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拓展氣槍震源應用領域 積極實施「地下明燈計劃」

2020-12-06 參考消息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汪亞)中國地震局2017年第二季度例行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項目背景與思路、項目創新點,重點介紹項目科技社會效益與評價等,深入闡述項目研究成果對於提升地下結構探測及介質變化監測能力,服務防震減災及地球科學研究的作用。

作為21世紀地震學重要課題之一,地震預測是一項全球性的科學難題。據介紹,利用主動震源研究地下介質結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是認識地震環境和孕震過程的重要手段。

針對爆破等常規人工震源環境破壞大、成本高、可重複性差的問題,科研團隊開始了新型人工震源的探索,先後嘗試了電火花、化學爆破、重載列車、電落錘、人工震源車等多種震源,發現在水中激發的氣槍震源具有信號重複性高、綠色環保、低成本、安全高效等優點,是進行區域地下結構介質變化探測和監測的理想震源。

為實現對地下介質變化的主動監測,將氣槍震源進一步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地震監測工作,相對地震臺站都是被動接收地震信號,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可主動發出地震信號的地震信號發射臺的概念,2011年在雲南賓川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陸地固定式氣槍地震信號發射臺,成功將大容量氣槍陣列作為陸地結構探測的震源,並進一步發展了相應的技術裝備。後又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建成了新疆呼圖壁和甘肅祁連山兩個地震信號發射臺。

目前,氣槍震源激發信號的探測距離可達1300km,可探測發射點附近面積達600萬km²、深達60km的地下結構。研究團隊還開發了適用於江河湖泊、水庫等不同水域的移動式氣槍震源系統,被應用於臺海地區及長江流域結構探測中。在長江流域開展的流動氣槍震源實驗,使得移動氣槍震源在內陸河流進行上百千米尺度的結構探測中應用成為可能。

對於今後的工作重點,中國地震局表示,將拓展氣槍震源應用領域及實施「地下明燈計劃」。具體而言,將發展小規模流動人工震源,對地表以下數百米範圍內精細結構成像,服務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需求;探索利用流動氣槍震源在小尺度的地下結構的高精度成像,實現礦脈的追蹤定位;利用各種人工震源研究區域性(百千米)地球動力學問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一提到地震,人們首先聯想到山崩海嘯,房倒屋塌,以及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 地震局舉行「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發布會
    6月23日,中國地震局舉行「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為主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請項目組的徐平研究員介紹該項目的有關情況並回答提問。歡迎大家出席中國地震局舉行的「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為主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該項目的相關情況,今天請中國地震局主動源探測項目組的徐平研究員向大家介紹該項目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下面請徐平研究員介紹具體的情況。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全球首個固定式氣槍信號發射臺 地球...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微說,這個震級的地震只有在岸邊能感受到輕微震動,對於周圍的環境並沒有影響。這種方法就像醫院裡的B超機,超聲波在人體中各個部分進行透射和反射,從而繪製出人體結構信息圖。由於氣槍震源具有可重複性,通過反覆的「人造地震」,研究人員可以對周圍的地震波接收臺的記錄進行多次疊加,就可以獲得高信噪比的地震波形記錄,從而獲得地球深層的結構及變化特徵,幫助人們認識地震孕育的秘密。
  •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總結國內外地震預測研究現狀和汶川地震成因缺乏觀測和探測直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地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特別提出了動態跟蹤地下狀態,實施「地下雲圖工程」。 地下雲圖來源於氣象預測的衛星雲圖概念。 因此,實施以地球內部成像、探測地球內部構造和物性、動態跟蹤監測地震孕育發展過程的「地下雲圖」工程,時機已經成熟。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作工作報告。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在會上作工作報告說,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年,防震減災意義重大,重點要做好重特大地震災害風險防範、提升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推動防震減災服務提質增效升級、增強防震減災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深化對外交流合作等九方面工作。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基本弄清中國地殼情況
    由中國地震局、科技部等5部委共同舉辦的全國地震科技大會昨天在北京召開。4項重點工程被列為我國地震科技創新的項目計劃,將對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和抗禦地震風險能力等發揮重要作用。
  • 烏魯木齊中心地震臺搶修呼圖壁主動震源氣槍系統
    2020年12月31日,呼圖壁主動震源系統水下漏氣,無法達到實驗激發壓力,烏魯木齊中心地震臺負責人經過慎重考慮,權衡冬季場區施工的惡劣條件,及時安排4名技術人員冒著零下30度的低溫,赴呼圖壁場區對氣槍主動震源設備進行緊急搶修,確保呼圖壁氣槍主動震源設備的正常運行。
  • 中國地震局: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進展及2014年工作設想
    (二)明確近期重點發展方向,統籌資源配置  對《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7-2020年)》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進行系統梳理,結合中國地震局系統內外現有科技人才資源、條件平臺及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求,初步確定近期地震科技重點發展方向。  釐清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的邊界。
  • 震源
    空氣槍一般體積較大,適合水域的地震勘探,通常漂浮在水中使用。也有小型的氣槍震源用於陸地地震勘探。其特點包括:激發速度快;組合使用能量大。但體積龐大,維護不易。▼  空氣槍震源(圖源:百度百科)先不管什麼阿波羅計劃、月球了,38萬公裡呢!還是說回我們的可控震源吧!首先可控震源是地球上用的!(好像月球上也可以用,也許還是個不錯的主意!)是用來進行地震勘探的,要想能被稱為可控震源,是必須滿足這些條件地!!!
  • 中國地震局回應監測預報質疑:精確預測暫做不到 觀測動物「異常...
    帶著這些質疑與提問,「政在回應」欄目記者聯繫了中國地震局,書面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山有,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強震動觀測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馬強。他們分別根據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在本人專業研究範圍內對網友的質疑與提問進行了回應。
  • 地震局:震源淺、人口密、房屋老導致傷亡大
    記者從中國地震局了解到,房屋抗震性能差、人口密度高、震源淺等原因,導致了魯甸地震傷亡嚴重。此次地震是2000年以來雲南省境內發生的最大地震,波及範圍廣,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和曲靖市會澤縣均有人員死亡,地震災害損失嚴重,特別是魯甸縣人員傷亡慘重。  據了解,魯甸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265人,為全省平均值的2倍,為人口稠密地區。
  • 美國稱朝核試驗引4.7級地震 震源距中國180公裡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啟超報導 朝鮮5月25日進行了地下核試驗,並引發了4.7級地震。美國地震局網站報導,此次地震位於朝鮮鹹鏡道金策市,震源在地下10公裡。  據CNN報導,美國地震局網站上顯示,此次人工地震震源位於朝鮮鹹鏡道金策市西北70公裡處,距中國吉林延邊18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