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一出家門口,就是健身廣場、健身步道,我每天都會走上幾圈活動活動筋骨,如今這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一提起自家門口的「專屬」健身廣場,鎮江揚中新壩鎮聯合村村民朱前保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而在半年前,朱前保家門口這塊地還是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的荒地。
朱前保家門口的健身廣場,成為周邊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家門口的荒地,「活了」
今年初,新壩鎮作為江蘇省揚中市唯一一家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試點鄉鎮,將村莊公共空間治理作為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進治理工作。在前期摸底排查過程中發現,全鎮14個村(社區)摸排出的總面積約26800㎡,50餘處閒置地塊,均存在面積較小、布局分散、難以整合利用等特點。
這著實讓鎮、村兩級黨委犯了難,本想著通過整合集體資源,更好地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可是面對這一塊塊不成形又不連片的荒地,怎樣才能做到借力使力,花小錢辦大事?
在鎮級的推動支持下,各村(社區)充分解放思想,將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與環境整治工作、民生工程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設立「一地一檔、一類一策」,靈活用足、用好邊角荒廢地塊,串點成線,打造出了一個個富有群眾記憶、村組特色、民俗烙印的農民遊園、健身廣場。
「現在我們12組門前這條河簡直成了『明星河』,經常有人來參觀,實在是太美了。每天一打開家門看著這水清岸綠,真是讓人心曠神怡。」新安村12組村民景玉洪開心的說到。河道兩側公共空間的合理打造利用,不僅讓水質變好了,提升了村莊環境的「顏值」,而且還豐富了群眾業餘文化生活。
新安村12組門口河如今水清岸綠,兩隻大白鵝更是栩栩如生,一派怡人景象
老百姓的疑惑,「解了」
「我這油菜籽種的好好的,你說不讓種就不讓種,公家的地方老百姓憑什麼就不能種?」向陽村村民李某激動的說到。
原來,在公共空間治理工作開展之初,群眾並不是那麼地支持和配合,除了部分荒地,大多數閒置地塊均被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們「公地私用」,變成了自家的小菜地、小花園。通往向陽村委會道路兩側的公共空間就是被群眾私自佔用的典型。
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向陽村黨委充分發揮黨小組「前沿哨點」作用,由黨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成員挨家挨戶上門講政策、說道理,一趟不行跑兩趟,兩趟不行繼續跑。用該村黨小組組長戴選祥的話來說:「不獲支持決不『收兵』!」
在第一黨小組的耐心勸說、細緻解答下,村民李某意識到治理的重要性,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合理的利用,才能釋放村級發展的無限活力。
不要一分錢青苗補貼,不要一分錢額外補償,在黨小組的作用下、在黨員、先進群眾的帶領下,通往向陽村委會主幹道路兩側的地塊,又姓「公」了。
通往向陽村委會的主幹道路兩側乾淨整潔有序
村子裡的民風,「美了」
沒有群眾持久的參與,效果好不了,成效長不了。新壩鎮始終以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為目標,將治理的主動權交給群眾,各村(社區)創新開展「圩埭議事會」,和老百姓們在圩埭上說事,在板凳上交心。在地塊被群眾私自佔用的問題上,充分凝聚群眾力量,做到應收盡收;在地塊收回如何合理利用的問題上,充分汲取群眾智慧,碰撞「金點子」、拿出「好法子」,確保地塊既發揮最大效益,又貼合群眾心意。
同時,有效引導各村(社區)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對公共空間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矛盾化解等工作中湧現出的優秀家庭、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還將在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挖掘出的典型案例編印成「口袋書」、編排成「情景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多維度、全方位的進行展現,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贏得群眾支持。
情景劇《讓路》講述一位農戶從「寸土不讓」到「分文不取」的轉變
今年以來,像朱前保家門口的健身廣場,全鎮就新增了10餘處。此外,在建、擬建的黨建廣場、農民遊園、法治公園近20餘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不僅讓該鎮的社會事業發展蒸蒸日上,而且還「治」出了好鄉風、好民風。
永平村星辰小區新建健身廣場
「凝心聚力、大幹快上,全力以赴整治農村環境、創新思維治理公共空間,要勇當鄉村振興路上的『尖兵』。」這是鎮黨委書記吳玉青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同時,也是新壩鎮黨委政府不懈奮鬥的目標和追求。(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