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深1井正在施工(翻拍資料圖)河南商報記者張鬱/攝
河南商報記者李欣趙強張晶晶實習生張逸菲
7月的中原,夏日難熬。而此時的卡達氣溫在40~50攝氏度。
大約20年前,周國棟第一次帶領中原石油工程隊伍進入卡達,阿拉伯半島50攝氏度的高溫就像一個大烤箱,大風裹著沙子打在臉上火辣辣地疼。
那時的他不會想到,若干年間,中原石油工程隊伍會從濮陽走向世界,在海外十幾個國家遍立井架、盛放石油花。
拓荒之路:向著卡達,出發!
周國棟,2000年任5012鑽井隊帶班隊長;2001年任「中國1號」鑽井隊帶班隊長
2000年1月,我帶領5012鑽井隊出徵卡達,這是我第一次帶領中原石油工程隊伍進入陌生的海外市場。這一年,我們鑽井12口,創造了搬遷、鑽速、質量等10多項新紀錄。卡達天氣乾熱,鋼管和沙子燙到碰都不敢碰一下。隊裡有人鼻孔流血不止,有人渾身過敏起紅疙瘩。而我由於出汗太多,鞋子不透氣,腋窩和腳趾都潰爛了。
環境艱苦倒還可以忍受,在海外開展工作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不同國家之間文化、語言、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差異。
2001年,我作為帶班隊長去了沙特。沙特甲方工作標準之細、要求之嚴、規格之高都是世界頂級標準,開鑽驗收竟然提出了523個需要整改的問題。比如標書中寫著,泥漿循環罐的水管線必須清晰可見,但是一般在國內我們都會把水管線放置在罐內。由於語言不通,我們沒注意到。
花錢交學費,為了打開海外市場,我們賠錢也得幹。能在沙特站穩腳跟,實現突破,邊幹、邊學、邊總結是我們的法寶。
他們取得了哪些拓荒果實?
從賠錢,到保本,再到盈利,經過多年努力,中原石油工程沙特公司隊伍由9支擴大到30支,累計完成產值124億元,發展成為沙特阿美公司第一大陸上鑽井承包商。多年來,中原海外隊伍轉戰亞、非、拉10多個國家。他們連續多年榮膺美國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50強,先後獲得河南省對外承包工程狀元企業、對外經濟合作先進企業、集團公司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先進集體等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35項。
攻堅之戰:地下鑽出一個「珠穆朗瑪峰」
董溫傑,2014年任9016ZY鑽井隊黨支部書記
至今說起來我也覺得驕傲。
2016年3月,「馬深1井」正式完鑽,完鑽井深8418米,相當於在地下打出了一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它在當時刷新了亞洲的紀錄。
這口鑽井,位於四川通江縣新場鄉石船村七組,是中石化部署在川東北的一口重點預探井。馬深1井在許多方面存在難點,施工難度非常大。到了後期,井越往下打,難度越大。鑽杆一米一米向地層深處摸索,壁厚10毫米的鋼管,到了地下深處軟得像根麵條似的,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為攻克層出不窮的技術難題,我們一幹就是2年,歷經了無數艱難險阻。令人欣慰的是,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口井,我們成功打下來了。
撤井時,正值陽春,我回頭看依舊青翠的大巴山,好似咀嚼著一枚從青澀到甘甜的果實。而當我目視前方,下一口井的遠山正在召喚著。
他們如何填補技術空白?
馬深1井由於井底溫度過高,常規鑽井液性能已無法滿足正常施工要求,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功研製了KCl聚胺磺化鑽井液體系和抗高溫聚磺鑽井液體系。不僅如此,他們的頁巖氣鑽完井技術和超深井安全鑽井技術使中國跨入世界先進技術行列,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水基鑽井液填補了中石化頁巖氣水平井鑽井液技術空白。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技術發展處處長王鴻遠介紹,他們承鑽的普光1
井,成功發現了普光特大海相整裝氣田;鑽探的元壩1井,成功發現國內埋藏最深海相元壩氣田;施工的焦頁1HF井,成功發現首個大型涪陵頁巖氣田;施工的西藏羌參1井,海拔5170米,為迄今世界海拔最高探井。
拼搏之勇:「沒奶吃」的孩子早當家
袁新,1989年任9001鑽井隊平臺經理;2001年任「中國1號」鑽井隊平臺經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上出現下崗潮,面臨著東南亞危機、國際油價暴跌,「油少人多」的中原油田陷入了困境。從領導到基層,我們都意識到從政策到市場的變化,「走出去」勢在必行。
1989年前後,我從濮陽中原油田總部來到新疆塔裡木。
我們接手的克參1井位於海拔1500米的天山腳下。地面環境惡劣,地下情況更為複雜,我們9001隊安營紮寨,一幹就是3年。
2001年,我作為平臺經理,帶領著「中國1號」鑽井隊一頭扎進海外市場,這是中國進入沙特的第一支石油工程隊伍。
企業「走出去」對個人來說,就意味著你要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久了,免不了思念之苦,箇中滋味難以言說。
我每次去公司基地開會回來,都會把大家的家書一個個送到他們手上,我們隊伍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隊裡凡有人輪休回到中原油田,都會給在崗的隊友家裡幫幫忙,做點事。
「走出去」反倒練出了一身的「本領」
據了解,由於最早出去「找吃食」,使得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為最早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隊伍之一。歷經近30年的市場洗禮,國內400多支隊伍在28個省(市)、自治區施工,形成了西南、西北、華北、東北「四大區域市場」。海外94支隊伍在11個國家執行合同,形成沙特、科威特、非洲、哈薩克斯坦「四個規模市場」,收入佔比超過50%,成功打造海外「半壁江山」。
記者手記
中原油田,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是一名中原油田的「油二代」。
同時,作為河南商報的一名記者,趕上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度調研行」的便車,我回到了中原油田,開始了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採訪。
出生在油田,成長在油田,可這是我第一次帶著「局外」的眼光觀察油田。這次採訪讓我突然覺得,中原油田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甚至在採訪的過程中,因為那些實幹又艱苦的奮鬥故事,數次我都紅了眼眶;因為那些曾在「苦水」裡浸泡過、泥濘裡奮力打拼過的人,讓我內心湧動出難以名狀的驕傲、敬佩之情。
原來我以為,在我小的時候,父親常年在外地項目部出差是件也不會多辛苦的事情。這次採訪後,我第一次鄭重地請他給我講講他們項目部的故事。通過這次近距離的採訪,我才知道中原油田「中原鐵軍」的稱號不是白來的,而是真刀真槍、經歷無數的苦難,拼了命得來的。
其實,油田的發展早已深深融入到我國70周年的發展過程中了。石油工人建設油田的血淚史亦是我國不同行業發展、為祖國事業添磚加瓦的一個真實寫照,這是一種骨血的交融與映照,也是祖國70年發展奮鬥的一個又一個縮影。
我既感動,又自豪。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以及中原油田,都能秉持著一顆初心,跟隨著中國共產黨建設國家的步伐,朝著一個又一個美好又偉大的目標不斷奮鬥。 (張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