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的變化映襯著一個國家和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圖書出版社不足百家,書店不足3000家,出版圖書不足萬種。出版業相對落後的局面擋不住人們閱讀的熱情。文學作品《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熱潮,帶給人們思想的啟迪。與此同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葉聖陶等名家作品相繼出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圖書的出版成為標誌性事件。《青春萬歲》《冬天裡的春天》等長篇小說的推出標誌著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紅高粱家族》等作品標誌著文學更緊密地擁抱普通大眾;《塵埃落定》《東藏記》等作品標誌著文學的多樣性成為可能。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標誌著我國兒童文學已達到可與國際同行平等對話的水準。《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譯本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出版,標誌著我國百科事業已經趕上先進發達國家的步伐。「走向未來叢書」和「走向世界叢書」等叢書的出版,標誌著國家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已擁有更為廣闊的參照系……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出版迎來春天。《工程控制論》《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中國大科學裝置》和「中國高鐵技術系列教材」等書籍的出版,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在若干重要領域已居於領先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是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力表達。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業堅持「雙為」方針,「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播和傳承作出重要貢獻。70年間,一批批精品出版工程落地,共同構築起出版業高峰。《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漢譯世界名著》《二十四史》等圖書的大型出版工程歷經幾代人接力推出,出版精品持續湧現。許多精品力作暢銷國際,被世界各大圖書館紛紛保藏。
1985年,漢字雷射照排技術研製成功;1987年,首張整頁輸出之中文報紙問世,中國出版業開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在中國普及應用,數年間虛擬出版突飛猛進,在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雙重加持下,中國出版業開啟快速發展模式。新世紀,中國出版進入數字出版階段,對傳統出版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給出版行業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經過70年發展,以圖書、期刊、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出版物在種數、總印數等方面都大幅提升。2018年,全國出版圖書已經突破50萬種。
隨著計算機普及和網際網路勃興,新的出版產業鏈迅速崛起。在政策和技術的雙輪驅動下,出版融合趨勢加劇,產業結構迭代更新,出版產業鏈從傳統的書報刊逐漸擴展到動漫、遊戲、音樂、廣告、資料庫等,出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作用越來越凸顯。
正如一位出版人所言,中國有著數千年未曾中斷的出版歷史,曾經長期是人類出版的峰巔之國。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起點,當代出版人應繼承傳統,奮發有為,共同推動我國由「出版大國」邁向「出版強國」,推動我國出版業重回人類出版的「峰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