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綿城市的要求,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規範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價、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性,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確定的任務和目標,北京建築大學作為主編單位之一,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海綿城市研究團隊成員作為核心主筆人編寫的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第一本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 51345)於2019年8月1日實施。
近日,《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 51345-2018)英文版由國際水協正式出版,出版物信息為:《Assessment Standard for Sponge City Effects》, 2020.06, IWA Publishing, ISBN: 9781789060546 (paperback), ISBN: 9781789060553 (eBook)。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英文版是我國第一部由國際水協出版的國家標準,也是為數不多的我國城市排水領域國家標準外文版出版物之一,是我國城市排水理念和做法自信的重要體現,為國家標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標準適用於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價,評價對象為城市建成區。
該標準明確了海綿城市的頂層設計理念、技術方法以及評價指標體系,是排水防澇、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重要遵循。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分為總則、術語、基本規定、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及附錄5項內容,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作了規定。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對建築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格局管控等城市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通過抓好具體環節的實施質量,保障整體建設成效;評價內容包括「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其徑流體積(海綿體)控制率、路面積水控制與內澇防治、項目實施有效性、自然生態格局管控與城市水體生態岸線保護、地下水埋深變化趨勢、城市熱島效應緩解」,其中「地下水埋深變化趨勢」、「城市熱島效應緩解」為考察內容,其他為考核內容。《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採取過程資料查閱、實測與模型評估、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階段的基礎資料入手進行評價,不過多增加評價成本和地方工作負擔。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圍繞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熱島效應等方面,對城市建成區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成效進行評價,力圖推進「灰綠結合」、「藍綠融合」等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地,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推進規劃、給排水、園林、道路、水利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融合。本標準在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城市健康發展、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發揮其積極重要作用。
近年來,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海綿城市研究團隊還主編完成了我國第一本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文件——《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聯合主編完成我國第一本海綿城市建設國家標準設計圖集——《城市道路與開放空間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目前正在主編、參編《海綿城市建設監測標準》等一系列重要國家標準。
該標準獲2020年度標準科技創新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