹「秘密」的薄紙被倏然捅破。
當法國古典派代表人物蘿拉·阿爾濱·基洛的明膠銀鹽印相片、來自被譽為當代設計先驅的羅恩·阿拉德的彎背搖椅、設計師弗朗西斯·畢通第創作的3D列印高跟鞋、義大利建築設計師安德列亞·布蘭茨打造的葉子燈、後現代建築師麥可·漢斯邁爾用算法生成的數字石洞、當代工業設計師羅斯·拉古魯夫以數字手法營造的銀杏炭桌等百餘件不同門類的、年代跨度近百年的作品被放在一起展出,蓬皮杜中心館藏與中國當代設計師佳作濟濟一堂,一種觀察自然與設計共生的全新視角應運而生。
「從古典時代到新藝術運動,設計與大自然一直以來都是息息相通的。」蓬皮杜中心設計和未來工業收藏部負責人瑪麗-昂熱·布拉耶爾一語,道出了設計師們孜孜以求的創作心法。
的確,即便是3D列印技術普及的今天,設計師們探討的內容仍然離不開生物生長的過程。讓設計沿著自然脈絡「順勢生長」,對於作品創作本身而言,是「不會出錯」的法則。
時代地域不同
但人心總能感知
「那些源於自然的設計為什麼這麼美?」每每在設計之中窺見大自然的奇魄瑰麗,人們總是會發自內心地探究自然之美的奧秘。大自然從不缺美,關鍵是發掘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設計師尤為重要。大師級設計師就具備「幻化」自然之美的能力。
不說在設計真正成型之前的工匠如何仿照自然鍛造奇珍異寶,就拿近現代,數位技術還未興盛之前的工業設計來說,大自然就從未缺席。拿19世紀末,涵蓋了建築、家具、服裝、平面設計、珠寶設計的法國新藝術運動來說,彼時,在這場新藝術運動中,受到大工業時代的影響,藝術家、設計師們放棄了繁複傳統裝飾風格,但為了突出強調手工藝的重要性,他們仍然在裝飾上突出表現自然的曲線和有機形態。
20世紀初,公共空間的設計受到重視,設計師赫克託·吉馬德以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紋樣為靈感,一口氣設計了140多個巴黎地鐵站的入口。其中,皇太子妃地鐵站入口的貝殼形態加上大塊拼裝玻璃的波浪構造設計,曾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巔峰之作。
而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迪,在巴塞隆納的帕塞奧·德格拉西亞大街一手鑄造的米拉公寓(Casa Milà)所孕育的自然之美,也總是能令人嘖嘖驚嘆。六層的建築,凹凸不平的外牆上雕刻著代表宗教的玫瑰浮雕,屋簷和屋脊錯落有致,富有動感,呈波浪形,這樣的設計奇觀不知吸引了多少有為青年走入設計之門。
20世紀90年代,荷蘭Droog設計工作室發起批判工業設計的實驗,把遮陽傘整體造型設計得像一棵樹,用不經修飾的原木來坐長椅,難以界定風格的作品轟動一時。戲謔批判的自然設計,催生了—種反傳統方法和概念設計。在此之後,馬塞爾·萬德斯將這種應用自然的風格進行了轉換,開啟了全新的「總體戲劇」體驗和展開的「奇幻」維度。他的設計中融入了自然肌理元素,其代表作「繩結椅」就源自於自然界植物被提取,被硬化的過程。
巴西設計師坎帕納兄弟的作品,則更是強調在大自然隨機性中尋找規律,看似凌亂的結繩、無章法的木料,以自然之法進行再造,在紛亂之中卻產生了另類的審美價值。
遵循自然規律,作品能夠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設計師對大自然如此鍾情只是單純的「執念」。
數位化設計手法
少不了自然的內核
尤其,在數位化設計手段成為「標配」的現代設計行業,師法自然的「造物」內核仍然沒有改變。這就也是為什麼在「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大量展品展現了數字和自然成為現代設計並駕齊驅的兩種力量的原因。
比如,阿拉伯式蔓藤紋在洛可可風格和新藝術運動設計作品中都曾出現。20世紀90年代後期,設計師們則利用計算機輔助機器切割實驗,以數字手法在作品中再現阿拉伯式蔓藤花紋。當然,每一位設計師的主張和手法不盡相同,羅恩·阿拉德就擅長使得曲線和反向曲線相互作用,從而消弭作品本該有的「中心性」。而弗朗索瓦·阿藏堡則喜好在華麗的交織中,讓作品彎曲變化,像植物在自然中桀驁不馴生長一樣,在視覺上形成無限擴張延伸的態勢。今年,林芳潞拿出的新作,則是她受到阿拉伯式蔓藤紋的啟發,將紡織手法運用到「她的石頭」的設計中,把圖案纏結在密緻而有機的結構中,對經典自然紋樣進行再度突破。
再比如,貝殼、雪花、海岸線、寶塔花菜等自然的碎形圖案,憑藉複雜的螺旋形審美,也一直是設計師們津津樂道的心頭好。而在數字時代,碎形圖案同樣也為設計師帶來啟發。將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結合,奈瑞·奧克斯曼通過自然碎形圖案的稜柱結構進行建築設計,按照他的說法,這樣的設計正是受生物生長過程的啟迪,旨在突出建築環境、自然環境和生物環境之間本該有的和諧平衡的關係。生態設計的倡導者大衛·特魯布裡奇,則以多種碎形圖案元素的集合構成其系列作品的裝飾結構。而頗受極簡主義擁躉們推崇的日本Nendo設計事務所,這些年來也沒有放鬆對自然幾何形狀和空間的數位化研究,儘管最終的表達仍是極簡的線條,但其比例、分割,都暗循自然法則。
同時,在應用3D列印創作時,設計師們也依然拜自然為師。2004年,喬安設計了第—件由3D列印技術製成的家具,其作品「牢固」椅C2啟用計算機輔助軟體(CAD),並以立體光刻設備(SLA)逐層列印,無需任何組裝或制模,「黑科技」運用風生水起的背後,卻是他本人受草莖啟發的興之所至。而英國設計先鋒羅斯·拉古魯夫,則一貫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去設計受自然界生長過程啟發的裝飾品,以此尋求人與數位化技術之間的和諧關係。
數位技術固然顛覆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但卻沒有改變設計師崇尚自然之美的內在核心價值觀念。
中國原創自然風
在奇幻中尋找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力量推崇備至、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之設計師們也在以數字設計方式,尋找讓設計作品「順勢生長」的方式。
馬巖松和他的MAD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就在以數位化方式去設計作品,以自然界的形態去繪製他們的設計理想。作為「山水城市」建築理念的實踐者,馬巖松一直主張借景於公園內湖水、樹林之自然景觀,將不對稱的雙塔高層建築融入其中,在數字設計時代,在大城市中,再造中國山水的傳統意境。
力主讓虛擬世界設計「可視化」的楊明潔,也是將數字設計技術運用得爐火純青的高手。他的扶手椅作品羊舍摺紙沙發「雲」,受到自然界雲朵的形態以及摺紙技術的影響,以數字算法為輔助手段,為實在的坐具提供了空氣般輕盈的外觀,在家具領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而張周捷使用3D建模和數位化技術設計的—系列由多面金屬組成的椅子,實則也是探尋自然隨機性和設計美學規律之間的關係。用張周捷的話來說,設定一個程序,讓設計本身遵循這種規律「生長」,就像植物在基因和環境的作用下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形態,然後由人去進行「選擇」。數字設計的作品其實也是如此,設計本身自有規律,一個細微參數的變化,讓設計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形態,再經由設計師的選擇,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原來也在數字的排列組合之中。
對於自然的應用,因為有了傳統文化底蘊的加持,中國設計師應該有自己的發言權。他們在奇幻的數字智能技術世界中探索讓作品自然生長的成果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gaoxuejing1高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