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水城市理念是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生活環境的思考, 其主旨是追求人、自然與城市的和諧。廣東肇慶古城規劃建設十分符合中國傳統風水理論和山水城市理念,其構成包括了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未來肇慶山水城市規劃,一定要挖掘城市豐富的歷史內涵,立足區域整體布局, 整合大範圍內的山水環境,著力使城市空間形態與山水環境相襯,山、湖、城、江融為一體,注重人文歷史環境保護,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
[關鍵詞]城市規劃;山水城市;風水;肇慶
一、引言
山水城市的形成與中國傳統的山水文化及山水觀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多是圍繞著人如何了解自然、融合自然這個主題展開的。正確看待山水文化與山水觀,不僅僅是思想層面的問題,也是文化思想與技術相結合的問題。「山水城市」概念最早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是為了指導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而出現的,但至今尚未形成統一定義。錢學森認為「山水城市」的內涵在於將中國山水詩詞、山水畫、古典園林建築和城市營造融合在一起。吳良鏞在此概念基礎上加以提煉,指出「山水城市」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人工」(以「城市」為代表)與自然(以「山水」為代表)相協調的人類聚居環境。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分類,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山水城市思想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對其研究意義的思考,並從人居環境需求及建築學角度對山水城市的概念進行界定,後者則在接受不同山水城市概念的基礎上,從功能利用和資源保護的視角出發,引申出特定城市背景下山水城市的建設策略,研究涉及的城市包括桂林、重慶、武漢、鎮江等。
關於「山水城市」的內涵,到目前為止還存在許多爭論,但許多學者已超越當初「山水城市」概念提出時的原意,將其向深度和廣度展開。討論「山水城市」的實質已被上升為探索中國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問題。從目前國內規劃界對山水城市的討論可以看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應該涵蓋各種學科對未來城市發展的要求,「山水城市」這一提法比以往提出的概念更客觀、更全面、更具東方特色。它的深層含義反映出人類對其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環境的理解,它追求的是人、自然與城市的和諧,所以應該涉及人類居住環境的一切功能與環境因素, 將山水城市的研究與我國古代傳統的風水理論、現代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環境藝術等理論和科學技術的研究結合起來,將我國的城市規劃理論引向更高的層次。
肇慶,古稱端州,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國家級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市區北靠七星巖、鼎湖山,南臨西江,青山綠水,山水相映,江、城、湖、山等要素相互襯託,構成了以江為起點、以城為基礎、以湖為依託、以山為背景的「山湖城一江」的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間,具有建設山水城市的良好格局。本文以肇慶為例,分析山水城市的思想基礎、構成要素和城市規劃設計。
二、山水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
2.1山水城市與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我國山水城市的規劃主要受到以下兩種思想的影響。
(1)《周禮》的禮制思想。《周禮》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一部全面、深刻地影響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理論著作。在哲學方面,追求陰陽剛柔對比、「五行」變化的空間序列;在政治制度方面,充分表現封建國家秩序的等級性、社會的程式化;在文化、美學觀念方面,以形象、色彩等空間環境要素傳輸禮制思想,強烈影響人的心理;在倫理、民俗觀念方面,以造就天地、自然、祖宗的顯赫地位,作為溝通人與人感情的最高聯繫紐帶,在城市中廣泛體現出禮樂倫理思想。
(2) 《管子》的順應天時地利觀念。《管子》一書系統、全面地論述了古代城市規劃思想與理論。書中精闢、全面地闡述了古代有關城市選址、城市發展與經濟發展關係,以及城市規模的確定、城市居民組織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劃分、城市道路網分布、城市水源、城市排水、地圖運用、地形勘察等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管子》提出要根據土地開墾和餘地的狀況來控制城市中人口的數量,城市應有個合理規模,人口規模應與環境容量相適應,做到人地相當,留有餘地,只有這樣,國家和城市才能長久發展。《管子》提出「因天材, 就地利」、出其自然、順乎規律的規劃思想,與《周禮》禮制等級規劃思想,共同形成兩個重要的思想體系,成為了我國山水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
2.2山水城市與風水學
風水又稱「堪輿」、「相宅」、「地理」、「陰陽」、「山水之術」等。風水屬於民俗文化範疇,它的根源仍然是「天人臺一」的哲學思想。風水術作為一種山水文化觀念,長期影響著我國古代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
2.3山水理論的基本框架
風水講究的是「生氣」,強調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背山面水等,「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是風水理論中有關基址基本格局的論述。理想的風水格局包含由祖山、少祖山、主山、青龍、白虎、護山、案山、朝山、水口山、龍脈等構成的山水之勢。而龍穴,即基址的最佳選點,在主山之前,山水環抱之中央,被認為是萬物精華的「氣」的凝結點,故為最適於居住的福地,也成為城市最佳選址所在。
2.4風水格局與景觀
以上的風水格局,形成了基址周圍環境良好的景觀:以主山、少祖山、祖山為基址的背景和襯託,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風景的深度和層次感;以河流、水面為基址的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以案山、朝山為基址的對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遠景的構圖中心;以水口山為障景,使基址內外有所隔離,形成空間對比,使人進入基址後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感覺;作為風水地形之補充的人工建築物(如風水塔、樓閣、牌坊、橋梁等),經常是環境的標誌物、控制點、視線焦點和構圖中心。
2.5風水格局與生態環境
從環境生態學的角度看,風水的基址選擇這樣一種較為封閉的空間是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和良好的局部小氣候的:背山可以屏擋冬日北來的寒流;面水可以面迎夏日南來之風;朝陽可以爭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運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於養殖;緩坡可以避免淹澇之災;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調整小氣候,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2.6岡冰理論對山水城市的影響
(1)城市選址的生態觀念。風水學認為城市的選址應在山水交匯處,使城市天然具備自然山水要素,從而極其便利地形成渾然一體的「山水城」。風水學選擇環境的一般方法是「覓龍」-「察砂」-「理水」-「點穴」-「擇向」。理想的城市環境應該有山有水,便於形成宜人的生態循環,且山水交會意味著陰陽、動靜的對比與統一、相稱與相當,符合我國古代「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山水審美觀念。
(2)城市規模與山水環境容量相符。風水學認為,「明堂為砂水美惡之綱,乃眾砂聚會之所」。明堂即城鎮居所之地,堂局大小決定城鎮的規模,而明堂範圍又與風水模式構成的環境要素尤其是山水聚結形勢相關,故有「山水大聚之所必結為都會, 山水中聚之所必結為市鎮,山水小聚之所必結為村落墓地」 的說法。這種界定明確了城鎮環境空間容量,既滿足了山水城市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對於山水環境的破壞。
(3)城市形態與山水要素互相滲透。風水常以主山-城市-案山-朝山作為城市縱軸,以青龍、白虎砂山作為城市兩翼,以城市前方河流為橫軸,「左崇而右實,右勝而左殷」,形成左右對稱、縱深展開、眾山拱月、均衡統一的山水城市格局。風水也多以「穴點」作為均衡與統一全城的中心點或控制點,在穴點上安置全城最重要的建築,然後自穴點向外呈圈層式軸向擴展,依次建成城牆、城門、道路、街區,形成「天心十道」、全局總攬的城市格局,軸線縱深貫通,左右均衡展開,山水呈眾星拱月之勢,簇擁著以人為中心的城鎮,給人以圓滿、安定、祥和的感受。
(4)城市景觀環境與自然山水形成呼應關係。山水城市的景觀組織應因地制宜、隨機賦形,總的原則是尊重生態原貌,人工構築宜少而且貴在巧。通過借景、對景、點景、補景等手法,從自然山水之中取得的背景、襯託、層次與輪廓,突破其有限的空間限定,著力追求一種人工與自然相組合的、賞心悅目的景觀環境。
三、肇慶古城選址的山水觀
肇慶古城擇址,即是因為其山水俱佳的天然環境。以風水觀看, 古城位於山水匯聚、藏風得水之地。北部的北嶺山自封開、德慶至高要北部,成「人」字形雄踞西江北岸,是城市依靠的堅實屏障。西江南岸高要縣的雲開大山、雲霧山、天露山,是全市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與古城遙遙相望。西江從古城西側、南側、東側流過,繞城三面,是城市賴以生存繁衍的生命之河, 也是連接兩廣的航運要道。古城前有水,後有山,古城懷抱中的星湖與湖中的七星巖,一覽無餘地展現在古城的視野之中。西江南側山上建有兩座寶塔,一座名日「巽峰」,另一座名日「又明」,與江北岸的崇禧塔、元魁塔,都是古人順應山水之勢,觀陰陽之變而建的風水塔。這四座寶塔與山體、古城的比例和諧優美,彼此遙相呼應,構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
四、肇慶建設山水城市構成要素分析
建設山水城市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眾多。通過對各種要素歸納分類,筆者將肇慶山水城市構成要素分成三大類,即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
4.1自然環境要素
自然環境要素是規劃建設肇慶山水城市的首要的基礎因素,是指肇慶的地理位置、山形水勢、氣候植被與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山脈、江湖、森林、溶洞、氣候、特產等。它是城市生存發展的基礎,構成了肇慶豐富的城市園林綠化與風景遊覽系統, 城市只有立足於自然,與自然相協調、相適應,根據城市獨特的山水特色,困勢利導,使城市與自然渾然一體,才能創造出適宜城市的山水意境,才能最終達到利用自然的目的。
肇慶「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為粵西咽喉之地」。城區沿西江北岸作長方形分布,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瀉湖;中部為河谷衝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嶂緊鎖江流,形成西江小三峽。四座風水寶塔隔江聳立, 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形成「江兩湖三峽四塔」的獨特的外部自然環境。整個古城風光秀美,背山面水,實為風水寶地。這些都構成了肇慶作為一個山水城市規劃建設的環境基礎
4.2人工環境要素
人工環境要素是指人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環境,包括肇慶市的城市結構形態、空間格局.道路系統.文物古蹟、民居古宅、商業街市、建築尺度、公園綠地、開敞空間等。它是在自然環境要素的基礎上,人們根據切身的需要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要素。可以說我們在城市中所見的大多是這些人工環境要素,是一些「實物」。
肇慶是遠古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嶺南名郡。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表現為眾多的名勝古蹟,擁有梅庵、七星巖摩崖石刻、宋城牆、閱江樓、崇禧塔、肇慶府學宮等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肇慶在嶺南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實物見證。肇慶的古城在營建過程中將中國傳統的城池營建思想與自然條件、地方文化充分結合,形成了以城牆和城中路為骨架的「丁」字形傳統空間格局,並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和商業街市。這些都是肇慶規劃建設山水城市的物質基礎。
4.3社會環境要素
社會環境要素是指人們在城市中生活風貌的環境體現,包括肇慶的城市歷史、社會特徵、文化脈絡、民族特色、文化藝術、生活習俗、地方傳統等人文因素。相比於人工環境要素的「實」 的性質,山水城市的社會環境要素則是一種「虛」的屬性。但是,正是這種虛的社會環境要素,在山水城市創造中發揮著真正的主導作用,才是操縱山水城市的「一隻看不見的手」,它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對社會環境要素把握不住,將會造成整體規劃建設思路的偏差。
肇慶既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匯點,是西江流域的經濟文化樞紐,因而肇慶所體現的社會環境具有獨特的價值,突出反映了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和達觀性的文化特點,以及祖先崇拜等民俗風情。所以,肇慶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人文薈萃、佚事流傳,為古城增光添彩。肇慶的社會環境要素是規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山水城市的三要素圍繞著以人為本的核心,共同作用於城市。山水城市的基礎是自然環境要素,內涵則是社會環境要素,而人工環境要素則是其表現形式,肇慶山水城市三要素之間的關係。
五、結語
「山水城市」是一種對待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意識,山水城市不應只具有保持良好的自然山水環境,還應具有因地制宜的人工環境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山水城市的實質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未來發展模式的探索,山水城市的建設沒有一種固定可循的模式,它的核心是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關鍵是協調好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山水城市的構成要素分成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社會環境要素三大類,三要素圍繞著以人為本的核心,共同作用於城市,自然環境要素是山水城市的基礎,社會環境要素是其內涵,而人工環境要素則是其外在的表現形式。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貫徹系統整體、歷史延續和發展、人文主義、生態和特色這五大原則,同時在建設過程中,需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國際化與城市特色、新區開發與舊區改造、整體與局部等關係。山水城市的規劃方法首先要深入研究城市歷史,找出城市發展規律,挖掘城市豐富的歷史內涵;其次要立足於區域整體布局,以系統、有機的聯繫整合大範圍內的山水城市環境;再次應將城市空間形態與山水相匹配,使山水城融為一體;最後要注重人文歷史環境的保護, 塑造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鮑世行,顧孟潮,城市學與山水城市[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l994
[2]宋啟林,論山水城市[J] 華中建築,2000
[3]傅禮銘,錢學森,山水城市思想夏其研究[J] 西安交道大學學報,2005
[4]鮑世行,錢學森與山水城市——在全國第六次建築與文化探討會上的發言[J],華中建築,2000
[5]王鐸,王詩鴻「山水城市」的理論概念[J],建築與文化,2000
[6]李俐,談山水城市的建築理念[J] 山西建築2005
[7]陶亮「山水城市」與人類聚居環境[J],住宅科技,2003
[8]韓光輝,陳喜波,趙英麗,論桂林山水城市景觀特色及其保護[J],地理研究,2003
[9]黃川,譚進,朱明君,重慶山水園林城市建設模型探討[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10]譚傳風,李榮,李祥妹,等,山水城市建設與都市旅遊發展[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3
[11]王根生,試論如何塑造鎮江濱江山水型生態特色[J],鎮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業版,2005
[12]陳易,城市建設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13]汪德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文化思想[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14]王祥榮,生態建設論——中外城市生態建設比較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15]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肇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 [Z]
[16]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17]亢亮,亢羽,風水與城市[M] 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