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進展及2014年工作設想

2021-01-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3年,中國地震局深入貫徹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7-2020年)》指導下,全面落實《"十二五"地震科技規劃》,統籌科技布局,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加強條件平臺建設,深化開放合作,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

  一、2013年地震科技工作主要進展  

(一)加強戰略規劃研究

  開展提升防震減災能力戰略研究,組織我局科技委專家,針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工程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屬性,提出以"地上結實、地下清楚、公眾明白"為目標的防震減災科技工作布局。

  啟動《"十二五"地震科技規劃》中期評估,對科技規劃實施以來科技規劃目標任務、重大專項、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總結,並確定調整方案。

  開展防震減災重點技術預測,著手布局未來5-10年防震減災領域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編制《國內外技術競爭綜合報告》,提出地震監測預測預警和震害防禦應急處置等領域未來發展的14項關鍵技術。  

(二)明確近期重點發展方向,統籌資源配置

  對《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7-2020年)》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進行系統梳理,結合中國地震局系統內外現有科技人才資源、條件平臺及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求,初步確定近期地震科技重點發展方向。

  釐清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的邊界。973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研究,科技支撐計劃圍繞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進行綜合性、跨行業、多學科聯合攻關,自然科學基金主要支持基礎理論前沿探索,行業專項用以支持行業基礎性、應急性和培育性科技工作。  

(三)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立項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我國首次研發建造的多載荷、高精度的地球物理類試驗衛星,衛星平臺與載荷的研製、系統的集成、數據處理技術的研製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都面臨著挑戰,需要開展大量開創性的研發工作。經過中國地震局、國防科工局、中科院、高校等單位近十年的設計論證,獲得立項,計劃在2016年底發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是構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重要戰略舉措,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對地震前兆信息的獲取、監測和分析能力,深化對地震孕育發生機理的科學認識。  

(四)完善科技項目管理

  創新科技支撐項目管理方式。一是組織參研單位籤訂項目協議書,明確項目組織方式、管理職責和業務分工,特別強調了資金使用、智慧財產權歸屬、風險管理等內容。二是注重需求牽引,成果潛在用戶全程參與研發,提升項目成果應用效益。三是注重發揮項目牽頭單位的組織協調作用,細化完善項目管理規定,加強課題間的交流,推進信息公開、共享和宣傳展示。

  以行業專項管理為試點,推行項目全過程管理。一是嚴格立項審查、過程監管,驗收,並開展成果後評估。二是擴大開放合作,積極吸納外部優秀科研力量承擔項目;三是加強財務監控,完善科技經費監管機制。四是推行信譽監督,建立科研人員科技項目執行信譽檔案。  

(五)加強科技條件平臺建設

  在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綜合人才引進、條件設施、科技項目、國際合作等資源配置,全面加強國家和局屬重點實驗室建設。初步建成了以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龍頭,8個局屬重點實驗室為骨幹、8個野外科學試驗觀測研究站為補充的地震科技實驗平臺體系。地震動力學國家實驗室主任張培震研究員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

  野外觀測基地建設方面,在雲南賓川深部結構動態演化主動源探測試驗基地建設並試運行的基礎上,啟動了新疆呼圖壁和甘肅西流水水庫主動源野外觀測試驗場建設,積極探索地震預測預報新途徑。  

(六)深化開放交流合作

  在國內合作交流方面,一是與中國鐵路總公司開展戰略合作,開展高鐵預警關鍵技術研發,推進中國高速鐵路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地震科技服務經濟社會建設能力。二是與北京大學合作籌建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大陸強震機理基礎理論前沿探索。三是深化與國防科工局、中科院、總裝備部、電子科技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單位在空間對地觀測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加強地震預測預報新技術新方法探索。

  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與美國在地震監測、地震工程等領域的合作不斷鞏固,在數據交換、比測、人員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積極推進中美數位化地震臺網項目的升級改造,完成臺站改造的現場工作。圓滿完成中蒙國際合作在境外地下結構探測和地磁觀測野外任務,積極推進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合作,為後續按照中央提出的"一路一帶"戰略設想,在相關地區開展合作地磁觀測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七)取得的重點科技成果

  在基礎研究領域,通過對汶川、玉樹、蘆山地震的系統考察和深入研究,獲取了一批珍貴的現場觀測數據,深化了對典型震例發震構造、破裂過程和致災機理的理解,揭示了青藏高原東部現今構造運動和變形、地下結構、介質變化和物質運移及其與地震的關係。

  在應用研究領域,一是發展了地震自動速報技術,自動速報的時效性和精度顯著提高,速報時間從3分鐘縮短到50秒以內;二是研發了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技術,實現了單臺P波觸發後5-10秒內發布預警信息並通過試驗檢驗,震後5-10分鐘自動形成儀器烈度分布圖;三是工程抗震加固和減隔震技術得到實際應用,抗震技術在新疆、汶川、海口等地區村鎮房屋建設中得到推廣,對全國城市中近3000幢樓房利用抗震加固技術進行了改造,減隔震裝置和技術在昆明新機場航站樓等重大工程建設中得到應用。

  在基礎性工作方面,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劃進展順利。地震科學臺陣探測已完成南北地震帶南段的觀測任務和北段60%以上設備架設;活動構造探察項目完成華北構造區12條活動斷層地質地貌填圖,正開展南北地震構造帶中南部25條主要活動斷層的填圖工作;地球物理場觀測獲取了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現今空間高解析度的三維地殼運動速度場圖像、地表重力場變化圖像、地磁場變化圖像,並基本完成鄂爾多斯地塊周緣觀測任務。獲取了相關地區大陸巖石圈結構、活斷層分布、地球物理場和地殼形變場綜合觀測等方面的基礎資料,為深入了解中國大陸強震孕育的大陸動力學背景、強震中長期危險地點預測、地震區劃、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等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2014年工作設想。  

一是優化科技布局。

統籌重點實驗室、優秀創新團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啟動優秀創新團隊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試點建設,進一步明確不同平臺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功能定位。  

二是健全科技評價體系。

制定《防震減災工作評比(科技)辦法》和《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強調創新、產出和應用在評價指標中的權重,分類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專業技術人員評價指標,提高科技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三是繼續加強國內合作。

組建大陸強震巨災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並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完成我局與中科院合作實施方案編制;全面推進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實施,繼續做好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的高鐵地震安全戰略合作。  

四是打造地震科技信息一體化管理平臺。

優化整合地震科技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地震科技工作的公開共享、查詢統計分析、成果交流展示、信譽監督的集成化、信息化管理。  

五是強化地震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應用。

注重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扶持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地震科學儀器裝備等產品研發和生產競爭。加強地震科技成果的宣傳推介,利用信息管理系統、新聞媒體、成果推廣說明會等多種形式加大成果和需求的雙向對接。密切聯繫鐵路、住建、水利、核電等部門和行業,為減隔震、地震預警、生命線工程地震自動處置等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完善相關機制設計。  

六是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配合中央"一路一帶"戰略構想的實施,在完成蒙古地磁觀測的基礎上,開展中亞地磁聯合觀測項目,拓展中國大陸基礎性探測觀測範圍;與印度、尼泊爾等南亞開展地震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深化對我國大陸周邊板塊構造和地質環境的科學認識;繼續推進在印尼、寮國、緬甸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建設地震臺站,完善環華地震臺網布局。

  通過參與和主導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帶動我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提升我國地震科技創新人才儲備。與美國開展空間對地觀測、高精度地球觀測科學儀器等領域的合作,切實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智力資源,力爭打破相關領域高技術封鎖,提升我國的地震科技水平和防震減災能力。

相關焦點

  • 閔宜仁出席中國地震局科技委2020年度工作會議
    12月1日,中國地震局科技委2020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閔宜仁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地震局科技委主任陳顒院士主持會議。中國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陰朝民、王昆出席會議。
  • 2021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21人公告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始建於1954年,地處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名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機構,也是國內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災減災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院所,素有「中國地震工程研究先驅」和「中國地震工程人才培養搖籃」之譽,設有國家「地震工程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構造地表過程。  王蘭煒  男,1968年出生。1990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獲工學學士學位,1990-2000年在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工作。2000年畢業於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得高級工程師資格並調入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工作。
  • 四川三項目獲中國地震局2019年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立項
    四川三項目獲中國地震局2019年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立項 2018年09月07日 11時32分 來源: 省地震局 【字體:大 中 小】
  • 山西省地震局組織2020年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培訓
    2020年11月18日,山西省地震局舉辦2020年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培訓,各市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員和各市縣防震減災中心共200餘人參加培訓。本次培訓採用視頻會議形式,主會場設在山西省地震局,分會場設在各市防震減災中心。
  • 中國將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做工作報告。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7日透露,2020年,該局將強化全國震情監視跟蹤與趨勢研判,充分吸收中外先進理論和新技術,聯合地震系統內外相關單位,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 觀察者網盤點2013年十大中國科技新聞
    探索宇宙空間,操縱量子世界,逆轉生命時鐘……2013年,中國科技工作者走過了令世界矚目的一年。多項「諾獎級」的成就,見證了以艱苦攻關著稱的中國科學家努力終獲回報。同時,基礎科學的進步總是「十年磨一劍」,任何成績的背後都凝結著長期的資金投入,都是中國力量的最好展現。觀察者網編輯部評選出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回顧驚喜不斷的2013。
  • 雲南省地震局副局長周光全率隊到紅河州調研地震預警項目工作
    雲南省地震局副局長周光全率隊到紅河州調研地震預警項目工作 文章來源:紅河州地震局
  • 甘肅省地震局召開2020年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驗收會
    近日,經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授權,甘肅省地震局聯合陝西省地震局、重慶市地震局、雲南省地震局及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召開2020年中國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驗收會,會議由甘肅省地震局承辦。驗收會上,甘肅局科技處負責人首先介紹了會議的召開背景,宣布了專家組名單,並作評審工作有關說明。
  • 深市公告(2014年8月14日)
    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自2014年8月14日開市起繼續停牌。23、(000908)天一科技:重大資產重組聘請的獨立財務顧問更換主辦人  天一科技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已經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2014年3月26日召開的2014年第17次併購重組委工作會議審核通過。
  • 中國地震局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8年招聘
  • 中國地震局調研組到五河縣督導調研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作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和第八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快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的通知》要求,了解掌握基層實際,加快推進實施進度,11月28日-29日,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李廣輝
  • 2014年德陽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政 府 工 作 報 告2014年1月8日在德陽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市長 陳新有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    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外部經濟環境的嚴峻挑戰和「7·9」特大暴雨洪災的嚴重影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指導思想,全面實施全省「三大發展戰略」和全市「一三五八」發展戰略,深化「四個年」活動,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全市呈現經濟穩中向好、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 青海省地震局召開2019年全省觀測資料質量評估暨2020年度監測工作會議
    2020年1月13日至15日,青海省地震局在西寧召開2019年全省觀測資料質量評估暨2020年度監測工作會議。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重慶市地震局組織召開2020年地震科研課題和科技獎勵評審會
    近日,重慶市地震局組織召開2020年地震科研課題和科技獎勵評審會,局黨組書記、局長杜瑋出席。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課題負責人、監測預報與科技處相關人員參加會議。本次會議包括2020年度局科研課題和中國地震局「三結合」課題結題評審、2021年度局科研課題申報評審及2020年度局科技工作獎勵評審三項議題。課題負責人以PPT形式分別匯報了課題相關情況,與會專家進行問題質詢,並參照評分標準對課題進行打分,現場記分員和核分員算出平均分,整個過程保持公平、公開、科學、嚴謹。杜瑋作總結髮言。
  • 2014年中國手遊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以下簡稱《進展情況》)。《進展情況》提出將改進移動遊戲審批工作,對不涉及民族、宗教、歷史、政治、疆域等內容,無故事情節或者故事情節簡單的休閒益智國產行動網路遊戲,採用簡易審批程序;對其他類別行動網路遊戲,也將進一步壓縮內容審查時間,提高效率。《進展情況》還顯示,目前,已調整充實行動網路遊戲內容審查專家隊伍,審查專家由去年的10名擴充為目前的20名。
  • 市地震測報中心2020年總結2021年工作安排 - 伊春
    伊春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思路 我中心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認真落實國家、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工作精神,切實履行防震減災核心職能,明確事業發展思路,不斷夯實地震監測、加強預報,強化抗震設防
  • 中國地震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傳達學習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和致信精神,認真落實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部署,總結「十三五」時期和2020年防震減災工作,謀劃「十四五」事業發展,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
  • 閔宜仁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6日綜合報導 據中國地震局官網「領導簡介」欄目更新顯示,閔宜仁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閔宜仁,男,漢族,1964年3月生,湖北浠水人。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200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