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首發|【專題討論14】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

2020-12-04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規劃師雜誌 ,作者矯雪梅 張曉婧 等

規劃師雜誌

《規劃師》創刊於1985年,現為雙核心期刊,是全國惟一一份以規劃師為核心的人文化的國家級專業雜誌。服務宗旨:立足城鄉規劃,服務一線人員;傳遞行業信息,關注熱點難點;剖析典型案例,總結實踐經驗;拓寬理論視野,促進學科發展。

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研究

作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矯雪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張曉婧,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徐飛在《規劃師》2020年第5期撰文,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國家緊急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文章以韌性城市的視角,研究傳染病醫院在配建標準、用地預留、基礎設施預留和裝配式技術應用等多方面彈性建設模式,平時可正常運轉,重大疫情突襲時可快速擴建,保證城市有足夠的專業醫療空間抵抗新型病毒,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同時使城市迅速回歸正常運轉。

[關鍵詞]安全韌性;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裝配式醫院;綜合抗災能力

[文章編號]1006-0022(2020)05-0095-05

[中圖分類號]TU984.199

[文獻標識碼]B

[引文格式] 矯雪梅,張曉婧,徐飛.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研究[J].規劃師,2020(5):94-98.

研究基礎與理論

(一)韌性城市的內涵

城市的韌性取決於其面對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韌性城市具有反思力、隨機應變力、穩健性、冗餘性、靈活性和包容性的特點。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百個韌性城市」項目時,提出「建立城市適應力需要從整體上審視城市:了解構成城市的系統以及城市可能面臨的相互依存關係和風險」。奧雅納公司從4個維度,即健康及福祉、經濟及社會、基礎設施及環境、領導力及策略,構建了全面定性分析韌性城市的框架。李亞等人通過6個維度即經濟、社會、環境、社區、基礎設施和組織,整體衡量城市韌性。國外Ostadtaghizadeh等人整合10 個模型衡量韌性城市,並提出5個維度來研究韌性城市,即物理、自然、經濟、制度、社會。綜合眾多學者對韌性城市的理解,韌性城市包括韌性硬體子系統和韌性軟體子系統。韌性硬體子系統主要是各類韌性基礎設施,包括交通物流、市政能源、信息通信與醫療衛生等系統;韌性軟體子系統包括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組織機制等系統。其中,經濟環境指彈性合理的經濟結構;社會環境指宣傳疏導等社會恢復措施;組織制度指建立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的協調機制、應急人才隊伍建設、應急管理的規範法規及緩解疫情的治理政策等。

(二)韌性醫療衛生系統

建立韌性基礎設施是韌性城市建設的基礎,尤其是建設韌性醫療衛生系統將有助於城市在災難中抵抗影響,儘快適應並恢復秩序。韌性的醫療衛生系統在疾病爆發的危機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能夠快速地提供足夠的醫療衛生支持,能夠在提供日常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隔離健康的威脅並提供緊急救治和避免傳播不穩定性的系統。醫護人員、物資等醫療資源可以集結全國力量調配,但傳染病醫院硬體設施缺乏無法快速解決。我國有關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將重點從彈性建設的角度,從配建標準、預留規模與建設方式等方面研究傳染病醫院的規劃建設問題,為城市醫療設施規劃提供新的思路。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不僅能滿足日常健康救治的需求,危機時刻還能最小化疫情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應對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等城市問題(圖1)。

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的必要性

(一)傳統傳染病醫院面對重大疫情的缺點

(1) 傳染病醫院低頻率使用與運營艱難導致城市配建不足。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家相關規劃並沒有對城市配建多大規模的傳染病醫院( 病區) 提出強制性要求,某些地區的專項規劃提出設區的市在可能的情況下配建一所專科傳染病醫院,對規模也沒有要求。隨著我國人居環境的改善、國家和人民健康衛生意識的提高,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基本已被消滅,重大傳統傳染病爆發機率逐漸下降,由於傳染病醫院有隔離的特殊要求,通常建設在遠離城市的獨立地段,城市綜合使用效率不高,加之長期運營成本較高,因此各地建設意願不高。現狀已經建成的傳染病醫院受醫療體制改革影響,很多城市的傳染病醫院逐漸與市場接軌,市場化運作,診療科室逐漸向普通綜合醫院趨同,即使建設之初專業化設計的傳染病醫院也被迫變為城市的綜合性醫院。這種囧境造成的惡果就是,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襲擊城市的時候,需要封閉隔離、高度消毒和醫患系統分離等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傳染病醫院無法滿足城市抗擊疫情的需要,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死亡人數較多,感染範圍較廣,和獨立設置的傳染病醫院數量不多、床位數不足有很大的關係。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為應對疫情緊急建設了1000床的小湯山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在疫情爆發前設置床位數為900床,但「非典」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都顯示,1000床的傳染病醫院是滿足不了超大城市疫情爆發需要的。按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數據,截至2020年2月21日,武漢累計確診人數45346人,如果一個城市按極端情形在非疫時期建設並長期運營上萬張床的傳染病醫院也不現實,因此急需探索一種彈性建設模式,滿足「平疫」不同時期的使用要求。

(2) 傳染病醫院缺乏彈性建設和運轉機制導致「平疫結合」不夠。

我國綜合醫院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體,因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城市供地方式以劃撥土地為主,政府根據本地醫院整體建設情況按年度計劃投資建設,因此受地方財力和專項資金影響較大,一般醫院的建設規模按專項資金數額和劃撥用地面積設計建設,缺乏彈性預留。本次武漢緊急建設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雖然創造了建造奇蹟,但是在重大疫情面前,醫院的建設速度是與死神賽跑的,兩大醫院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就是無法在原有傳染病醫院基礎上進行擴建,重新選址、重新平整場地、重新按傳染病醫院專業要求鋪設管線,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建設工期,因此探索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的應對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優勢

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彈性建設醫院,探索裝配式、「模塊化」的醫院設計方法,比較著名的如Nucleus( 細胞核) 模塊體系、T 型模塊單元空間和十字型模塊單元等,排布和疊加方式變化多樣,這些系列裝配式醫院設計方法經過60 年的實踐,已經比較完整和成熟。裝配式醫院的韌性優勢的核心是「模塊化」,這個模塊意味著標準化、可分解、可拼裝、可定製、可變化。與選擇傳統醫院設計和建設模式相比,裝配式醫院彈性建設表現出的建設速度快、生產效率高、質量有保障和功能多複合等特點,已經讓它成為城市抵禦重大公共事件、抗災防災中醫院建設的最優模式。

具體建設中,可以大幅減少現場作業的工作量和時間,實現整體效率最大化。「模塊化」對於不同疾病、不同災情的定製多樣化優勢也比較突出,在「平疫結合」中迅速實現緊急空間轉換和緊急空間加建,如果需要複合上抵抗其他災害的要求,如抗震要求,可以選擇在模塊上加上抗震結構或採用「PC 造」等方法,這類調整也不會減緩建設進度(表2)。

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應對建議

獨立設置的傳染病醫院是抵抗疫情的重要基礎,應作為城市生命線的必要組成部分進行建設,城市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傳染病醫院( 病區),因此傳染病醫院( 病區) 床位數千人指標應列入城市應急系統強制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衛計委專項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等法定規劃中予以保障落實。從長期綜合效益考慮,傳染病醫院建議推行彈性建設模式,「平疫結合」,平時建設與傳統傳染病發病率、流行趨勢相適應的永久性醫院,在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提前預留;在新型病毒來臨時,採用裝配式醫院修建模式,通過修改和提升「模塊化」單元,建設應急醫院,增強災害的應對性和綜合抗災能力。

(一)傳染病醫院( 病區) 床位數千人指標建議

國家發展改革委2003年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規劃》對不同規模城市配建傳染病醫院( 病區)的床位數和建築面積給出了指導性意見,推算出千人指標為0.1~0.15床/千人。指導性意見是根據非典後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年傳染病發病率制定的,目前城市規模已經有新的劃分標準,近幾年傳染病發病趨勢也有新的變化,應根據新變化研究床位數千人指標,以指導城市配建傳染病醫院( 病區)( 表3)。

根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公布的全國2015~2018 年連續4 年甲乙類傳染病數據,推算出每年發病率是2.16~2.24例/ 千人,甲乙類傳染病傳染性強,社會危害大,必須隔離治療,隔離治療期為7~30 日,2003年「非典」患者需要住院治療30 天左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平均住院治療20天,因此按30 天一個治療隔離周期計算,醫院一張床位一年可12 次循環收治病患,配建床位數應按0.18~ 0.187 例/ 千人發病率考慮。建議城市傳染病醫院( 病區) 床位數千人指標在2003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的配建標準上適當提高,最低按0.2床/ 千人配建,城市配備一定數量的傳染病醫院(病區),既可以滿足平時傳染病的治療與預防,又可為重大疫情襲擊時醫院彈性擴建打下基礎( 表4)。

(二)傳染病醫院彈性預留建議

(1) 用地彈性預留建議。

建議城市常住人口50萬以上、設區的市至少建設1 所獨立的傳染病醫院,為保障醫療診治水平,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小城市建議與上一級城市共同建設,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建議至少建設2 所獨立的傳染病醫院。選址建設在遠離城市中心、遠離大型居住區但交通便利的獨立地段,最好靠近城市機場、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設施和通道,在重大疫情爆發時便於接受外部援助。同時,要位於城市主導風向下風向地區,若靠近河流湖泊需位於下遊,不得在水源涵養區和水源地周邊選址建設。

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首先在用地上要保障彈性預留,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在選址新建1所傳染病醫院的時候,應預留出應急用地,平時按正常傳染病接診量進行建設,疫時可快速進行加建擴建以抵抗重大疫情。根據《綜合醫院建設標準》(2018年版)新建綜合醫院建築密度不宜超過35%,容積率宜為1.0~ 1.5,傳染病醫院因其特殊性,建議容積率採取下限,不超過1.0。建議各城市根據用地情況在新建傳染病醫院之初預留1.5~2倍用地用於彈性擴建( 表5,表6)。

(2) 基礎設施彈性預留建議。

本次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為了達到快速建成的要求,使用了裝配式技術。裝配式技術可以最短工期建成醫院地上部分,但由於傳染病醫院的特殊性,醫院汙水、雨水、醫療垃圾均需單獨收集處理,若不提前預留建設,短期建設難度較大。本次兩座醫院也是在地下管網鋪設和地面防滲工程等方面耗時較長,因此建議城市新建傳染病醫院時,在預留用地上將防滲地基工程、基礎設施管網和汙水收集處理系統一步到位建設完成,平時預留用地可結合醫院綠化建設,規劃為醫院小遊園,因傳染病醫院隔離期長,優美的環境有利於病患早日康復。疫情爆發時,可快速在預留用地上藉助裝配式技術完成應急醫院的建設。以火神山醫院為例,若提前在預留建設好基礎設施的用地上進行醫院擴建,建設工期可由10天縮短到6天( 去掉開工和驗收2天,實際工期只有4天)。

(三)彈性醫院應急建設建議

(1) 彈性醫院標準模塊建議。

宜突出以模數化單位為基礎的標準化設計。「模塊化」是建築彈性建設的內核,是拼裝的前置條件,模塊標準統一是建築質量安全的保障。由於醫院的功能明確,門診病房等標準化程度高,可以最大限度使用模數,面對突發疫情,迅速確定功能模塊,根據建設基地和規模就地裝配,迅速地創造適用的醫療空間。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區採用3m×3m的模數, 配合3m×6m板房構建搭建。3 塊貨櫃板拼成2個病房,走廊的貨櫃板與病房垂直。醫技部採用1.8m×1.8m 的模數,模數減小,空間布置更靈活,可以更好地適應複雜的功能。從平面圖看到,火神山醫院以50個床位為1個護理單元,每4個護理單元形成1個組團( 圖2)。通過重複、排列和組合,標準模塊很好地滿足了醫院的空間分隔和流線組織,形成了規整的秩序功能空間。

(2) 醫院彈性組合模式建議。

模塊遵循「少規格、多組合」原則。「少規格」是指模塊應具有簡單、規則的特徵,模塊的標準化製作是生產效率的體現。但在實際應用中,空間功能的多樣性和流線組織的需求往往各不相同。犧牲生產效率顯然是不明智的,但通過空間組合也完全能創造新的空間邏輯,並完成與交通的多重邏輯整合。例如,通過調節護理病區單位和醫技單元的位置及配比,創造不同的服務空間和服務路徑,從而滿足不同需求、提高整體治療效率。對於傳染病醫院「分區分流」的特殊要求,可以在成熟的醫院建設模塊基礎上進行調整,改變內部設置和組合模式,組合成不同分區、創造出單獨流線。醫療空間模塊組合裝配可以同功能空間單元組合,也可以不同功能空間單元組合,如隔離模塊與衛生模塊組成病房單元,組合的方式可以自成一體,形成完整治療區,應對特殊條件或緊急任務的臨時醫療基地組合搭建;也可以外接於現有醫療建築,緊急擴大醫療救護空間,最大化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圖3)。

(3) 醫院彈性建設模式建議。

應急裝配式醫院宜選擇鋼結構單元、整裝模塊。應急性對時間的要求極高,更高等級的裝配應用往往能減少更多的建設時間,也為病人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美國的裝配式醫院建築多採用集成度更高的鋼結構單元,鋼結構具有跨度大、靈活性高、可改性強、延展性好、抗震性能好和運輸約束小等優點,特別是內裝、設備模塊可以在鋼結構單元上直接吊裝,一次性完成從結構到裝修,更大程度地縮短工期。另一個更高等級裝配應用方式是整裝醫療模塊單元的裝配,特別針對單位功能重複性高的空間,如整裝手術室模塊、整裝病房模塊的應用,在節約建設成本、縮短建設工期等方面效果顯著。

(4) 彈性醫院全鏈條智能化建議。

首先,應建設裝配式醫院模塊標準庫。收入國內外的各種標準模塊詳細數據,如Nucleus( 細胞核) 模塊體系、T型模塊單元空間、十字型模塊單元及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模塊單元,並配備詳細的模塊庫使用說明。其次,建議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比如建築信息模型(BIM),將模塊、構件載入BIM 族庫,進行記錄、管理和調整,提高彈性設計效率,BIM 的進入還能優化整合預製構件生產流程,通過參數共享,實現設計信息與生產系統對接,極大加快試製過程。最後,引入管理智能化,將建設與管理串成系統,在應急管理中也能迅速定位。BIM 技術可以監管施工,通過動畫模擬及時檢測各模塊的對接問題,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效率,到運營階段,藉助如BIM 和RFID[12] 搭建的信息平臺可以構建彈性醫院預製構件及設備的運營維護系統,準確定位問題點、調取模塊具體參數和廠家信息等,直接提高維修效率,從而實現建築全壽命信息化。

四 結語

建設彈性傳染病醫院,增強傳染病醫院在災害和危機期間的有效快速服務能力,確保在任何災害情況下,包括發生繼生災害時,不斷增加的需求得到滿足,保障城市安全。傳染病醫院的彈性建設重點關注配建指標、標準和建設模式,提高其彈性水平。全面系統地提升傳染病抵禦重大疫情的能力,更好地平衡「平疫」時期的資源效益,使公共衛生安全系統與其他防災系統一起構建起城市綜合應急系統,使城市具備抵抗重大災害的安全韌性。

來源:2020年05期《規劃師》雜誌

新媒體編輯:劉曉瑩

審讀:劉芳

文章全文詳見《規劃師》雜誌2020年05期

《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研究》

註明: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原標題:《|全網首發|【專題討論14】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研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召開兩節期間安全生產專題會議
    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召開兩節期間安全生產專題會議 12月31日,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召開兩節期間安全生產專題會議,總結2020年度安全生產工作,並就「兩節」期間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城市新生當中,要怎樣把安全和韌性,放在城市發展的整個戰略中,放在具體的項目、社區發展當中進行考慮。這個韌性,實際包含兩種能力。一種能力,就像我們看毛病一樣,碰到傳染病傳播的時候,是否有免疫力。所以城市會不會感染這種新冠疫情,叫做易感性,對應的是能否免疫。另外一種能力是,受到這種衝擊,遭受感染以後,有沒有恢復的能力。
  • 虹口區政協舉行「關於我區『城市大腦』建設和『一網統管』運行...
    11月25日下午,區政協舉行「關於我區『城市大腦』建設和『一網統管』運行情況」委員年終視察活動。區政協副主席郭啟文、符傑普出席,區城運中心、相關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及40餘名委員參加。
  • 期刊精粹 | 城市韌性測度的國際研究進展「搶先版」
    本文為本刊已錄用文章《城市韌性測度的國際研究進展》的精華版,作品的發布已取得作者授權。歡迎讀者指正、討論。在此感謝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撰寫精華版的作者,你們的努力讓學術論文的閱讀體驗變得更好。近年來在城市研究領域,韌性思維正作為一種人類社會認識與發展方式受到廣泛關注。
  • ...國資委「四進」工作組牽線央企助力濟南傳染病醫院東院數位化建設
    齊魯網.閃電新聞訊(記者 吳天旭 通訊員 李東星)濟南市傳染病醫院東院建設項目是山東省、濟南市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而提速擴建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省派濟南市省國資委「四進」工作組聯繫服務點之一。在推動項目抓好疫情防控、復工建設、施工進度、安全生產的同時,根據疫情期間遠程會診、在線複診醫療對實體醫院數位化建設標準大幅提高的實際,和濟南傳染病醫院打造智慧醫院、成為國家級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的需求,工作組未雨綢繆,牽線搭橋中央企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承建單位——聯仁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股份公司,與建設中的濟南傳染病醫院東院共同謀劃智慧醫院建設。
  • 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建設方艙醫院等內容擬入法
    《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  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建設方艙醫院等內容擬入法  昨日(2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
  •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2020年04月26日 1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城市建設和管理
    對全過程諮詢、EPC\DB、代建制等新型建管模式進行深入研究,發布《政府投資項目EPC工程總承包模式應用及投資風險防控工作指引》,完成《工務署建設管理模式應用標準化指引》,規範新模式的應用。加強項目策劃統籌。
  • 山水城市理念與規劃建設——以肇慶市為例
    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分類,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山水城市思想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對其研究意義的思考,並從人居環境需求及建築學角度對山水城市的概念進行界定,後者則在接受不同山水城市概念的基礎上,從功能利用和資源保護的視角出發,引申出特定城市背景下山水城市的建設策略,研究涉及的城市包括桂林、重慶、武漢、鎮江等。
  • 三亞創新「海綿城市」建設、運用和管理模式
    對「海綿城市」建設而言,創新是永恆的主題。 三亞通過全流程創新「海綿城市」建設、運用和管理模式,既多方融資搞建設,又全面應用出成果,更注重採用智能化管理工具,構建三大系統確保智能化實時監測和應急指揮。 結合城市開發建設計劃和項目可實施性,三亞不斷優化調整,最終確定「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庫項目總計122個,計劃總投資50.61億元。 在項目投資方面,三亞為降低政府短期債務、轉換政府職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對於「海綿城市」項目均打包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成功召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秘書王晶以《中醫倫理審查專家共識》為主題作了報告。報告主要內容是中國醫學倫理學倫理審查研究委員會從中醫藥的理論特色、診斷及幹預方式等方面,針對突發傳染病時「一切為患者康復著想,一切為了讓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出發」,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中醫藥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專家共識,倡導負責任的研究,明確倫理審查範圍和要點,切實保障受試者安全,維護受試者權益,提高突發傳染病中醫藥臨床研究質量,並弘揚中醫藥對突發傳染病診治的重要價值。
  • 什麼是彈性變形、塑性變形、韌性、脆性、剛性
    彈性變形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形,在外力取掉後,變形就消失,而恢復到原來的形狀與尺寸的那種變形。
  • 市政廳|香港地鐵建設運營,如何與城市發展共贏
    模式重視契約理念、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的合作、以及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體現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的長期合作,雙方要按市場規則,平等協商、通過「合同條款」約束政企雙方行為。社會資本從項目立項、設計階段便介入,論證項目的可行性,政府部門在項目運行全過程切實履行監督職責,保證公共產品持續的服務質量和效益。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探討...
    她在致辭中指出,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下,需要對新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做出新的要求和探討。基礎設施作為國土空間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撐體系,同樣也需要轉變觀念、轉變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要更加重視安全底線的保障,統籌好存量和增量、地上和地下、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系統的布局,通過進一步構建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韌性城市的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力以及資源利用和運行的效率,從而保障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實現。
  • 全流程管控 市場化共建 深圳鹽田構建更具韌性的特色生態海綿城市
    堅持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全面推動海綿城市建設,鹽田區在2016年便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要求政府投資項目帶頭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海綿城市相關建設要求融入城區總體規劃、發展單元規劃和各專項規劃中,做到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覆蓋全域,打造生態海綿特色區。
  • 「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宏觀研究
    在此階段,國家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頂層設計,先後出臺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編制指南》和《「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等規章制度,為試點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導。同時,為了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專門成立了專題調研組和技術幫扶組實施精準幫扶,通過多措並舉,進一步壓實地方責任,對標各地試點方案狠抓落實。
  • 精細化管理理念下的醫院衛生材料管理實踐
    究其成因,傳統的粗放式衛生經濟管理模式方法落後、手段單一、效率低下,突出表現在:一是管理理念陳舊,存在大進、大出的購銷情形,造成醫院大庫房「零庫存」、科室小庫房「大庫存」;二是採購缺乏計劃性,盲目採購;三是清查盤點不及時;四是對於高值耗材實行代銷採購管理,造成往來帳項增加、醫院資金積壓;五是缺乏有效的網絡化信息監管,不能跟蹤管理等。2.
  • ...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揭牌
    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張欣馳)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今天在復旦大學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籤署協議,共建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 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最全設計分析來了,內含醫院實景圖
    攝影/圖:羅浩、楊柯P1時間軸火神山醫院,全名: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在武漢職工療養院建設一座專門醫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2醫院面積及平面規劃火神山醫院的建築面積在3.4萬平方米,而針對傳染病醫院的建設來說,還應該考慮到潔汙分區、醫患分流,以避免院內交叉感染。
  • 國內首個全環境氣流可視化環境倉亮相 助醫院優化通風系統
    打通垃圾回收的「最後一公裡」;借鑑模塊式野戰廚房理念,在各種環境下均能高效作業的機電野戰預製加工平臺……近日,中建三局一公司北京技術研發中心在北京市大興區揭牌成立,記者見證了這一項項建築「黑科技」。「室內氣流流向的可視化還原,在電子潔淨廠房、高等級傳染病醫院等高端廠房和科教文衛建築施工領域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中建三局總工程師張琨介紹道。全環境氣流可視化環境倉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力共建,清華大學江億院士團隊參與課題研究,是國內首個全環境氣流可視化環境倉。環境倉可還原高潔淨度晶片廠房、手術室等稀少場景,模擬氣流軌跡,與CFD計算數據對接進行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