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與自然對話——讓作品「順勢生長」

2020-12-05 市場信息網

數字時代,與自然對話——讓作品「順勢生長」

市場信息網   2020-12-03 16:47:28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儘管現在極簡主義仍在設計領域大行其道,但自然從未遠離設計師的內心。千百年,造物者、設計師們從自然攝人心魄的多變形式中汲取著源源不竭的靈感。從古典時代到今天,設計經歷了洛可可風格、藝術與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孟菲斯設計運動等各種風潮的洗禮,但無論是哪種風潮來襲,任爾風吹雨打,自然的痕跡早已深深植根於建築和設計之中。即便是新世紀以來,計算機的應用讓設計行業的面貌發生了巨變,但在數位技術軟體程序以及計算機工藝科技的幫助下,設計師們仍矢志不移地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高超的數位技術、人工智慧進行對話。

  ——編者

  這是設計領域公開的「秘密」。而當上海西岸美術館「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特展拉開帷幕之時,人們才意識到,這層包裹「秘密」的薄紙被倏然捅破。

  當法國古典派代表人物蘿拉·阿爾濱·基洛的明膠銀鹽印相片、來自被譽為當代設計先驅的羅恩·阿拉德的彎背搖椅、設計師弗朗西斯·畢通第創作的3D列印高跟鞋、義大利建築設計師安德列亞·布蘭茨打造的葉子燈、後現代建築師麥可·漢斯邁爾用算法生成的數字石洞、當代工業設計師羅斯·拉古魯夫以數字手法營造的銀杏炭桌等百餘件不同門類的、年代跨度近百年的作品被放在一起展出,蓬皮杜中心館藏與中國當代設計師佳作濟濟一堂,一種觀察自然與設計共生的全新視角應運而生。

  「從古典時代到新藝術運動,設計與大自然一直以來都是息息相通的。」蓬皮杜中心設計和未來工業收藏部負責人瑪麗-昂熱·布拉耶爾一語,道出了設計師們孜孜以求的創作心法。

  的確,即便是3D列印技術普及的今天,設計師們探討的內容仍然離不開生物生長的過程。讓設計沿著自然脈絡「順勢生長」,對於作品創作本身而言,是「不會出錯」的法則。

  時代地域不同

  但人心總能感知

  「那些源於自然的設計為什麼這麼美?」每每在設計之中窺見大自然的奇魄瑰麗,人們總是會發自內心地探究自然之美的奧秘。大自然從不缺美,關鍵是發掘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設計師尤為重要。大師級設計師就具備「幻化」自然之美的能力。

  不說在設計真正成型之前的工匠如何仿照自然鍛造奇珍異寶,就拿近現代,數位技術還未興盛之前的工業設計來說,大自然就從未缺席。拿19世紀末,涵蓋了建築、家具、服裝、平面設計、珠寶設計的法國新藝術運動來說,彼時,在這場新藝術運動中,受到大工業時代的影響,藝術家、設計師們放棄了繁複傳統裝飾風格,但為了突出強調手工藝的重要性,他們仍然在裝飾上突出表現自然的曲線和有機形態。

  20世紀初,公共空間的設計受到重視,設計師赫克託·吉馬德以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紋樣為靈感,一口氣設計了140多個巴黎地鐵站的入口。其中,皇太子妃地鐵站入口的貝殼形態加上大塊拼裝玻璃的波浪構造設計,曾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巔峰之作。

  而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迪,在巴塞隆納的帕塞奧·德格拉西亞大街一手鑄造的米拉公寓(Casa Milà)所孕育的自然之美,也總是能令人嘖嘖驚嘆。六層的建築,凹凸不平的外牆上雕刻著代表宗教的玫瑰浮雕,屋簷和屋脊錯落有致,富有動感,呈波浪形,這樣的設計奇觀不知吸引了多少有為青年走入設計之門。

  20世紀90年代,荷蘭Droog設計工作室發起批判工業設計的實驗,把遮陽傘整體造型設計得像一棵樹,用不經修飾的原木來坐長椅,難以界定風格的作品轟動一時。戲謔批判的自然設計,催生了—種反傳統方法和概念設計。在此之後,馬塞爾·萬德斯將這種應用自然的風格進行了轉換,開啟了全新的「總體戲劇」體驗和展開的「奇幻」維度。他的設計中融入了自然肌理元素,其代表作「繩結椅」就源自於自然界植物被提取,被硬化的過程。

  巴西設計師坎帕納兄弟的作品,則更是強調在大自然隨機性中尋找規律,看似凌亂的結繩、無章法的木料,以自然之法進行再造,在紛亂之中卻產生了另類的審美價值。

  遵循自然規律,作品能夠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設計師對大自然如此鍾情只是單純的「執念」。

  數位化設計手法

  少不了自然的內核

  尤其,在數位化設計手段成為「標配」的現代設計行業,師法自然的「造物」內核仍然沒有改變。這就也是為什麼在「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大量展品展現了數字和自然成為現代設計並駕齊驅的兩種力量的原因。

  比如,阿拉伯式蔓藤紋在洛可可風格和新藝術運動設計作品中都曾出現。20世紀90年代後期,設計師們則利用計算機輔助機器切割實驗,以數字手法在作品中再現阿拉伯式蔓藤花紋。當然,每一位設計師的主張和手法不盡相同,羅恩·阿拉德就擅長使得曲線和反向曲線相互作用,從而消弭作品本該有的「中心性」。而弗朗索瓦·阿藏堡則喜好在華麗的交織中,讓作品彎曲變化,像植物在自然中桀驁不馴生長一樣,在視覺上形成無限擴張延伸的態勢。今年,林芳潞拿出的新作,則是她受到阿拉伯式蔓藤紋的啟發,將紡織手法運用到「她的石頭」的設計中,把圖案纏結在密緻而有機的結構中,對經典自然紋樣進行再度突破。

  再比如,貝殼、雪花、海岸線、寶塔花菜等自然的碎形圖案,憑藉複雜的螺旋形審美,也一直是設計師們津津樂道的心頭好。而在數字時代,碎形圖案同樣也為設計師帶來啟發。將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結合,奈瑞·奧克斯曼通過自然碎形圖案的稜柱結構進行建築設計,按照他的說法,這樣的設計正是受生物生長過程的啟迪,旨在突出建築環境、自然環境和生物環境之間本該有的和諧平衡的關係。生態設計的倡導者大衛·特魯布裡奇,則以多種碎形圖案元素的集合構成其系列作品的裝飾結構。而頗受極簡主義擁躉們推崇的日本Nendo設計事務所,這些年來也沒有放鬆對自然幾何形狀和空間的數位化研究,儘管最終的表達仍是極簡的線條,但其比例、分割,都暗循自然法則。

  同時,在應用3D列印創作時,設計師們也依然拜自然為師。2004年,喬安設計了第—件由3D列印技術製成的家具,其作品「牢固」椅C2啟用計算機輔助軟體(CAD),並以立體光刻設備(SLA)逐層列印,無需任何組裝或制模,「黑科技」運用風生水起的背後,卻是他本人受草莖啟發的興之所至。而英國設計先鋒羅斯·拉古魯夫,則一貫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去設計受自然界生長過程啟發的裝飾品,以此尋求人與數位化技術之間的和諧關係。

  數位技術固然顛覆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但卻沒有改變設計師崇尚自然之美的內在核心價值觀念。

  中國原創自然風

  在奇幻中尋找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力量推崇備至、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之設計師們也在以數字設計方式,尋找讓設計作品「順勢生長」的方式。

  馬巖松和他的MAD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就在以數位化方式去設計作品,以自然界的形態去繪製他們的設計理想。作為「山水城市」建築理念的實踐者,馬巖松一直主張借景於公園內湖水、樹林之自然景觀,將不對稱的雙塔高層建築融入其中,在數字設計時代,在大城市中,再造中國山水的傳統意境。

  力主讓虛擬世界設計「可視化」的楊明潔,也是將數字設計技術運用得爐火純青的高手。他的扶手椅作品羊舍摺紙沙發「雲」,受到自然界雲朵的形態以及摺紙技術的影響,以數字算法為輔助手段,為實在的坐具提供了空氣般輕盈的外觀,在家具領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而張周捷使用3D建模和數位化技術設計的—系列由多面金屬組成的椅子,實則也是探尋自然隨機性和設計美學規律之間的關係。用張周捷的話來說,設定一個程序,讓設計本身遵循這種規律「生長」,就像植物在基因和環境的作用下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形態,然後由人去進行「選擇」。數字設計的作品其實也是如此,設計本身自有規律,一個細微參數的變化,讓設計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形態,再經由設計師的選擇,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原來也在數字的排列組合之中。

  對於自然的應用,因為有了傳統文化底蘊的加持,中國設計師應該有自己的發言權。他們在奇幻的數字智能技術世界中探索讓作品自然生長的成果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gaoxuejing1高雪婧

相關焦點

  • 對話|「十三場夢境」主創:光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沒法躲避
    澎湃新聞在展覽之際,與兩位新媒體藝術家進行了一次對話。他們認為,「光影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點,你沒有辦法去躲避。」11月14日,新媒體藝術展「十三場夢境」在北京幻藝術中心開展,這是成立於2018年的幻藝術中心繼「漫步星際一」、「漫步星際二」、「未來系列:田曉磊:夜殿」之後主辦的第四場新媒體藝術展。
  • 亨利·摩爾 凝固人形與自然的對話(圖)
    參觀者可以藉助這些作品實例來證實摩爾的觀點。一場在凝固的人形與鮮活自然間的對話,讓當下先鋒的藝術家們感覺又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亨利摩爾基金會策展人大衛·米欽森介紹:「該展覽是本世紀規模最大的摩爾雕塑作品展。與其說是藝術的展示,不如說是一次將自然界作為創意盟友的成果演示。」  對雕塑這門藝術來說,自然是個充滿譏誚的夥伴,千百年來藝術家都在被它左右。
  • 從雜誌時代到產業時代 科幻作品因何越來越受關注
    的確,如今科幻文學以及科幻影視劇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包括其周邊產品在內,圈粉不少……很多人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科幻作品如此受關注,未來,中國科幻產業會迎來大爆發嗎?資料圖: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之夜」活動在北京首鋼園三高爐舉行,酷炫的燈光秀等內容為市民的周末生活增添樂趣。圖為機器人模仿秀的表演者與市民互動。
  • 順勢教育智能英語-選擇順勢英語前景無限
    順勢智能英語網絡技術應用,可以幫助每個學生更方便、更便捷的學習,只要在有電腦且聯網的地方就以隨時隨地的學習。通過教師管理平臺可以查看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有效時間,學習內容,繼而進行學生的學習跟進。家長可以通過微信管理平臺查看學生具體學習數據,更多學習數據一目了然。
  • 對話心理學家伊萊恩·卡斯凱特:數字時代的死亡、遺產與不朽
    因此,現如今,全世界的人們都面臨著一個共同難題,即在自己去世之後,這些數字信息或者說數字遺產應該如何處理? 近年來,數字遺產(digital legacy)這一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並引發學界的熱烈討論。到底什麼才算是數字遺產?數字遺產可以被繼承嗎?有沒有相關的法律和規範?這些留存於網絡的信息對於死者和在世的人來說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對待數字遺產?
  • 數字時代的創新視角!清華大學博導李樂飛島城開講
    12月4日,由青島市新經濟企業家商會與風口財經聯合主辦的《數字時代的創新視角》專題講座在嶗山區舉行,該講座得到青島金家嶺金融聚集區管理委員會、青島仲裁委員會大力支持,主講嘉賓更是重磅——來自清華大學的工業工程系長聘副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李樂飛,對就數字經濟時代服務業開展技術與模式創新融合的路徑進行分享,同時結合國內外豐富的案例,闡釋了數字經濟時代傳統企業的轉型與變革。
  • 家居設計美學的重新思考,讓作品與住宅對話
    這位古代先哲堅持從客觀現實和事物自然屬性上尋求美的方向。這也正是義大利家具品牌Luciano Zonta所堅持的美學。Luciano Zonta對「奢侈」提出了新的願景,對原材料的精化、細緻的整理和創新整合,就像一次對文化和時代探索的旅程。
  • 騰訊副總裁丁珂對話方濱興院士:如何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安全體系
    本文轉自【通信世界網】;9月11號,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騰訊副總裁丁珂共同出席了2020騰訊數字生態大會CSS峰會「對話院士|產業安全」環節,這場對話由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段永朝主持。
  • 傅小平《時代的低語》:對話當代知名作家,談文學,談創作靈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文學夢,但圓夢之路並不容易,而傅小平的《時代的低語》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擁抱寫作之夢的可能。《時代的低語》與作家們對話,談文學,談創作,談對自己作品的解讀,也談人生的思考和領域。在作家們的內心世界裡,我們也看到了文學的意義。對話作家:怎麼看待寫作這件事?大作家史蒂芬金出版過一本回憶錄,叫《寫作這回事》,回憶的是他自己的寫作生涯。
  • 穿越時空 對話古今!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亮相鳳凰中心
    金秋九月,「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藝術沙龍在北京鳳凰中心舉行。步入鳳凰中心,老子、杜甫、白居易……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雕塑令人仿佛置身歷史長廊,觀眾與先賢跨越時空神交。此次藝術大展以「超越時空的對話」為主題,展示了吳為山先生近三十年以來創作的120餘套(件)經典作品。展覽通過象徵著精神豐碑的雕塑陣列,在鳳凰中心無限開放的空間中展開了一場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的人文對話。《超越時空的對話——達·文西與齊白石》藝術大展以「超越時空的對話」來命名,緣起於吳為山先生的一件作品。
  • 模擬信號到數位訊號 人類如何走向5G時代?
    今天,我們要回歸到我們更為熟悉的領域,為各位揭開短短幾十年中,模擬信號到數位訊號的通訊轉變,從中也記錄下了人類如何走向5G時代的故事。但誰也不會想到,短短的二十多年後,亞歷山大貝爾在送話筒中喊出的第一句求助語句,會成為開啟全球通訊革命的起點,有線電話從此應運而生,遠隔千裡之外也能讓對話即時迴蕩耳畔。
  • 數字時代,我們用計算機來比喻自然!
    自然世界曾經被描述為身體,在時鐘出現的年代被描述為時鐘,到了工業時代則是機器。現在,「數字時代」來臨,我們用計算機來比喻自然。對於思維如何工作,或者進化如何發生,我們用大型軟體程序處理信息流的模式來解釋。這些歷史上的比喻都沒有錯,只是不完整而已。最近,人們用信息和計算來比喻,情況仍是如此。
  • 順勢而變,共贏未來--大陽四輪車新品上市品鑑暨2019年財富峰會隆重...
    [摘要]順勢而變,百歲勳業衝霄漢 ;共贏未來,八方諸侯會中州。 順勢而變,百歲勳業衝霄漢 ;共贏未來,八方諸侯會中州。順勢而變,共贏未來--大陽四輪車新品上市品鑑暨2019年財富峰會於2018年12月30日在洛陽華陽國際大酒店隆重召開。
  • 「自然生長」課程建設實踐
    強調教育是一種內發之力,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中西文化啟示我們,學校教育應該遵循生命生長的「自然律」。  理論鋪墊。美國實用主義教育的提出者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強調了兒童的生長就是教育的目標。
  • 對話的古今之變與教育性對話的意蘊
    一部作品不只在字面上具有真實的意義,而且可以通過作品描寫的事物來代表崇高的、永恆光榮的事物。[16]但丁這裡乃是提示我們與作品對話的多重性,奧古斯丁乃是提示我們如何在對作品的悉心闡釋中,也即在我們與作者的對話中轉向於更高事物。我們當然首先需要立足於字面的意義,清楚地理解表面,同時又保持我們對表面理解的開放性,也即開啟我們進入深層意義的可能性,洞察事物的內核。
  • 國六標準了來了,廣汽豐田順勢進入國六時代
    國六標準來了,廣汽豐田順勢而為,邁入國六時代,國六標準的提前到來讓很多車主都有些蠢蠢欲動,當然,車主們也對蠢蠢欲動的車企有大動作也很不高興,畢竟國六排放標準過於嚴格,勢必會導致成本增加,另外,國內汽車銷量一直下滑的各家車企更不願意有所動作,至今符合國六排放的新車也是屈指可數,不過既然政策已經出來了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數字出版產業鏈加速崛起
    圖書的變化映襯著一個國家和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圖書出版社不足百家,書店不足3000家,出版圖書不足萬種。出版業相對落後的局面擋不住人們閱讀的熱情。文學作品《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熱潮,帶給人們思想的啟迪。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展覽不僅佐證了「生長」的能量作為一種自然的衝動,並闡明了「生長」這一行為作為技術力量將自然概念拓展為一種新的範式,在此之中,無自然的生態(ecology without nature)正在召喚著另一種現實的來臨。展覽現場「本次展覽圍繞『生長』的概念展開對『生命』進行探索,生長作為直觀的過程,從中觀察生命的形態。
  • 北京首屆亞洲數字藝術展拉開帷幕
    仰望這一行為將作為觀者體驗作品的一種牽引,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微妙關聯的暗示。, 其項核心概念圍繞二維碼圖像風格為代表的時代圖騰進行數字藝術邏輯的內在創作,進一步深入重新審視新時代的數位化環境。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亞洲如今成為世界發展變化最快、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當今的視線更加聚焦亞洲。面對新機遇,亞洲各文明以新的方式交流互鑑,煥發新的色彩。「亞洲數字藝術展」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背景下展開,在中國北京海澱這個具有濃厚科技與文化氛圍、且充滿活力的地域空間中生成。
  • 龍愛量子區塊鏈引領新時代,對話魏啟訓
    龍愛量子區塊鏈引領新時代對話亞歐區塊鏈研究院副院長魏啟訓新技術·新需求·新經濟·新生態——科技創新引領商業變革新共識經濟模式發布暨龍愛量子區塊鏈應用說明會會議時間:2017年5月10日上午會議地點:中國職工之家酒店B座三層多功能廳編者按:龍愛量子借鑑分期消費、數字資產基金和購物送積分等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