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MRS技術在城市地下空間探測中的應用展望

2020-11-27 吉林大學

報告題目:TEM-MRS技術在城市地下空間探測中的應用展望

報 告 人:張洋

報告時間:2019年4月18日上午8:30開始

報告地點:地質宮330海光學術報告廳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

報告簡介: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土地資源越發緊張,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已成為必然趨勢。為保障城市地下空間的安全、合理開發和運營,先行查清地質構造,建立地質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至關重要。

瞬變電磁(TEM)技術是重建地下電性結構的重要方法,能夠實現大深度、高效率探測,尤其是與地面核磁共振(MRS)技術聯合應用,將為預防地下水源性災害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課題組圍繞TEM與MRS聯合探測技術開展研究,主要從城市環境的特殊性、TEM淺層盲區以及微弱MRS信號檢測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並分析其在城市地下空間應用的限制以及應對措施。

相關焦點

  • 南京地調中心推進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技術研究
    ◎周 迅/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近日組織召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技術與開發利用研究示範」項目課題啟動會,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地下全要素信息精準探測技術與裝備」課題及其4個專題的實施方案進行了研討。
  • 成都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初步形成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下設「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子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組精細釐定了成都市主要隱伏斷裂的空間分布,摸索出西南紅層區城市地下富膏鹽地層探測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城市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技術,初步形成成都市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據介紹,該子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
  • 2018第四屆(深圳)城市地下空間、綜合管廊、 海綿城市技術創新論壇...
    【中國環保在線 會議新聞】2018第四屆(深圳)城市地下空間、綜合管廊、 海綿城市技術創新論壇將於2018年12月6日至7日,在深圳市麒麟山莊隆重舉行。08:35—08:45   深圳市政府領導致辭:   08:45—08:55   陳湘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鐵集團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致辭   08:55—09:00   深圳市土木建築學會領導致辭:   09:00—09:30   周豐峻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員(特邀)   議題:《城市地下空間綜合管廊工程及新型材料應用研究
  • 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
    因此高精度、高效率地探測淺層地質問題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市政工程研究院、地下工程建設預報預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葉英博士帶領其團隊開展了「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研究。在城市地下管線探測中得到普遍應用是地質雷達法,但其對較深深度的管線探測效果不明顯。
  • 港中大(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與深圳燃氣集團「結對子」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馬明霞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與深圳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現場港中大(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教授在致辭中表示,雙方具有紮實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前景。希望在未來的合作過程中能積極推動技術示範性研究,爭取制定一系列標準化的技術規範;能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路徑,爭取形成一套成熟的產業化方案;能積極促成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爭取打造成為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經典案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發展。
  •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在地下管線標識和定位中的應用
    引言地下管線檢測和識別在管網傳輸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金屬管線用於通信、給排水、燃氣等領域。而由於非金屬管線不導電也不導磁,使得查找和定位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通信技術,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1]。
  • 地震局舉行「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發布會
    6月23日,中國地震局舉行「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為主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請項目組的徐平研究員介紹該項目的有關情況並回答提問。歡迎大家出席中國地震局舉行的「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為主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該項目的相關情況,今天請中國地震局主動源探測項目組的徐平研究員向大家介紹該項目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下面請徐平研究員介紹具體的情況。
  • 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第四屆國際智能地下空間大會
    此次會議圍繞地下空間面臨的諸多挑戰,積極採用智能技術應對,學習和分享來自於全球各大城市政府機構、地下空間建設和運營企業、網絡和智能技術提供商、創新性實驗室的經驗和成果,探討智慧地下空間在安全性、效率、風險管理、持續性和可及性等方面的應用,通過創新提高我們地下空間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智能技術應用水平。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召開 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成熱點
    10月17日-10月19日,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期間,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與中地數碼集團聯合承辦的分會場「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論壇也於10月18日拉開帷幕,國內外地質領域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下空間探測、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開展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 2014(第二屆)地下空間與城市綜合體國際研討會會議議程
    主任,上海市智能建築專家委員會 委員,建設部建築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 束昱院長,上海同技聯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地下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 12:00-14:00 午餐Luncheon 9 月18 日14:00-17:40 分論壇一地下空間規劃、設計及施工技術 主持人: 丁文其教授
  • 地下金屬探測儀器,探測盤探測線圈的技術與應用
    不同金屬探測器的搜索線圈是地下金屬探測器設備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是一種與控制面板相連接的裝置,它將金屬探測器「連接」到控制面板下方的地面,它包含一個發射機和一個接收器,使金屬探測器能夠檢索和解讀關於被檢測目標的信息。搜索線圈以各種形式和大小提供,以滿足各種「狩獵」需要。
  • 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新華社西寧8月28日電(記者李寧、李思遠、吳剛)「波形圖數據出現異常,可能遇到了石塊,這條線得重新走一遍。」從事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周華敏博士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發出提醒,身後的幾名同事拿起儀器核對數據。這是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一幕。
  • 濟南嘗鮮北鬥應用 部分技術走在國際前列
    在濟南,從企業到科研院所,很多機構研究應用北鬥技術,改變我們的城市和生活。  「就像人們到醫院用各類醫療設備查體一樣,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對地下空間進行檢測,可以對地下空間埋藏的各類管線進行安全預警。」山東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元地理」)技術主管、副總工程師李才明說,他和他的團隊就是應用北鬥技術為地下空間做「體檢」的。  地下空間檢測技術是一種運用現代探測技術,代替人工下井獲取管線井下信息數據,如管線分支方向、分支數量、管塊孔數、線纜條數、管徑尺寸、埋深、井室尺寸、管溝寬度等的一種智慧地下空間技術。李才明團隊稱之為「地下管線空間智能量測系統」。
  • 地下空間建設策略,建議收藏!
    五、大型地下空間的建設六、逆作法七、既有建築地下空間開發八、地下空間建設風險防範一、地下空間發展現狀城市發展空間由地面及上部空間向地下延伸,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地下空間是解決「城市綜合症」的有效途徑,對城市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空間是指地表以下,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車場、地鐵、礦井、軍事、穿海隧道等建築空間。
  • 博士論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的英語翻譯稿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摘要:為總結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的規劃設計要求,並為國家標準《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規範》中生態保護章節編制提供技術支撐,本文依託對京滬高鐵濟南西客站片區核心地下空間規劃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生態保護進行了專題研究
  • 地球物理探測透視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通過在雄安新區及周邊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基本查明雄安新區地層和斷裂空間展布,獲得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構建了雄安新區「淺-中-深」不同尺度三維可視化地質結構模型,並篩選出了有效的物探技術方法組合,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地熱資源開發等提供了基礎數據。
  • 中國地震局:拓展氣槍震源應用領域 積極實施「地下明燈計劃」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汪亞)中國地震局2017年第二季度例行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項目背景與思路、項目創新點,重點介紹項目科技社會效益與評價等,深入闡述項目研究成果對於提升地下結構探測及介質變化監測能力,服務防震減災及地球科學研究的作用。
  • 郭樹林:中國巖金地下礦山採礦技術現狀及展望
    在黃金礦業技術及設備創新分論壇上,長春黃金研究院採礦所所長郭樹林先生介紹了中國巖金地下礦山採礦技術現狀及展望。  郭樹林先生匯報的題目是中國巖金地下礦山採礦技術現狀及展望,內容分五部分,第一簡介,第二中國黃金資源概述,三中國黃金採礦技術發展現狀及特點,四中國黃金採礦技術發展方向展望,五結語。
  • 中國城市地陷災害頻發 地下空間管理立法缺失
    亟待科學監管近年來,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迅猛發展。隨著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城市地層深處原始狀況開始逐漸被改變,城市「地陷」發生概率上升。一些地質專家、國土資源部門官員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指出,當前,我國城市地下空間存在多頭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開發與施工各自為政,區域性地質災害公益普查遲遲不能起步,城市地下空間開發亟待建立科學的風險控制體系和有針對性的監管辦法。據武漢城市規劃設計院提供的資料,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方面起步較早的上海,已開發地下空間面積約4000萬平方米,形成超過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