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汪亞)中國地震局2017年第二季度例行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項目背景與思路、項目創新點,重點介紹項目科技社會效益與評價等,深入闡述項目研究成果對於提升地下結構探測及介質變化監測能力,服務防震減災及地球科學研究的作用。
作為21世紀地震學重要課題之一,地震預測是一項全球性的科學難題。據介紹,利用主動震源研究地下介質結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是認識地震環境和孕震過程的重要手段。
針對爆破等常規人工震源環境破壞大、成本高、可重複性差的問題,科研團隊開始了新型人工震源的探索,先後嘗試了電火花、化學爆破、重載列車、電落錘、人工震源車等多種震源,發現在水中激發的氣槍震源具有信號重複性高、綠色環保、低成本、安全高效等優點,是進行區域地下結構介質變化探測和監測的理想震源。
為實現對地下介質變化的主動監測,將氣槍震源進一步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地震監測工作,相對地震臺站都是被動接收地震信號,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可主動發出地震信號的地震信號發射臺的概念,2011年在雲南賓川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陸地固定式氣槍地震信號發射臺,成功將大容量氣槍陣列作為陸地結構探測的震源,並進一步發展了相應的技術裝備。後又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建成了新疆呼圖壁和甘肅祁連山兩個地震信號發射臺。
目前,氣槍震源激發信號的探測距離可達1300km,可探測發射點附近面積達600萬km²、深達60km的地下結構。研究團隊還開發了適用於江河湖泊、水庫等不同水域的移動式氣槍震源系統,被應用於臺海地區及長江流域結構探測中。在長江流域開展的流動氣槍震源實驗,使得移動氣槍震源在內陸河流進行上百千米尺度的結構探測中應用成為可能。
對於今後的工作重點,中國地震局表示,將拓展氣槍震源應用領域及實施「地下明燈計劃」。具體而言,將發展小規模流動人工震源,對地表以下數百米範圍內精細結構成像,服務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需求;探索利用流動氣槍震源在小尺度的地下結構的高精度成像,實現礦脈的追蹤定位;利用各種人工震源研究區域性(百千米)地球動力學問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