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2020-12-05 央視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原標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87歲的蘇興普怎麼也不會想到,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如此深刻地改變自己,以及自己後輩的命運。

  1957年,蘇興普被領導找去談話:明天調到北京工作。蘇興普問,幹什麼工作。領導說,到了就知道了。一頭霧水的蘇興普從東北奔向北京,晚上坐著卡車來到了北京西南郊區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第二天報到時才知道,他將負責我國第一臺重水反應堆的核輻射防護工作。

  蘇興普不會想到,這片荒涼的郊外,人才濟濟。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芳允、錢三強、彭桓武這些後來聞名中國、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曾在此建功立業,還有67位院士在這兒工作過,上萬名科技人才從這兒走向全國核科技領域,原子能院還先後派生或援建了14個核科技骨幹單位。

  蘇興普不會想到,當時只有一個月大的兒子蘇勝勇將來會繼承他們那一代人的事業,成為原子能院最厲害的技術能手之一。像蘇興普父子兩代、甚至一家三代人都奉獻給核事業的例子,在原子能院並不少見。

  多年後,蘇興普和身邊許多人一樣,如此認識這個改變他命運的工作單位:原子能院被譽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中國核工業的搖籃」、核工業人才的「老母雞」。

  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的展牆上,有這樣一句話: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直徑不及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宮殿,原子核只有黃豆大小。藉助這個比喻,我們可以說,無論是「錢三強」,還是「蘇興普」,這些無私奉獻的個體,就像原子中的「原子核」,共同開拓了中國核事業的廣闊空間。

  不同時代的共同擔當

  在原子能院,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離我們並不遙遠,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等科學家的印記至今猶在。關於他們的故事,每個人都能講幾段。比如這個故事——20世紀60年代,從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回國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接到研製原子彈任務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

  以身許國,這是原子能院的精神。對於當時「一卡車一卡車」地來到原子能院的大多數人而言,「以身許國」這個詞兒或許太大,他們習慣用另一個詞兒來代替——埋頭做事。

  蘇興普1957年來到原子能院時,能做輻射防護工作的,只有他一人。這位基本不懂核知識的前電廠技術安全科負責人,邊幹邊學,籌備隊伍。到1979年他離開時,從事輻射防護工作的專業人員有了118人。

  那時候條件艱苦,整個原子能院只有一臺磁帶式計算機,大家排隊用。「好不容易排到你,結果發現程序可能有問題,得下來去查程序,讓後面的人用,查完回來繼續排隊。」原子能院原院長趙志祥回憶,當時他們一家人擠在一間房子裡,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他晚上搬個小凳子去水房,查計算機算出來的紙帶。

  這種艱苦奮鬥、埋頭做事的精神,在今天的原子能院仍然到處可見。不同時代和不同外部條件下的核科技工作者們,有著共同的擔當。

  4月17日22點42分,中核集團首席專家、原子能院回旋加速器研究設計中心主任張天爵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其團隊的工作狀態:「剛處理完實驗數據回家。昨天夜裡和大前天夜裡,兩個通宵的實驗數據看起來比較符合預期。」再往前翻,是一條發於3月23日23點12分的留言:「小夥子們還在實驗室熬夜,從現場傳回消息判斷,小線圈測磁綜合精度有可能達到我們自己的一個新紀錄。」

  在原子能院從事放射化學研究的晏太紅研究員告訴記者,為了防止輻射,做實驗時必須穿防護服、戴帽子和手套,而且不能吃飯、喝水。這個過程不好受,「做半個小時實驗,指甲套裡就積滿了汗水」。

  傳技術更要傳精神

  回首與加速器相伴的一生,83歲的原子能院正研級高工張興治一股熱血湧上心頭:「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幾件事情值得一輩子去堅守?」

  不僅一輩子,還可能兩輩子、三輩子,甚至是更多代人的堅守。當蘇興普的核輻射防護隊伍在不斷壯大時,他的兒子蘇勝勇從部隊轉業,回到原子能院,做了一名鉗工。

  「我的成長經歷離不開父親的影響。」如今已是全國技術能手、中核集團首席技師的蘇勝勇至今記得,父親即使在家休息,只要有工作任務,說走就走。這種印象給予了蘇勝勇極大的精神激勵,使他在從事串列加速器的技術保障工作時總是要做到極致。2017年,原子能院成立以蘇勝勇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蘇勝勇不僅要把技術傳下去,更要把讓自己受益一生的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傳下去。

  比蘇勝勇更年輕一輩的80後魏國海,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來到原子能院。2005年在吉林大學讀大四的他,第一次聽說原子能院,對這個承載著王淦昌、鄧稼先等科學家精神的核科技單位心生嚮往,期望踩著他們的腳印在核物理這條路上走下去。他努力爭取到了在原子能院讀研究生的機會,畢業後如願留了下來。「老一輩科學家們胸懷祖國、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無私奉獻,我們年輕一代要以他們為榜樣,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實踐中。」魏國海說。

  每個人都可以是「名角兒」

  那些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核工業人,成就了今日中國的核事業以及原子能院的核工業人才「老母雞」之名。原子能院黨委書記萬鋼指出,在原子能院成立之初,院長錢三強先生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為核工業發展延攬了大量優秀人才。當今時代,人才依舊是核工業創新發展的根基。

  因為偏居一隅,待遇也跟不上,原子能院曾經一度人才流失。近年來,中核集團和原子能院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和「人才特區」建設,拓展事業空間,提高待遇水平,改善生活配套設施。讓一流的人才享有一流的待遇,激發科技創新。

  其中,「人才特區」尤其值得一提。對科技工作者最好的尊重,是給予他們最自由、最開闊的科研空間。原子能院設立「人才特區」,立足科技人才成長的全職業周期,細化完善人才發展通道,實施科技人才工程「龍馬計劃」、海外引才工程「鳳凰計劃」、技能人才工程「藍翎計劃」、管理人才工程「百靈計劃」四項人才計劃,以期為我國核工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新鮮的「血液」。

  已經退休的原子能院正研級高工張文惠向記者打過一個比喻:在人才輩出的原子能院,當年參與科研工作就像「跟著名角兒跑龍套」。「名角兒」發揮關鍵作用,作為普通一員踏踏實實做好科研,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張文惠口中的「龍套」,更多是一種自謙。在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今天,每個人都可以是「名角兒」。有了「名角兒」,我國核事業的「節目」會一直精彩地演下去。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26日 06版)

相關焦點

  • 「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87歲的蘇興普怎麼也不會想到,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如此深刻地改變自己,以及自己後輩的命運。  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的展牆上,有這樣一句話: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直徑不及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宮殿,原子核只有黃豆大小。藉助這個比喻,我們可以說,無論是「錢三強」,還是「蘇興普」,這些無私奉獻的個體,就像原子中的「原子核」,共同開拓了中國核事業的廣闊空間。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中國夢來源:新華社作者:齊聲責任編輯:張詩夢2019-11-23 14: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齊聲)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2012年11
  •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7-06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記憶
    原標題:雲南記憶  70年,於人類漫長的歷史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對於新中國來說,這70年,是探索的70年,是發展的70年,更是砥礪奮進的70年!  70年的開創奮鬥、崛起發展, 雲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治沙成功秘訣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6日 16:25 A-A+   由於長期的人為和氣候原因,70年前,流沙曾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超過400個村莊被壓埋,榆林城區三次南遷,全市林木覆蓋率一度只有0.9%。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林木覆蓋率大幅提高到33%,榆林境內的毛烏素沙地全部被林草所覆蓋,這一成就也讓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裡。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數字出版產業鏈加速崛起
    圖書的變化映襯著一個國家和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圖書出版社不足百家,書店不足3000家,出版圖書不足萬種。出版業相對落後的局面擋不住人們閱讀的熱情。文學作品《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熱潮,帶給人們思想的啟迪。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直掛雲帆濟滄海
    從壓船壓港壓貨躍升到貨物吞吐量全球最大,從支流不通、幹線不暢到幹支銜接、江海直達,從「既亂又爛」艱難起步到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一個個輝煌壯麗的水運發展剪影,映射出奮進徵程波瀾壯闊、先行篇章濃墨重彩,訴說著交通人的勵精圖治、先行者的奮發圖強。
  • 第六屆活力內蒙古•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壯麗70年•...
    開學不到一個月的你們是不是還宅在宿舍裡玩著吃雞王者榮耀LOL呢?不如隨手拍拍照片玩個抖音~沒準兒上千元獎金就是你的了!自治區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自治區團委、北方新報社、內蒙古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第六屆活力內蒙古•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面向全區大學生徵集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的優秀文化藝術類作品,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 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 謳歌壯麗七十年光影記錄新時代
    原標題: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謳歌壯麗七十年 光影記錄新時代   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8月23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各省(區、市)廣播電視局和電視臺的負責人,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各區融媒體中心負責人,紀錄片行業資深人士及來自2019年絲路國家影視製作和營銷研修班、2019年發展中國家紀錄片人才研修班的國際友人等近400人參加此次活動。
  • 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的擔當——學習時代楷模
    「時代楷模」南仁東南仁東是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天眼」巨匠,他為科學事業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了精彩的科學人生。中共中央宣傳部2017年11月17日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南仁東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甘肅定西:不懈奮鬥七十載 黃土高原貧困...
    0.5畝、5畝、10畝、100畝……從1964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時間內,大坪村人發揚「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興修梯田2700多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這是大坪村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徵山不止,治水不休,他們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良田。
  • 中科大:報國攀高峰 創新做引擎(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重溫囑託看...
    1800多名新生陸續報到入學,校園裡喜氣洋洋、朝氣蓬勃。一個寫著「我是科大人,定當不負青春,學得文武藝,在時代大潮中奮勇前行!」的「留影框」最受新生歡迎。新生們在這裡排隊拍照,紀念大學生活的開端。「他飽含深情的勉勵,讓所有人熱烈鼓掌!」已經畢業的李軍配回憶3年前在學校圖書館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景,仍難掩激動。如今李軍配從英國留學歸來,回到合肥創業。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天下為公謀大同
    70年來,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新的時空坐標裡,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大國,展現出更加寬廣的胸襟與深厚的情懷!在海外作業的十幾年裡,我帶領1205海外鑽井隊艱苦奮鬥,先後刷新了當地42項新紀錄,項目已經覆蓋26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正向國際資源創新型企業跨越。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蹲點筆記】探尋地震孕育的奧秘
    然而,地震災難就像自然界裡的一頭猛獸,每當它咆哮時,都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1955年,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在京郊溫泉鎮上的白家疃村拔地而起。它的建立翻開了我國地震探測科技發展的新篇章,見證了我國防震減災救災事業在風雨砥礪中奏響的時代凱歌。
  • 致敬壯麗70年,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開幕
    關注文化,關注傳承,關註上海江東書院,矚目於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弄潮兒向濤頭立,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在成功舉辦兩屆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的基礎上,由浦東新區教育局、區文體旅遊局、區文明辦、區科協、團區委、區語委辦等共同主辦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9月27日在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正式拉開帷幕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我眼裡的電視機70年變遷
    經過一年多努力,建立起新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即中央電視臺的前身),並於1958年5月1日晚開始黑白電視試播。  同年9月2日,我國第一套黑白電視節目用第二頻道正式開播,開始每周僅廣播兩次,以後逐漸增加到每周四次、六次,最後才保證每晚7點到10點廣播。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之二】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貴州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為新時代貴州的最強音,凝聚了決戰決勝的強大力量。  展望明天,為大力培育和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全面勝利,多彩貴州網從8月3日起推出「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馬深1井」完鑽井深8418米 他們往地下鑽...
    周國棟,2000年任5012鑽井隊帶班隊長;2001年任「中國1號」鑽井隊帶班隊長2000年1月,我帶領5012鑽井隊出徵卡達,這是我第一次帶領中原石油工程隊伍進入陌生的海外市場。這一年,我們鑽井12口,創造了搬遷、鑽速、質量等10多項新紀錄。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逐夢蒼穹
    1956年10月8日,中央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製火箭飛彈。1957年11月16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今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60多年來,一代代科學家、工程師接續奮鬥、自主創新,不斷把航天事業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