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貴州新路」,迎「千年之變」!近期召開的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貴州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全省88個縣(市、區)中66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一系列精準有效的特色戰法,貴州一舉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轉為減貧人數最多,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
入深山找水源 高速路縣縣通
曾幾何時,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吃水不愁竟成了貴州幾代人的強烈期盼……
「村子不通水,除了『望天水』,家家戶戶得翻山挑水,不起眼的扁擔竟吃了香。」為吃上水,劍河縣村民田全和四處輾轉,最後轉戰河邊,「看著不遠,一個來回不下一個小時,全是泥巴路。」
費盡艱辛挑來的水,還得精打細算省著用。舀盆水,先洗臉,後洗腳,最後餵養牲畜或洗幾件衣裳。「每天一睜眼就得挑水;因為缺水,產業搞不起來……」像田全和這般因水揪心、為水發愁的村民不在少數。
生活用水、產業用水不解決,談何過上好日子?
貴州原本不缺水,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嚴重的石漠化現象,以致土地如同巨大的漏鬥,造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的尷尬。破解「吃水難」,告別「望天水」,貴州找準癥結,入深山,找水源,重點建設521處骨幹水源工程,已建在建水庫3700多座。
如今,清澈的自來水代替「望天水」,貴州受困於水的局面正在改善。「自來水就是方便,這下扁擔可以收起來咯。」擰開水龍頭,望著噴湧而出的水柱,田全和洗了把臉,順勢衝洗院落……
告別「吃水難」,還要解決「出行難」!由於「地無三尺平」,平原地區修3公裡路的費用,在貴州只能修1公裡,橋隧比超九成的不在少數。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誓教天塹變通途!「十三五」期間,貴州交通投資8873億元,是「十二五」的1.4倍,2020年底高速公路總裡程突破7600公裡。2016年初,貴州成為西部第一個「縣縣通高速」的省份;2017年底,貴州實現建制村公路通暢率100%……
選定主導產業配套技術團隊
推進農業現代化,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這是多彩貴州新未來的應有之義。
過去受制於基礎設施、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貴州農業長期處於「小散弱」的局面,農產品要麼「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要麼「樣樣都有,但樣樣不成規模」。
如何匯聚起強農興農力量,推動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事關脫貧攻堅成色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納雍縣勺窩鎮從未種過桑、養過蠶,2019年,當地抓住東桑西移契機,發展蠶桑產業。兩年不到,這個大山深處的窮鎮破繭而出,成為小有名氣的「桑蠶小鎮」。轉變的背後,是幹部群眾的艱辛付出。
2018年初,貴州在全省發起一場深刻的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表面看是改種作物,究其根本是要轉變思想觀念。
「群眾會、板凳會、院壩會,大小開了幾十次,軟磨硬泡,只有少數幾戶鬆了口。」聯新社區黨支部書記馬玉華說,「最難的時候,前手剛種下桑樹,村民隨後悄悄拔,只能邊補邊做工作,前後折騰了10多次。」
從種桑到養蠶,前後不過3個月,每畝增收超過3000元。村民們來了勁頭,如今全村桑樹種植增加到700餘畝。按照這個勢頭,今年底八成以上的坡耕地將滿眼桑綠。
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貴州選定12個主導產業,分別成立12個產業專班,並配套12支技術團隊,真正讓農民種得好、種得精、能致富。如今,貴州茶葉種植700萬畝、藍莓18.2萬畝、李子254萬畝,培育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
如今,隨著黔貨出山愈發便捷,貴州農村正因產業革命而發生深刻變化……
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寬敞的樓房,整潔的道路,一應俱全的配套設施……如果不是易地扶貧搬遷,羅應和可能仍困在深山。
羅應和的老家惠水縣擺金鎮,地處滇黔桂集中連片石漠化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斬斷窮根,又要守住生態底線,唯有搬離大山,換個活法。2015年,貴州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槍」,一場以城鎮化安置為主、決意改變近200萬人貧窮命運的大遷徙上演……
2016年7月,羅應和同5000餘名村民一起,搬到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如果說搬得出是「前半篇文章」,那穩得住、能致富則屬於「後半篇文章」。「社區裡,醫院、學校、超市、農貿市場樣樣不缺,附近還辦起扶貧車間,家門口就能就業,日子咋能不紅火!」通過選舉,羅應和當選為社區黨支部書記,帶領搬遷群眾奔向幸福新生活。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剩餘9個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不單是改變居住條件,更要追求可持續發展,幫助新市民實現從苦業到樂業、從憂居到優居的轉變。」安龍縣五福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肖亞琪說。
4年多時間,貴州建成946個安置點、45.39萬套住房,解決323.8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實現戶均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田埂上,車間裡,社區中,一張張純樸自然的笑臉,傳遞的不僅是擺脫貧困的喜悅,還有多彩貴州新未來的願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