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地震局深入貫徹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7-2020年)》指導下,全面落實《"十二五"地震科技規劃》,統籌科技布局,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加強條件平臺建設,深化開放合作,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
一、2013年地震科技工作主要進展
(一)加強戰略規劃研究開展提升防震減災能力戰略研究,組織我局科技委專家,針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工程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屬性,提出以"地上結實、地下清楚、公眾明白"為目標的防震減災科技工作布局。
啟動《"十二五"地震科技規劃》中期評估,對科技規劃實施以來科技規劃目標任務、重大專項、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總結,並確定調整方案。
開展防震減災重點技術預測,著手布局未來5-10年防震減災領域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編制《國內外技術競爭綜合報告》,提出地震監測預測預警和震害防禦應急處置等領域未來發展的14項關鍵技術。
(二)明確近期重點發展方向,統籌資源配置對《國家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7-2020年)》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進行系統梳理,結合中國地震局系統內外現有科技人才資源、條件平臺及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求,初步確定近期地震科技重點發展方向。
釐清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的邊界。973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研究,科技支撐計劃圍繞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進行綜合性、跨行業、多學科聯合攻關,自然科學基金主要支持基礎理論前沿探索,行業專項用以支持行業基礎性、應急性和培育性科技工作。
(三)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立項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我國首次研發建造的多載荷、高精度的地球物理類試驗衛星,衛星平臺與載荷的研製、系統的集成、數據處理技術的研製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都面臨著挑戰,需要開展大量開創性的研發工作。經過中國地震局、國防科工局、中科院、高校等單位近十年的設計論證,獲得立項,計劃在2016年底發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是構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重要戰略舉措,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對地震前兆信息的獲取、監測和分析能力,深化對地震孕育發生機理的科學認識。
(四)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創新科技支撐項目管理方式。一是組織參研單位籤訂項目協議書,明確項目組織方式、管理職責和業務分工,特別強調了資金使用、智慧財產權歸屬、風險管理等內容。二是注重需求牽引,成果潛在用戶全程參與研發,提升項目成果應用效益。三是注重發揮項目牽頭單位的組織協調作用,細化完善項目管理規定,加強課題間的交流,推進信息公開、共享和宣傳展示。
以行業專項管理為試點,推行項目全過程管理。一是嚴格立項審查、過程監管,驗收,並開展成果後評估。二是擴大開放合作,積極吸納外部優秀科研力量承擔項目;三是加強財務監控,完善科技經費監管機制。四是推行信譽監督,建立科研人員科技項目執行信譽檔案。
(五)加強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在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綜合人才引進、條件設施、科技項目、國際合作等資源配置,全面加強國家和局屬重點實驗室建設。初步建成了以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龍頭,8個局屬重點實驗室為骨幹、8個野外科學試驗觀測研究站為補充的地震科技實驗平臺體系。地震動力學國家實驗室主任張培震研究員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
野外觀測基地建設方面,在雲南賓川深部結構動態演化主動源探測試驗基地建設並試運行的基礎上,啟動了新疆呼圖壁和甘肅西流水水庫主動源野外觀測試驗場建設,積極探索地震預測預報新途徑。
(六)深化開放交流合作在國內合作交流方面,一是與中國鐵路總公司開展戰略合作,開展高鐵預警關鍵技術研發,推進中國高速鐵路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地震科技服務經濟社會建設能力。二是與北京大學合作籌建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大陸強震機理基礎理論前沿探索。三是深化與國防科工局、中科院、總裝備部、電子科技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單位在空間對地觀測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加強地震預測預報新技術新方法探索。
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與美國在地震監測、地震工程等領域的合作不斷鞏固,在數據交換、比測、人員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積極推進中美數位化地震臺網項目的升級改造,完成臺站改造的現場工作。圓滿完成中蒙國際合作在境外地下結構探測和地磁觀測野外任務,積極推進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合作,為後續按照中央提出的"一路一帶"戰略設想,在相關地區開展合作地磁觀測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七)取得的重點科技成果在基礎研究領域,通過對汶川、玉樹、蘆山地震的系統考察和深入研究,獲取了一批珍貴的現場觀測數據,深化了對典型震例發震構造、破裂過程和致災機理的理解,揭示了青藏高原東部現今構造運動和變形、地下結構、介質變化和物質運移及其與地震的關係。
在應用研究領域,一是發展了地震自動速報技術,自動速報的時效性和精度顯著提高,速報時間從3分鐘縮短到50秒以內;二是研發了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技術,實現了單臺P波觸發後5-10秒內發布預警信息並通過試驗檢驗,震後5-10分鐘自動形成儀器烈度分布圖;三是工程抗震加固和減隔震技術得到實際應用,抗震技術在新疆、汶川、海口等地區村鎮房屋建設中得到推廣,對全國城市中近3000幢樓房利用抗震加固技術進行了改造,減隔震裝置和技術在昆明新機場航站樓等重大工程建設中得到應用。
在基礎性工作方面,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劃進展順利。地震科學臺陣探測已完成南北地震帶南段的觀測任務和北段60%以上設備架設;活動構造探察項目完成華北構造區12條活動斷層地質地貌填圖,正開展南北地震構造帶中南部25條主要活動斷層的填圖工作;地球物理場觀測獲取了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現今空間高解析度的三維地殼運動速度場圖像、地表重力場變化圖像、地磁場變化圖像,並基本完成鄂爾多斯地塊周緣觀測任務。獲取了相關地區大陸巖石圈結構、活斷層分布、地球物理場和地殼形變場綜合觀測等方面的基礎資料,為深入了解中國大陸強震孕育的大陸動力學背景、強震中長期危險地點預測、地震區劃、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等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2014年工作設想。
一是優化科技布局。統籌重點實驗室、優秀創新團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啟動優秀創新團隊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試點建設,進一步明確不同平臺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功能定位。
二是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制定《防震減災工作評比(科技)辦法》和《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強調創新、產出和應用在評價指標中的權重,分類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專業技術人員評價指標,提高科技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三是繼續加強國內合作。組建大陸強震巨災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並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完成我局與中科院合作實施方案編制;全面推進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實施,繼續做好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的高鐵地震安全戰略合作。
四是打造地震科技信息一體化管理平臺。優化整合地震科技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地震科技工作的公開共享、查詢統計分析、成果交流展示、信譽監督的集成化、信息化管理。
五是強化地震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應用。注重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扶持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地震科學儀器裝備等產品研發和生產競爭。加強地震科技成果的宣傳推介,利用信息管理系統、新聞媒體、成果推廣說明會等多種形式加大成果和需求的雙向對接。密切聯繫鐵路、住建、水利、核電等部門和行業,為減隔震、地震預警、生命線工程地震自動處置等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完善相關機制設計。
六是深化國際科技合作。配合中央"一路一帶"戰略構想的實施,在完成蒙古地磁觀測的基礎上,開展中亞地磁聯合觀測項目,拓展中國大陸基礎性探測觀測範圍;與印度、尼泊爾等南亞開展地震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深化對我國大陸周邊板塊構造和地質環境的科學認識;繼續推進在印尼、寮國、緬甸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建設地震臺站,完善環華地震臺網布局。
通過參與和主導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帶動我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提升我國地震科技創新人才儲備。與美國開展空間對地觀測、高精度地球觀測科學儀器等領域的合作,切實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智力資源,力爭打破相關領域高技術封鎖,提升我國的地震科技水平和防震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