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2020-09-03 光明網

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新華社西寧8月28日電(記者李寧、李思遠、吳剛)「波形圖數據出現異常,可能遇到了石塊,這條線得重新走一遍。」從事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周華敏博士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發出提醒,身後的幾名同事拿起儀器核對數據。

這是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一幕。8月10日至19日,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完成了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周華敏說,江源地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風險高,薄弱的覆蓋層一旦遭到破壞,裸露的黑土灘就會像瘡疤一樣分布在山坡,極易造成沙化,威脅整個生態環境,「就像人類皮膚受到創傷出現病變一樣,草甸也會生『皮膚病』。」

「我再調整一下行進路線和高度。」從事地下水環境研究的吳慶華博士幾乎把身體貼在了草甸上,他一手扶測距輪,一手推地質雷達,緩慢行進。「土地泥濘,草甸凹凸不平,為保證探測不出現誤差,只能一寸一寸地挪,確保地質雷達緊貼地面。」

幾經調整,實時繪製的地下空間結構圖在電腦屏幕上徐徐展開,黑白兩色波形圖清晰地記錄了地下鼠兔洞穴的深淺大小、坑道密度、連通情況。

過去,觀測鼠兔洞穴多依靠「土辦法」——灌水、煙霧、挖掘等手段,不僅對草甸植被造成嚴重破壞,且耗時長,觀測效果差,事後還需回填修復。

如今,運用新技術,探測鼠兔洞穴像是做「CT」,幫助地質工程師觀測肉眼難以直接看到的內容。「根據接觸的介質不同,地質雷達所發射的高頻電磁波會產生不同反射,經電腦計算合成可視化波形圖,這和體檢做『CT』檢查原理相似。」周華敏說。

從事水文與水資源研究,連續兩年登上青藏高原的袁喆已經成為一名「老江源」。在他眼中,鼠兔洞穴意味著相關災害對地表植被的破壞,也表明了地面徑流發生的變化。袁喆說,鼠兔洞穴成為降水入滲地下的「優先通道」,不僅減少了地面徑流的形成,更降低草甸涵養水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江源地區水生態系統。

「江源的一點點改變,可能會對全流域帶來全局性的影響。」長江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譚德寶說,希望科考能為保護地區生態提供參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純淨的土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給草甸做「CT」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新華社西寧8月28日電題: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新華社記者李寧、李思遠、吳剛「波形圖數據出現異常,可能遇到了石塊,這條線得重新走一遍。」從事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周華敏博士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發出提醒,身後的幾名同事拿起儀器核對數據。這是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一幕。
  • 給草甸做「CT」問診江源生態隱患
    圖集 新華社西寧8月28日電 題: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新華社記者李寧、李思遠、吳剛「波形圖數據出現異常,可能遇到了石塊,這條線得重新走一遍。」從事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周華敏博士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發出提醒,身後的幾名同事拿起儀器核對數據。這是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一幕。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作為科考隊為數不多女博士,身材嬌小的閆霞不顧強烈的高原反應,堅持在河床邊上下攀爬……空間信息研究所的博士文雄飛從武漢出發時,肩背身扛平時至少兩人負重量的空間探測儀器。他用無人機鳥瞰江源,用GPS進行坐標定位,從宏觀的視角窺探江源自然地理特徵,讓大家有了更為精準的「問診」江源的數字圖紙。一人使用幾種設備,他常常是最後一個登車的科考隊員。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作為科考隊為數不多女博士,身材嬌小的閆霞不顧強烈的高原反應,堅持在河床邊上下攀爬……空間信息研究所的博士文雄飛從武漢出發時,肩背身扛平時至少兩人負重量的空間探測儀器。他用無人機鳥瞰江源,用GPS進行坐標定位,從宏觀的視角窺探江源自然地理特徵,讓大家有了更為精準的「問診」江源的數字圖紙。一人使用幾種設備,他常常是最後一個登車的科考隊員。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她們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前面就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五道梁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遊蕩河道,研究價值高,我們要抓緊採樣。」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
  • 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新華社西寧9月5日電(記者李寧 吳剛 李思遠)「前面就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五道梁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遊蕩河道,研究價值高,我們要抓緊採樣。」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2020-09-05 17:11:31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西寧9月5日電(記者李寧 吳剛 李思遠)「前面就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五道梁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遊蕩河道,研究價值高,我們要抓緊採樣。」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
  • 直擊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
    8月15日,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趙良元(左一)與隊員在楚瑪爾河準備採樣。 目前,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正在位於青海省的長江源區有序進行。此次科考延續了歷年路線,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開展綜合考察,包括水文條件、生物指標、水土流失、地形地貌等。今年還將針對江源區突出的冰川退縮、凍融侵蝕、湖泊擴張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重點調查,進一步掌握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河流徑流泥沙輸移規律,測定關鍵水文要素的變化。
  • 成都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初步形成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下設「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子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組精細釐定了成都市主要隱伏斷裂的空間分布,摸索出西南紅層區城市地下富膏鹽地層探測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城市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技術,初步形成成都市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據介紹,該子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絕地生靈 五十鈴Mu-x長江源野生動物科考記(上)
    但這絕非輕鬆簡單的藏地旅行,而是一場實打實的以保護野生動物為目標的科考活動。江西五十鈴與中國國家地理聯合科考活動已經進入第三季,今年的主題「絕地生靈」將圍繞野生動物保護為主題。首站活動我們將前往長江源,探尋世界上飛行高度最高的鳥類——斑頭雁,希望藉此喚起民眾對於青藏高原上特有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地衣科考分隊考察日誌1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地衣科考分隊於9月2日,正式啟程。該分隊由王立松研究員帶隊,包括王欣宇博士、張雁雲博士、劉棟博士等15科考隊員。當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宏偉書記出席會議並致辭,希望大家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探索求實的精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收穫成果,能填補空白,圓滿完成科考任務。
  • 科學家根據地震資料推測:青藏高原的地下或許存在空洞
    一般認為是由於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形成的,板塊邊緣的結構應該十分的厚實,可令人意外的是: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的下面非常的詭異,它的內部居然是空心的,這個巨大的地下空間中,有一處空洞的面積就達到1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5個
  • TEM-MRS技術在城市地下空間探測中的應用展望
    報告題目:TEM-MRS技術在城市地下空間探測中的應用展望報 告 人:張洋報告時間:2019年4月18日上午8:30開始報告地點:地質宮330海光學術報告廳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報告簡介: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土地資源越發緊張
  • 地球物理探測透視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下設「雄安新區深部三維地質結構探測」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在雄安新區及周邊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基本查明雄安新區地層和斷裂空間展布,獲得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構建了雄安新區「淺-中-深」不同尺度三維可視化地質結構模型,並篩選出了有效的物探技術方法組合,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地熱資源開發等提供了基礎數據。
  • 【概念辨識】高考地理草甸與苔原、草甸與草原的區別!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群落類型,是在適中的水分條件下形成和發育起來的生物群落。草甸一般不呈地帶性分布,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北方溫帶地區的高山以及平原低地和海濱。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和高原東南緣高山及祁連山、天山和帕米爾等高山,向東延伸到秦嶺主峰太白山和小五臺山南臺。
  • 你不可不看的SmartSolo科學儀器設備在地下結構調查案例集錦
    2018年9月17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在北京通州宋莊地區進行「通州-首都副中心城市地下結構調查」項目,工區為城市環境,旨在調查該地區地下空間結構。微動探測是一種無損、高效、方便的勘探方法,在確定地層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本項目採用線性陣列方式布置地震臺站,通過相鄰臺站的相關處理和反演,所得速度結構與鑽孔所得速度結構高度一致。與圓形陣列相比,該方法在城市環境中更實用,能充分發揮節點地震儀的優勢。微動探測深度與陣列布置有關,陣列的最小間距為5米,使用7臺儀器組成一個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