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年均減貧100多萬人,貴州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經濟增速連續34個季度位居全國前三,貴州從人均經濟總量長期掛末的「經濟窪地」奮力趕超。
深入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持續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貴州牢牢掌握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制勝權,盡銳出戰、務求精準。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貴州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為新時代貴州的最強音,凝聚了決戰決勝的強大力量。
展望明天,為大力培育和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全面勝利,多彩貴州網從8月3日起推出「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劉竹寒)盛夏時節的多彩貴州,氣候宜人,綠意盎然。
安順西站,伴隨著一陣"滴滴"鳴笛聲,一列貴州景區高鐵直達旅遊專列駛出站臺,天南地北的旅客正式開啟貴州之旅。
7月12日,貴州開啟安順西至硃砂古鎮的景區直達高鐵後,這班列車幾乎趟趟滿員。
銅仁梵淨山遊客中心,工作人員每日上午循例發布門票限售通知,7月20日起,景區天天「爆滿」,「高熱」不退。
近年來,貴州旅遊持續井噴,2015年開始,年增長40%以上,2018年接待遊客突破9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9000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真實可感,而這,只是貴州「生態紅利」的一部分。
翻開貴州的成績單:顏值和實力同樣搶眼,全省生產總值增速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三,2017年、2018年連續居第一位,其中,綠色經濟佔比超過40%。2018年,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縣城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平均達98.2%。
這一切來之不易。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喀斯特地貌佔全省總面積的62%,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修復極為困難。正是這種「不堪一擊」,給貴州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
這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了貴州省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後發趕超、全面小康的科學指南。貴州緊抓富與美這兩個關鍵點,在發展中跳出邏輯怪圈,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闖出了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的發展新路。
探索,立足生態抓生態
上世紀80年代的畢節,是生態惡化的「近義詞」,到處開荒種糧,山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森林覆蓋率僅為14.94%,陷入了越窮越墾、越窮越墾的怪圈。
在畢節海雀,「春種一大坡,秋收一小籮」是當地村民生產的真實寫照,至1988年,海雀村人均年收入僅33元。換算下來,每天9分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定,這裡不適宜人類居住。
已故老支書文朝榮當年的心願,是讓海雀人永遠吃上飽飯。他想到了種樹,「只要山上有樹,就可以把風沙擋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樸素的話語裡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1987年到1989年,文朝榮在山上過了3個春節。連續3個冬天,全村30多個山坡,11600畝荒山全部種上了漆樹松,村民的房前屋後種下1萬多株樹苗。
1995年,海雀村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2018年,海雀村人均年收入將突破萬元。如今,大家用「林茂糧豐」「綠水青山」形容海雀。
從自然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開始,海雀村終於掐斷了「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荒、越荒越窮」的惡性循環。
海雀,成了畢節試驗區的發祥地。
198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開啟了以開發扶貧促進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進開發扶貧的生態文明發展探索。
31年來,試驗區通過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長防工程」、「天保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生態惡化得到有效遏制,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全國林業生態建設示範區」。
畢節成功走出了「越墾越窮」的生態惡化怪圈。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人口從控制數量為主,到更加重視人力資源開發的「三個重大跨越」。
石山變青山,貴州人民發揮「敢想、敢闖、敢幹」的精神,不僅栽出了一片林,更栽出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精氣神。
以陡坡石旮旯地帶種植花椒為主的「頂壇模式」、以石山半石山地種植金銀花為主的「坪上模式」、以南北盤江流域低熱河谷種植早熟蔬菜為主的「者樓模式」以及草地生態畜牧業為主的「晴隆模式」在貴州遍地開花……這些模式和創造留住貴州的青山綠水,改變了喀斯特地貌地區的貧瘠。
而今,貴州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掀起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推進山地林業結構調整,大幅調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積極培育刺梨、油茶、核桃、茶葉、木本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打造生態產品加工、生態旅遊業等特色產業,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促進山區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融合併進成為了貴州實現綠色發展的主途徑。
創新,「跳出」生態抓生態
2014年3月1日,北京。
貴州·北京大數據產業發展推介會在位於中關村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舉行。
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開始討論高端產業、創新領域,並宣告進軍大數據「藍海」。貴州第一次站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
五年後,貴陽「生態數谷」的名片已家喻戶曉,這是一次成功的轉型。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貴州深諳這一點。
於是,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技術含量、就業容量、環境質量的綠色經濟「四型」產業成了貴州必然的選擇,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新興產業首當其衝。
如今,貴州成為了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大數據企業集聚地。蘋果、華為、京東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紛紛在貴州落地生根;貨車幫、白山雲、易鯨捷、朗瑪信息等一批全國級的本土行業標杆企業應運而生。
2014年以來,貴州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軟體業務收入年均分別增長35.31%、30.56%。中國信通院公布的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貴州數字經濟增速連續四年排名全國第一、數字經濟吸納就業增速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
而貴州做的文章不止於此。
建立大數據思維,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來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讓數據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新引擎,逐步構建出更廣泛、更多元、更立體的經濟體系才是貴州的「終極目標」。
小小麻花針,長約1釐米、細如鉛筆芯,身材「嬌小」的它被廣泛用於探月工程、北鬥導航、國產大飛機等重大工程。在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麻花針生產過去主要靠人工。如今,每一個工序都上了「雲」,每一針的鬆緊度等數據也實時上線,「工匠標準」被固化到每根麻花針上。
「實施數字轉型後,麻花針生產線工作人員從70人減少到20人,月產量則增加了一倍以上。」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躍軒說。
數位化的背後是更高的產能、更低的消耗。
貴州雅光電子科技公司通過「大數據+智能製造」升級改造生產線使產量提升了58%,優品率提升了33%;貴州發耳煤業投入3600萬元進行智能機械化升級改造,開啟了貴州煤礦綜採工作面的全新模式……
這些只是貴州大力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一個縮影。
2017年,貴州運用大數據開展「千企改造」,對4000多家企業進行了以信息化、數位化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實現了一批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突圍發展;同時,通過實施「大數據+產業深度融合2017行動計劃」,打造了一批產業服務平臺和融合應用技術標準,推動一批傳統產業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轉型。
2018年,全省「萬企融合」大行動共建設102個融合標杆項目、1050個融合示範項目,帶動融合企業1625戶,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水平達到36.9,正由融合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加速邁進。數據顯示,2018年貴陽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指數達45.3,撐起貴州綠色經濟一片新天地。
在貴州的藍圖裡,到2022年,全省超萬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將達33%,後發的貴州或以嶄新的姿態站在發展的前沿,為中國和世界提供綠色趕超、綠色引領的「貴州方案」和「貴州智慧」。
綠色發展,是一種選擇,一種進步,更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摸索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如今,貴州正朝著一個生態文明的新時代開足馬力,未來可期。
編輯:應騰
編審:李柏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