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未來只能屬於勤奮而謙虛的年輕一代。」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這樣勉勵追求科學的青年人。10月18-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在浙江溫州舉辦。人類的未來是何模樣?還有哪些科學真理亟待青年人去探索?帶著這些問題,在近期舉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子活動——「韌性城市國際論壇」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與大家一同分享青年、科學及未來的無限暢想。
新華網:您怎麼理解「韌性城市」這一理念?
金振民:2002年,在世界聯合國大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韌性城市」的建設第一次提出來。如何建立一個「韌性城市」,使我們國家城市建設,處於世界的先進序列?如何提高城市初治能力,減災防災,使城市能夠可持續發展,再復興再創造?我認為這個課題目前對我們國家非常重要。我們國家處於大發展期間,但是我們管理城市的水平、建設城市的規劃、科學的理念還存在欠缺。我希望通過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舉辦,讓大家能夠理解一個城市怎麼樣才是一個安全、健康、幸福的城市。
我認為,對我們國家來說,首先要建立現代化但又保持中國特色的健康幸福城市;其次,城市本身必須是安全的,能夠承擔承受自然災害的衝擊,提高我們處置災害的能力。
新華網:據您研究了解,像溫州這樣的城市,其地下空間是否有拓展可能?
金振民:溫州是一個多山地區,「七山二水一分地」。地下空間的開採,我認為有兩個方面領域需要考慮:一方面,是在溫州以市區為中心的人口密集地區,對於深部的空間進行適當地開發、挖掘;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溫州地區現有的地下空間。建設「韌性城市」,一定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的、環境友好型的「韌性城市」。因此,像一些礦山資源,後續可以嘗試開發生態工業旅遊,這類空間可以被安全利用起來,將來很可能會是溫州「韌性城市」建設以及地下空間利用的發展趨勢。
新華網:當前,我們有哪些舉措可以保護城市的地質安全?
金振民:與城市地質有關的災害,包括了很多類型,比如地震、洪澇、汙染、荒漠化等。像溫州這樣的多山地區,其主要地質災害是由於暴雨或颱風引起的山體滑坡。近幾年,浙江省十一地質大隊對溫州地區的山體滑坡災害頻發地區採用了人工智慧監測,取得了很好的防災減災效果。近期,該大隊又提出了「駐縣進村」這項新舉措,即在颱風來臨之前,所有的地質工作人員提前進駐到當地各個災害點,實施蹲守監測。進行颱風預報的時候,他們能第一時間掌握情況,提醒廣大群眾就做好預防準備。
新華網:您覺得當代青年科學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金振民:我從事教育工作已有多年,因此,我為我的學生們及廣大青年科學家們準備了四句話:第一句叫做「仰望星空有理想」。意思是,我們一定要有雄心壯志,有理想、有志向,能夠把我們所從事的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二句叫「腳踏實地有擔當」。我們一定要勤勤懇懇地工作,有責任感,有擔當精神;第三句叫「獨立思考有創造」。青年人面對任何事情都應該率先獨立思考,只有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有批判的精神情況下,才能有創新。我們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不迷信現有的結論。這一點,我認為對青年人是很重要;第四句叫「勤奮學習有修養」。這個學習是指廣義上的學習,如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情商培養等等多個方面都要勤奮學習,當代青年人應立志做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擔當、有教養的一個現代公民。這是我一直以來對青年人的寄語和希望。
新華網:作為一名溫州人,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連續兩年在您的家鄉舉辦,您覺得會帶來哪些影響?
金振民:溫州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溫州人的思想比較開放,但客觀上講,溫州當前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因此,我們要啟動新一輪改革,在目前國內外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們既要保持過去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也要梳理出城市發展的不足,重新啟航,重新思考,重新前進;第二,青年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也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接下來,我們要把重要的精力放在青年人才培養上。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舉辦,給予溫州及溫州的青年人再一次創業創新的機遇,它開拓了我們的思路,讓我們能夠吸取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和做法,從而在後續的高質量發展中帶動全省、輻射全國,取得一個引領作用。
編輯:張 靈 一審:馬 江
二審:吳佳蔚 三審:徐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