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甘肅定西:不懈奮鬥七十載 黃土高原貧困...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的梯田美如畫。(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央視網消息 (記者 王小英)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青嵐鄉,有一個叫大坪的山村,這裡山高地陡,水土流失嚴重。「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鬥、煮了一鍋」,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大坪人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靠三輛獨輪車起步,人背肩挑改土造田,建成甘肅省第一批人工梯田,有效解決了最迫切的吃飯問題,成為全省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以來,大坪人繼續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真抓實幹的創業精神,不斷探索貧困山區發展之路。2000年,大坪村在安定區率先穩定解決溫飽。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坪村更是邁入了發展快車道,收入節節攀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成為定西市淺山區生態小康第一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省級文明村」「甘肅省民主法制示範村」。

定西市安定區的梯田(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鐵姑娘」不服輸 誓要改田造地

暮春時節,驅車前往大坪村,一路上,陽光打在梯田上,田間地頭剛敷的地膜閃著光,這是播種希望的季節。

50多年前,這裡全是荒山,莊稼就種在陡坡上。「山是和尚頭、溝裡無水流、田是『三跑田』、歲歲人發愁」,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唱盡了定西生態環境的惡劣。

改變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激起了大坪人的幹勁:「大寨人能幹成的事,大坪人也能幹。」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冉桂英的帶領下,向大寨學習興修梯田,並成立了一支鐵姑娘隊,改土造田,誓要讓荒山變梯田。

年僅18歲的劉玉秀是鐵姑娘隊隊長,「修梯田時正值冬天,為防止土地凍結,大家採用了人休地不休的方式」。

當年興修梯田的情景(資料圖)

當東方的啟明星亮起,便是起床下地幹活時。夜晚頂著星星回家,另一撥人繼續,「晚上回來還要推石磨磨麵」。

100多人奮戰了整整一個冬天,才修了0.5畝梯田,但大坪人不放棄。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如今,年逾古稀的劉秀蘭老人,說話幹事依然風風火火。憶當年,曾經吃過的苦早已模糊,但清晰地記的梯田帶來的改變。

「剛開始,一邊挖,一邊用背篼背土」,劉玉秀說,後來有了獨輪車,再後來,有了架子車,條件稍微好一點了。

劉玉秀看老照片回想當年。

當年雖然吃的是雜糧糊糊,但人們有的是幹勁。「以前肚子吃不飽的時候,只能吃樹皮,榆樹皮算是最好的,修梯田才能吃飽肚子」,劉玉秀老人回憶。

原來一畝地只能產100斤小麥,修了梯田後,一畝地能達到300至400斤,這是莫大的希望。

0.5畝、5畝、10畝、100畝……從1964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時間內,大坪村人發揚「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興修梯田2700多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這是大坪村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徵山不止,治水不休,他們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良田。

靠種地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1971年出生的冉繼萍,依然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去修梯田的事。

冉繼萍的大姑冉桂英是當年村裡興修梯田的號召者,也許是受大姑的影響,也許是見證了父母修梯田,冉繼萍對土地的感情濃烈而深厚。

上世紀70年代父親生病後,家裡嚴重缺乏男性勞動力,只能靠母親一人養活。「我和大姐、二姐和小妹都幫不上太多忙」。

梯田提高了產量,但要解決溫飽,還遠遠不夠。

冉繼萍一家的生活依然很艱難。1988年,上高一的冉繼萍因為交不起3.8元錢的學費,不得已輟學回家,冉繼萍對此事一度耿耿於懷。

「那時候為了護山,要打土壩、種樹,山頂、山溝裡都不放過」,曾擔任過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的李福老人說,種樹沒有經濟效益,但還是得種,因為有生態效益。

改革開放以後,大坪人充分發揚「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依託三西建設的有利機遇,成功實施了「水窖+梯田+科技」基本解決溫飽的扶貧開發模式,主要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使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水土流失明顯降低。

改善生態環境,配套水渠。

大坪人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920畝,種草1600畝,林草覆蓋率達到68.2%。先後修築谷坊110道,塘壩5座,配套渠系3000米,實現了「小水不出地、大水不出溝」,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流域綜合治理率達到了95%;大力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新挖水窖300眼,戶均達到4眼以上。大坪村最終形成了「山頂植樹種草戴帽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山腳築塘打壩穿靴子」的良性生態發展模式。

上世紀90年代,甘肅定西實施「洋芋工程」,旨在解決溫飽問題。

1996年,甘肅省在全省試種多個馬鈴薯品種,其中一個品種在大坪村試種成功,還被命名為「新大坪」。時至今日,「新大坪」依然是定西較為出名的馬鈴薯品種。

2005年,冉繼萍和丈夫承包了10畝地,其中8畝種了「新大坪」土豆,這一年,光靠這8畝土豆,賣了不少錢。

兩人看到了希望,2006年,兩人承包了30畝地,種了黑膜土豆,收入5萬多塊錢。此時,正是家裡四個孩子上學要花錢的時候。

2012年,兩人在家開了農家樂,一年也能收入4萬多塊錢。

幾個孩子上學期間,但凡是提到要交錢,冉繼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湊齊。「全靠種土豆供了三個大學生」。冉繼萍說,這是她最忙碌的幾年,也是她最幸福的幾年。

四個孩子是冉繼萍的驕傲,她靠種土豆,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四個孩子,是冉繼萍最驕傲的事情。

如今,他們都參加工作了,老二今年還被公司評為三八紅旗手了。

培育新產業 唱出新生活

2014年開始,隨著孩子陸續畢業參加工作,家裡人手變少,冉繼萍關了農家樂,也不再承包那麼多土地。

雖然家庭負擔沒那麼重了,但冉繼萍和丈夫兩人還是閒不住,兩人一邊種地,一邊養羊。

冉繼萍正在收拾食槽,準備餵羊。

「我還是對土地有感情,總覺得農村挺好的」,如今的冉繼萍,生活依然忙碌,專門建了羊圈發展養殖。

近年來,大坪村在產業發展方面緊跟時代潮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草、文化、旅遊產業,為留守在農村的人「出謀劃策」,鼓勵他們發展產業,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連年保持在2000畝以上,培育日光溫室種植戶20戶,發展「農家樂」10戶、專業養雞和規模養羊戶30戶,大坪剪紙初具規模並銷往省內外。

54歲的連清建了3個溫室大棚,從最初自學技術慢慢摸索種植蔬菜,如今兼顧育苗等,大棚中種植了西紅柿、黃瓜、生野菜、芸豆、秋葵、茄子等,種類越來越多,「早晨採摘了可以直接送往蔬菜批發市場」,連清說,因為離城市近,新鮮蔬菜很受歡迎,一年收入至少6萬多元。

忙碌之外,冉繼萍還重拾當年的愛好,在當地組織的隴中小曲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她還在村裡組織成立了文化站,大家平時排練舞蹈,學學串珠等,忙得不可開交。

今年三八婦女節,她獨唱了一曲《拉著媽媽的手》,出門前在家練習,唱了沒幾句,母親就哭了。

母親對冉繼萍說,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了,年輕時的自己壓根就不敢想,也根本就想不到。

其實有一點,老人應該也沒想到,他們當年興修梯田,不怕吃苦,不斷挑戰和改變的精神,一直紮根在大坪村人的心中,從未離開。

為了求生存,興修梯田;為了解決溫飽,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為了奔小康,大力發展產業,最終成為定西市淺山區生態小康第一村,在「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下,大坪人從來沒有懈怠過。

正如冉繼萍改編過的《王大娘要致富》所唱:「路子走好了,達到小康啦,鄉風文明了,大坪更美啦!」

相關焦點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中國夢來源:新華社作者:齊聲責任編輯:張詩夢2019-11-23 14: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齊聲)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2012年11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甘肅定西黃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
    新華社福州9月13日電 題:甘肅定西黃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新華社記者鄧倩倩大西北秋意漸濃。甘肅省定西市北部山區,幾座山頭放眼儘是青翠,針葉林木整齊連片,改變了這裡曾經光禿荒涼的黃土高坡「本色」。這片林,以相隔2000公裡外的沿海城市為名,人稱「福州林」。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原標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87歲的蘇興普怎麼也不會想到,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
  • 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 謳歌壯麗七十年光影記錄新時代
    原標題: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謳歌壯麗七十年 光影記錄新時代   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8月23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各省(區、市)廣播電視局和電視臺的負責人,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各區融媒體中心負責人,紀錄片行業資深人士及來自2019年絲路國家影視製作和營銷研修班、2019年發展中國家紀錄片人才研修班的國際友人等近400人參加此次活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記憶
    原標題:雲南記憶  70年,於人類漫長的歷史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對於新中國來說,這70年,是探索的70年,是發展的70年,更是砥礪奮進的70年!  70年的開創奮鬥、崛起發展, 雲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7-06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福州也能買到來自黃土高原的香菇、黃芩、黨參
    從閩東沿海到隴中高原,2000多公裡的路程,隔不斷兩地對口幫扶的情誼。  2017年,福州市連江縣、定西市隴西縣正式確立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關係,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攜手同行就此展開。隨著記者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下福州與定西那些事。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治沙成功秘訣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6日 16:25 A-A+   由於長期的人為和氣候原因,70年前,流沙曾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超過400個村莊被壓埋,榆林城區三次南遷,全市林木覆蓋率一度只有0.9%。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林木覆蓋率大幅提高到33%,榆林境內的毛烏素沙地全部被林草所覆蓋,這一成就也讓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裡。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直掛雲帆濟滄海
    而透過70年的歷史望遠鏡,當1950年羅湖口岸剛剛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之時,這裡只是邊陲小鎮、荒涼漁村。如今,深圳已經擁有2000萬人口、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先行者。  歲月如歌,滄海桑田;城因水興,港通天下。  七十載風雨兼程,交通人奮楫前行。
  • 人民日報評論:脫貧摘帽是新生活新奮鬥起點 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彰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價值追求,自覺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不是階段性的工作要求,而是我們一以貫之的使命擔當依靠外出務工和發展鄉村旅遊、種養殖業,雲南省臨滄市邦佑村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但3位扶貧工作隊員仍常駐村裡,幫助大家解決大事小情。
  • 七十年歲月崢嶸 新時代接續奮鬥
    70周年,您如何看待這一年的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  2019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一個更加團結、穩定和繁榮的中國正在昂首踏上新的時代徵程,展現出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同時,與「中國之治」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世界之亂」。
  • 電視劇《黃土高天》: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原標題: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黃土高天》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該劇從農業政策研究者、農民、農村幹部和農村企業家4種身份的農村代表人物入手,講述一村三代人的奮鬥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大。   豐源村的改革,是中國農村40年來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甘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逐夢蒼穹
    1956年10月8日,中央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製火箭飛彈。1957年11月16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今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60多年來,一代代科學家、工程師接續奮鬥、自主創新,不斷把航天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畢業觀】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努力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在這個畢業季的尾聲,光明網與文摘報攜手開設「畢業觀」欄目,每期選取一篇有情懷、有內容的高校畢業演講,為我們的聽眾提供記錄時代思想、把握人生航向的可能。  在山東大學2018屆畢業典禮上,校長樊麗明以《努力做新時代的奮鬥者》為題,為自己的學生加油打氣。她說:「2018屆的每一位畢業生同學都沒有辜負青春,你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出色的山大人,我為你們點讚!」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學習強國】「農大老師」是知識分子科學報國...
    在河北南部的曲周縣,有一群人默默紮根於此46年,他們被當地人喚作「農大老師」。「農大老師」,是曲周人心中對於那些紮根於此的中國農業大學師生的暱稱,在曲周人眼裡,「農大老師」不僅是一個暱稱,更代表著一種可以讓他們依靠、安心的力量。  「農大老師」這樣的稱呼,和院士、教授這樣的稱呼比起來似乎顯得有些「土氣」。
  • 人民日報社辦公廳主任鄭劍:了不起的奇蹟 新奮鬥的起點
    ▲人民日報社辦公廳主任 鄭劍在2021年即將到來、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際,本次論壇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很有意義。近期瀏覽媒體,看到年終報導已經開場。在豐富多樣的各類報導中,回顧總結2020年是重要內容。人們普遍感到,2020年無論對於全球還是對於中國來說都是非常特殊、很不尋常的一年。
  • 以奮鬥姿態揚起時代風帆 | 人民論壇
    26年時間,400多家單位、30餘萬名科研人員參研參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鬥,推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區域到全球的跨越。「追求卓越」是新時代北鬥精神的重要內涵,而崇尚奮鬥,正是為了更好實現自主創新、矢志追求卓越。人們仰望星空、關注北鬥,正是因為奮鬥的底色歷久彌新,更是因為夢想和奮鬥始終是人生關鍵詞,崇尚奮鬥是不變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