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記憶

2020-11-28 雲南網

  原標題:雲南記憶

  70年,於人類漫長的歷史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對於新中國來說,這70年,是探索的70年,是發展的70年,更是砥礪奮進的70年!

  70年的開創奮鬥、崛起發展, 雲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重溫雲南記憶。

  70年·70事——

  它只是70年崢嶸歲月裡的縮影;

  70年·70事——

  雲南前行的精彩故事還在繼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乘風破浪,開拓奮進

  祝福雲南

  在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徵程上

  越走越穩

  越走越順

  越來越好

  1

  解放雲南

  1949年12月9日,盧漢將軍率領全省軍政人員,在昆明通電全國,舉行起義,宣布雲南和平解放。1950年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進駐昆明。

  2

  中國第一座水電站

  在滇池下遊水系的螳螂川河畔,有一座外形並不起眼的小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是中國第一座水電站。它拉開了中國人民利用水電資源的序幕,也開啟了西南地區現代工業的發展。1951年1月,石龍壩水電站修建新廠。

  3

  雲南民族學院

  1951年8月1日,雲南民族學院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擔負著為雲南民族地區培養和輸送各類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的重任。2003年更名為雲南民族大學。

  4

  周恩來曾到雲南20多次

  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總理曾到雲南20多次。德宏、西雙版納、昆明海口……到處都留下了周總理的殷殷囑託、歡聲笑語。邊境問題、橡膠種植、取水照明……總理對雲南的關心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1952年7月21日,周恩來電告西南,同意開放河口、天寶等9個地方,8個地點為邊遠地區貿易市場。

  5

  雲南抗瘧成效顯著

  歷史上,雲南曾是瘧疾高發流行區,發病率最高在1953年,達237.959/萬,發病數410274例。1953年2月5日,雲南軍區組織抗瘧總隊,分赴滇南、滇西。1958年,基本消滅瘧疾。

  6

  見證雲南製造業發展

  1953年5月,昆明工具機廠成功製造出我國規格最大、結構最複雜的第一臺大型臥式鏜床。昆明工具機廠,可謂是見證了中國重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傳奇企業。

  7

  《阿詩瑪》首次全文發表

  1954年1月,雲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首次在《雲南日報》全文發表,隨後,又在《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在文藝界引起強烈的反響,推動了雲南民族民間文藝的發掘整理工作。

  8

  火力發電傲然崛起

  1955年,開遠發電廠開工興建,這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是雲南省第一座半自動化、現代化火力發電站。

  9

  開遠古猿

  1956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開遠小龍潭發現森林古猿牙齒,首次揭露了雲南古人類發展的信息。可喜的是,這些古人類化石,合乎邏輯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完整發展系列。

  據此可以推斷,亞洲大陸是古人類演化的搖籃,滇黔高原是人類文明步伐的起點。

  10

  國內第一座高水頭梯級水力發電站

  1956年7月1日,國內第一座高水頭梯級水力發電站——以禮河梯級電站二級水槽子電站正式動工興建。

  11

  古滇王金印

  1956年12月28日,在雲南著名考古學家孫太初的主持下,在晉寧縣石寨山遺址發掘出了古滇王金印。「滇王金印」的出土,在證明了古滇國存在的同時,也讓這座毫不起眼的山丘從此名揚中外。

  12

  「雙語教學」寫進課本

  1957年4月23日,省教育廳確定用景頗、傈僳等7種民族文字編譯的課本,在民族小學進行試教。

  近年來,雲南加快「雙語教育」改革步伐,通過發展雙語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得到普及和推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得到有力保護、傳承、發揚和繁榮,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13

  雲南藝術走出國門

  關肅霜是享譽海內外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全國勞動模範和雲南省勞動模範,在長達50餘年的藝術實踐中,為中國京劇的傳承與創新,為雲南文藝的發展與繁榮,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7年,關肅霜遠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主演《泅州城》,《打焦贊》獲得兩枚金質獎章。

  14

  滇越鐵路

  抗日戰爭時期,滇越鐵路是力保運輸物資的「大動脈」。1957年12月,中止了17年的滇越鐵路恢復通車。1958年2月,滇越鐵路的「滇段」改名為昆河鐵路(昆明—河口)。從此,滇越鐵路真正成了鐵路沿線各地區和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15

  製造技術進入世界一流

  1958年,昆明工具機廠又成功研製出我國最精密的單柱電感應坐標鏜床,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坐標鏜床製造技術的國家之一。

  16

  松華壩水庫建成

  昆明松華壩水庫是用於防洪、蓄水的大型水庫,始建於1958年,1959年8月1日,松華壩水庫建成,2003年後停止農灌供水,從此成為昆明城區飲用水水源供水地。

  17

  中國首位女子世界冠軍

  1961年4月14日,一位叫邱鍾惠的雲南姑娘獲第2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冠軍,成為中國首位女子世界冠軍。

  18

  我國第一座高海拔高山銅礦

  1969年4月,東川銅礦落雪採選廠第一期建設工程開建,這是我國建設在3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的第一座高山銅礦。

  19

  成昆鐵路建成通車

  1970年7月1日,歷經18年的成昆鐵路終於建成通車。兩列火車分別從成都南下和昆明北上。貫通的成昆鐵路,成為西南地區發展的大動脈,它也深深影響和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

  20

  世界上製造時間最早的銅鼓

  萬家壩古墓群位於楚雄市城南3公裡的青龍河畔,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遺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在1975年10月發掘,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以5件銅鼓最為珍貴,被命名為「萬家壩型銅鼓」,是世界上製造時間最早的銅鼓。

  21

  滇藏公路建成通車

  1976年7月6日,中國最頂級的自駕遊公路——滇藏公路建成並正式通車。滇藏公路全長1930公裡,經過路段不僅有雪山峽巖、隧道大橋,而且空氣稀薄、氣候嚴寒。是一條集險、奇、美於一身的入藏通道。

  22

  鉛鋅礦儲量居世界前列

  1979年,雲南省地質局第十一地質隊在蘭坪縣探明一個儲量居世界前列的鉛鋅礦。

  23

  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的原始森林中,生活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民族——基諾族。1979年6月6日,國務院批准基諾族為我國第55個少數民族。

  24

  雲天化工廠驗收

  1979年11月,國家驗收委員會對雲天化建設和生產作全面檢查驗收,同年12月,頒發《國家驗收鑑定書》。如今,雲天化連續多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

  25

  春城晚報創刊

  1980年1月1日,《春城晚報》創刊。它創造了三個第一:全國改革開放後新創辦的第一份晚報,全國創辦的第一份省級晚報,雲南省第一份都市文化類報紙。

  26

  雲南兩城入選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1982年,昆明、大理入選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和大理是雲南最具悠久歷史和滇雲文化特徵的兩座城市。

  27

  我國第一個引進外資的水電站

  1984年7月14日, 我國第一個引進外資、對外開放的水電站,也是雲南興建的水電站——魯布革電站承包合同在昆籤字。

  28

  漫灣水電站開工

  漫灣水電站位於我省瀾滄江中遊的漫灣鎮,距昆明450公裡,是瀾滄江幹流水電基地開發的第一座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1986年5月1日,漫灣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雲南水電事業進入開發大江大河的階段。

  29

  雲南對外航運的門戶港

  1986年11月25日,水富港奠基儀式舉行,該港是雲南對外航運的門戶港。水富港是雲南第一內陸大港、萬裡長江第一港,從水富港起航,全程2800公裡,順長江可直達上海,是雲南省最長的內河航線。

  30

  靈長類生物學研究重要進展

  滇金絲猴系中國特有種,數量稀少,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繼大熊貓後第二國寶。1987年5月1日,昆明動物所科研人員在維西捕到4隻滇金絲猴,成為世界靈長類生物學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31

  水電崛起

  1988年12月,魯布革水電站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標誌著水電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形成了「魯布革衝擊」。

  32

  雲南第一條地方修建鐵路

  1989年12月18日,正線全長55公裡的昆(陽)玉(溪)鐵路破土動工,是雲南省第一條由地方修建的鐵路,於1993年12月建成通車。

  33

  攻克鐵路建設新難題

  1990年12月24日,南(寧)—昆(明)鐵路破土動工,鐵路從海拔78米的南寧盆地上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雲貴高原,高差達2010米,為我國鐵路前所未有。1997年3月18日南昆鐵路全線鋪通,標誌著我國在艱難山區修築鐵路和建設橋隧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34

  雲南省第一條高等級公路

  1990年12月29日,雲南省第一條高等級公路——石(林)安(寧)公路全線通車並舉行通車典禮,雲南公路建設進入嶄新階段。

  35

  昆交盛會

  1993年8月,首屆中國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在昆明國貿中心舉辦,雲南打開了通向南亞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的貿易大門。

  36

  旅遊產業

  1995年2月25日,雲南省旅遊工作會議明確: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旅遊業更快發展,使旅遊業成為雲南一個新的經濟支柱產業。

  37

  世界遺產

  1997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遺產名錄中的空白。

  38

  圓夢世博

  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為主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成功舉辦,這也是中國首次舉辦專業類世博會。

  39

  水稻種植技術突破

  2000年,雲南科研人員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水稻品種多樣性持續控制稻瘟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理論與技術躍居國際領先水平。

  40

  破獲跨國販毒犯罪集團

  2001年6月1日,雲南省公安廳宣布抓獲長期向我境內大規模販毒的大毒梟譚曉林,這是我國公安機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破獲的最大一個跨國販毒犯罪集團。2004年6月,譚曉林被依法處決。

  41

  香格裡拉變為現實

  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裡拉縣,香格裡拉從傳說變為現實。

  42

  「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

  在「彩雲之南」的西北部,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裡,穿越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岭,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併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裡,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裡。

  由於三江併流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再加上豐富的人文資源、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色,使該地區成為一處獨特的世界奇觀。2003年7月20日,「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

  43

  全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

  2003年8月8日,楊麗萍及其團隊創作的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首場公演成功。這是全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它將雲南原創鄉土歌舞與民族舞進行了重新整合。2004年,《雲南映象》摘取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獎」5項大獎,以「原生態藝術」展現了一個不同的雲南。

  44

  雲南省圖書館新館開館

  2004年1月6日上午,佔地19畝、建築總面積達30408平方米、主樓高94.3米、總投資1.4億多元的雲南省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是在老館的原址上改造擴建的,當時擁有藏書共224萬冊。多功能、智能化的新館,堪稱當時雲南最大的標誌性文化基礎設施。

  45

  溪洛渡水電站開工

  2005年12月26日,溪洛渡水電站開工儀式在昭通永善舉行。溪洛渡水電站是世界第三大水電站,也是中國僅次於三峽水電站的第二大水電站。

  46

  中國內地第一個國家公園

  2007年6月22日,中國內地第一個國家公園——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舉行揭牌儀式。普達措國家公園屬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47

  昆明軌道交通開始建設

  2008年12月19日,昆明軌道交通1號線試驗段(珥季路站至南部汽車站)開建,標誌著昆明軌道交通開始建設。

  48

  昆明至曼谷大通道中國路段全線貫通

  2008年3月21日,昆明至曼谷國際大通道中國路段全線貫通儀式在昆明舉行,昆明到曼谷的行程從40多個小時縮短到20個小時左右。

  昆曼國際大通道是中國雲南連接東南亞、南亞國家的4條陸路通道之一,起於中國昆明,止於泰國曼谷,全長1800餘公裡,中國境內路段有688公裡。

  49

  「雲電送粵」

  2009年12月8日,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雲南至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升壓成功實現穩定運行,「雲電送粵」從此實現高電壓、遠距離、大容量運行。

  50

  雲南橋頭堡建設步伐加快

  2011年7月26日,商務部與省政府在昆明舉行部省合作協調工作小組會議,並籤署了《合力共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雲南橋頭堡建設在匯聚部省合力、加快推進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51

  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客運恢復通航

  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於2001年通航以來,成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各國的國際黃金水道。2011年10月5日,13名中國船員遭襲遇難事件後,航運全面暫停。為加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安全,中緬老泰四國啟動聯合執法護航,航道貨運於2011年12月首先恢復,2012年1月3日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旅遊重啟。

  52

  昆明人坐上了地鐵

  2013年5月20日,昆明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南段,昆明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於2016年10月3日與1、2號線首期工程貫通試運行。這是昆明市第一條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是昆明軌道交通主幹線路之一。

  53

  告別大雪封山歷史

  2014年,全長6.68公裡的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貫通,標誌著獨龍族同胞結束了每年大雪封山半年與世隔絕的歷史,架起了一座脫貧致富的橋梁。

  54

  手足口病疫苗在昆研發成功

  2015年12月3日,全球首個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生產。該疫苗由位於昆明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主研發。其問世,對於有效降低我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尤其是減少該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護我國兒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55

  產假延長

  2016年4月1日,修改後的《雲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施行,標誌著雲南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確了實施全面兩孩生育政策。條例規定:婚假增加15天,女方延長生育假60天,男方給予護理假30天。

  56

  雲南502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截至2016年1月3日,雲南省共有502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佔全國國家級傳統村落總數的20%,連續3年位居全國之首。

  57

  「中國森林食品認證」大省

  2016年1月5日,我省10家森林食品企業的12個產品通過中國森林食品認證,雲南省成為全國獲得該認證企業和產品最多的省份。

  58

  世界跨度最大鐵路拱橋怒江特大橋開工

  2016年1月24日,中緬國際鐵路大理至瑞麗的控制性工程——怒江特大橋全面開工,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桁梁鐵路拱橋。2018年12月10日,怒江特大橋鋼桁拱合龍,標誌著大瑞鐵路重難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59

  滇西北送電廣東

  2016年2月3日,西電東送主網架海拔最高、線路最長大通道——滇西北送電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舉行開工儀式。滇西北直流工程是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12條重點輸電通道之一,也是國務院確定「穩增長」重點工程。

  60

  雲南駛入高鐵時代

  2016年12月28日,滬昆客專、雲桂鐵路、新建昆玉鐵路同時通車,雲南邁入高鐵時代。這一天,雲南從全國鐵路的末梢變樞紐,以全新的速度開啟發展新的一頁。

  61

  昆明與世界越來越緊密

  西班牙、德國、瑞典、法國、芬蘭、義大利、英國、捷克……2016年,一大波歐洲國家在昆設立籤證中心。截至2016年底,全世界已有13個國家在昆明開設了籤證中心。還有5國的籤證中心也在積極爭取中,昆明與世界越來越緊密。

  62

  金東大橋合龍

  2017年1月,國內首座在亞熱帶季風區和高烈度地震帶建設的大跨度橋梁——金東大橋,在昆明東川拖布卡鎮合龍。

  大橋建成後將把東川區與四川省會東縣直接連接起來,對改善周邊交通狀況,拓展旅遊業,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西南地區經濟往來具有重要意義。

  63

  全國首家天麻國際交易中心

  2017年3月 雲南小草壩天麻國際交易中心在彝良縣小草壩鎮金竹村開建,是全國首家天麻國際交易中心。

  64

  玉溪入選城市設計試點

  2017年4月,玉溪與北京、哈爾濱等20個城市被列為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是雲南唯一一個首批入選試點城市的。

  65

  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2018年1月23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宣布: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研究人員利用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66

  雲南率先推廣「共享鐵塔」

  2018年3月26日,雲南在全國率先推廣「共享鐵塔」,也就是說雲南電網的電力輸電塔杆上加裝通信基站,全力推動電力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共同發展。

  67

  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

  2018年7月1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提出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譜寫好中國夢雲南篇章。

  68

  雲南「一部手機辦事通」上線

  2019年1月10日,「一部手機辦事通」App上線試運行;同日,我省招商引資大數據中心正式上線,這是全國第一家應用於政府招商引資的大數據平臺。

  69

  我國鐵路第一長隧再創紀錄

  2019年5月30日,我國鐵路第一長隧——大瑞鐵路高黎貢山1號豎井掘進至井深702.7米,打破國內鐵路豎井最深紀錄。

  70

  雲南又迎發展大機遇

  2019年8月,國務院印發雲南等6省份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總體方案》指出,在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等6省區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舉措。8月30日上午,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在昆舉行。

相關焦點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中國夢來源:新華社作者:齊聲責任編輯:張詩夢2019-11-23 14: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齊聲)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2012年11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原標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87歲的蘇興普怎麼也不會想到,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
  •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7-06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治沙成功秘訣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6日 16:25 A-A+   由於長期的人為和氣候原因,70年前,流沙曾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超過400個村莊被壓埋,榆林城區三次南遷,全市林木覆蓋率一度只有0.9%。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林木覆蓋率大幅提高到33%,榆林境內的毛烏素沙地全部被林草所覆蓋,這一成就也讓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裡。
  • 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 謳歌壯麗七十年光影記錄新時代
    原標題: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謳歌壯麗七十年 光影記錄新時代   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8月23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各省(區、市)廣播電視局和電視臺的負責人,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各區融媒體中心負責人,紀錄片行業資深人士及來自2019年絲路國家影視製作和營銷研修班、2019年發展中國家紀錄片人才研修班的國際友人等近400人參加此次活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數字出版產業鏈加速崛起
    圖書的變化映襯著一個國家和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圖書出版社不足百家,書店不足3000家,出版圖書不足萬種。出版業相對落後的局面擋不住人們閱讀的熱情。文學作品《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熱潮,帶給人們思想的啟迪。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直掛雲帆濟滄海
    從壓船壓港壓貨躍升到貨物吞吐量全球最大,從支流不通、幹線不暢到幹支銜接、江海直達,從「既亂又爛」艱難起步到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一個個輝煌壯麗的水運發展剪影,映射出奮進徵程波瀾壯闊、先行篇章濃墨重彩,訴說著交通人的勵精圖治、先行者的奮發圖強。
  • 70年精彩,凝結著每個人的奮鬥記憶
    聚焦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 70年精彩,凝結著每個人的奮鬥記憶 ——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現場速記 恢復窄屏
  • 第六屆活力內蒙古•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壯麗70年•...
    周年,宣傳內蒙古自治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示內蒙古大學生在新時期的青春風採以及內蒙古各高校獨特的文化價值。自治區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自治區團委、北方新報社、內蒙古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第六屆活力內蒙古•大學生網絡影像文化藝術節,面向全區大學生徵集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的優秀文化藝術類作品,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甘肅定西:不懈奮鬥七十載 黃土高原貧困...
    0.5畝、5畝、10畝、100畝……從1964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時間內,大坪村人發揚「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興修梯田2700多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這是大坪村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徵山不止,治水不休,他們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良田。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天下為公謀大同
    70年來,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新的時空坐標裡,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大國,展現出更加寬廣的胸襟與深厚的情懷!在海外作業的十幾年裡,我帶領1205海外鑽井隊艱苦奮鬥,先後刷新了當地42項新紀錄,項目已經覆蓋26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正向國際資源創新型企業跨越。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我眼裡的電視機70年變遷
    經過一年多努力,建立起新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即中央電視臺的前身),並於1958年5月1日晚開始黑白電視試播。  同年9月2日,我國第一套黑白電視節目用第二頻道正式開播,開始每周僅廣播兩次,以後逐漸增加到每周四次、六次,最後才保證每晚7點到10點廣播。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蹲點筆記】探尋地震孕育的奧秘
    1955年,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在京郊溫泉鎮上的白家疃村拔地而起。它的建立翻開了我國地震探測科技發展的新篇章,見證了我國防震減災救災事業在風雨砥礪中奏響的時代凱歌。(資料圖片)  朝數位化時代邁進  古人通過「夜觀天象」探得先兆。可上天容易入地難。「我們必須藉助專業儀器,才能探測到來自地球深部的信號。裝備了各種地球物理儀器的地震臺站正是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前沿哨所,為地震研究提供一手的觀測資料。」
  • 致敬壯麗70年,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開幕
    關注文化,關注傳承,關註上海江東書院,矚目於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弄潮兒向濤頭立,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在成功舉辦兩屆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的基礎上,由浦東新區教育局、區文體旅遊局、區文明辦、區科協、團區委、區語委辦等共同主辦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2019年浦東新區科普詩詞大會」,9月27日在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正式拉開帷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之二】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貴州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為新時代貴州的最強音,凝聚了決戰決勝的強大力量。  展望明天,為大力培育和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全面勝利,多彩貴州網從8月3日起推出「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廣東)開放加速度...
    何伯兒時的記憶中,這臨近「十三行」的文化公園原本是一個叫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的場館舊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1年,廣東充分發揮毗鄰港澳、海外華僑眾多的優勢,開始了「走出去」的嘗試。「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的成功及其後幾次內貿、外貿相結合交流會的嘗試,成為廣交會的前身。向海而生,千年不衰。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逐夢蒼穹
    1956年10月8日,中央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製火箭飛彈。1957年11月16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今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60多年來,一代代科學家、工程師接續奮鬥、自主創新,不斷把航天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馬深1井」完鑽井深8418米 他們往地下鑽...
    周國棟,2000年任5012鑽井隊帶班隊長;2001年任「中國1號」鑽井隊帶班隊長2000年1月,我帶領5012鑽井隊出徵卡達,這是我第一次帶領中原石油工程隊伍進入陌生的海外市場。這一年,我們鑽井12口,創造了搬遷、鑽速、質量等10多項新紀錄。
  • 「壯麗70年——從紅色歷史走進新時代」大型歷史紀實題材系列有聲...
    □本報見習記者 李美霖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版數媒)結合黨中央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經過近兩年的項目籌備和實施,終於在2019年國慶前推出了「壯麗70年——從紅色歷史走進新時代」大型歷史紀實題材系列有聲讀物,並憑藉該項目入圍了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的「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