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小地塊」「大變身」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

2020-11-27 魯網

  「現在我一出家門口,就是健身廣場、健身步道,我每天都會走上幾圈活動活動筋骨,如今這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一提起自家門口的「專屬」健身廣場,鎮江揚中新壩鎮聯合村村民朱前保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而在半年前,朱前保家門口這塊地還是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的荒地。

   

  朱前保家門口的健身廣場,成為周邊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家門口的荒地,「活了」

  今年初,新壩鎮作為江蘇省揚中市唯一一家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試點鄉鎮,將村莊公共空間治理作為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進治理工作。在前期摸底排查過程中發現,全鎮14個村(社區)摸排出的總面積約26800㎡,50餘處閒置地塊,均存在面積較小、布局分散、難以整合利用等特點。

  這著實讓鎮、村兩級黨委犯了難,本想著通過整合集體資源,更好地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可是面對這一塊塊不成形又不連片的荒地,怎樣才能做到借力使力,花小錢辦大事?

  在鎮級的推動支持下,各村(社區)充分解放思想,將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與環境整治工作、民生工程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設立「一地一檔、一類一策」,靈活用足、用好邊角荒廢地塊,串點成線,打造出了一個個富有群眾記憶、村組特色、民俗烙印的農民遊園、健身廣場。

  「現在我們12組門前這條河簡直成了『明星河』,經常有人來參觀,實在是太美了。每天一打開家門看著這水清岸綠,真是讓人心曠神怡。」新安村12組村民景玉洪開心的說到。河道兩側公共空間的合理打造利用,不僅讓水質變好了,提升了村莊環境的「顏值」,而且還豐富了群眾業餘文化生活。

   

  新安村12組門口河如今水清岸綠,兩隻大白鵝更是栩栩如生,一派怡人景象

  老百姓的疑惑,「解了」

  「我這油菜籽種的好好的,你說不讓種就不讓種,公家的地方老百姓憑什麼就不能種?」向陽村村民李某激動的說到。

  原來,在公共空間治理工作開展之初,群眾並不是那麼地支持和配合,除了部分荒地,大多數閒置地塊均被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們「公地私用」,變成了自家的小菜地、小花園。通往向陽村委會道路兩側的公共空間就是被群眾私自佔用的典型。

  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向陽村黨委充分發揮黨小組「前沿哨點」作用,由黨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成員挨家挨戶上門講政策、說道理,一趟不行跑兩趟,兩趟不行繼續跑。用該村黨小組組長戴選祥的話來說:「不獲支持決不『收兵』!」

  在第一黨小組的耐心勸說、細緻解答下,村民李某意識到治理的重要性,只有把有限的資源合理的利用,才能釋放村級發展的無限活力。

  不要一分錢青苗補貼,不要一分錢額外補償,在黨小組的作用下、在黨員、先進群眾的帶領下,通往向陽村委會主幹道路兩側的地塊,又姓「公」了。

   

  通往向陽村委會的主幹道路兩側乾淨整潔有序

  村子裡的民風,「美了」

  沒有群眾持久的參與,效果好不了,成效長不了。新壩鎮始終以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為目標,將治理的主動權交給群眾,各村(社區)創新開展「圩埭議事會」,和老百姓們在圩埭上說事,在板凳上交心。在地塊被群眾私自佔用的問題上,充分凝聚群眾力量,做到應收盡收;在地塊收回如何合理利用的問題上,充分汲取群眾智慧,碰撞「金點子」、拿出「好法子」,確保地塊既發揮最大效益,又貼合群眾心意。

  同時,有效引導各村(社區)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對公共空間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矛盾化解等工作中湧現出的優秀家庭、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還將在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挖掘出的典型案例編印成「口袋書」、編排成「情景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多維度、全方位的進行展現,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贏得群眾支持。

   

  情景劇《讓路》講述一位農戶從「寸土不讓」到「分文不取」的轉變

  今年以來,像朱前保家門口的健身廣場,全鎮就新增了10餘處。此外,在建、擬建的黨建廣場、農民遊園、法治公園近20餘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不僅讓該鎮的社會事業發展蒸蒸日上,而且還「治」出了好鄉風、好民風。

   

  永平村星辰小區新建健身廣場

  「凝心聚力、大幹快上,全力以赴整治農村環境、創新思維治理公共空間,要勇當鄉村振興路上的『尖兵』。」這是鎮黨委書記吳玉青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同時,也是新壩鎮黨委政府不懈奮鬥的目標和追求。(朱慧)

相關焦點

  • 濱海:治理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
    鹽城市濱海縣大力實施「四治理、四提升」行動,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推動農村面貌大改善、大提升,為群眾塑造一個乾淨整潔、田美水秀、藍天白雲的美麗鄉村。在濱海縣天場鎮秉義村,一眼望去,村主要幹道寬敞整潔,路邊分類垃圾點安排有序,河岸風光宜人,令人耳目一新。
  • 四川崇州鄉村治理「減」掉了痛點,「加」出了振興
    崇州在都市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取得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痛點:功能區建設空間不足、主導產業鏈條較短、缺乏產業化龍頭帶動等。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創新,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2019年,崇州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
  • 嶽西河圖:群眾的幸福之路
    嶽西縣河圖鎮四措並舉、靶向發力,帶領全鎮群眾走上幸福路、致富路。 補短板,促提升,保障「高品質」。河圖鎮搶抓國家實施脫貧惠民政策的良好機遇,全鎮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不斷完善。
  • 小驛站大平臺 服務群眾「零距離」
    鄧卓海近年來,湖北省襄陽高新區黨工委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新時代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在城市社區探索建設「紅色驛站」,立足「做足黨味、做暖家味、做濃情味」,將服務觸角向居民身邊延伸,打造「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新平臺,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
  • 東海縣石湖鄉從速從快徹查徹清公共空間治理出重拳
    中國江蘇網5月4日連雲港訊 為了紮實推進公共空間治理,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東海縣石湖鄉堅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依法依規、從速從快、徹查徹清的工作方針,平穩有序推進公共空間專項整治工作,力爭實現把資產收回,把人心收回,讓村集體增收、村莊環境改善、基層政權鞏固,真正實現農村公共空間科學有序利用
  • 濰坊市奎文區打造家門口「黨群微家」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全面激發小區黨建內在活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多聯動織網絡,築牢「微陣地」堅持「一小區一品牌,一小區一特色」,充分利用小區物業用房、公共活動區域等空間,將「黨群微家」建設嵌入現有的公共用房,打造「功能嵌入型」微家,為每個微家配備標識、桌椅、活動記錄本、圖書角等基礎設施,多渠道充實學習、教育、活動資源。
  • 農村治理危機:村規民約約束作用弱化 黑惡勢力介入
    、住得好,真正變身為「住在農村的市民」,離不開完善的公共服務和有效的基層治理。在當今面臨轉型和變革的鄉村社會,如何激活各種社會力量,引入多種社會資源,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多元共治水平?  莫讓農村社區成「兩不管」「兩不靠」地帶  在一些地方,鄉村公共服務資源短缺,且更多地向縣城集中,或向少數試點鄉鎮、先進村傾斜,大量鄉村被邊緣化、空心化,很難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務的陽光。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該區域灘寬線長、村密人稠,因為處於行洪區與滯洪區,發展受限,基礎條件薄弱,生產方式落後,「三生」空間混雜。   二則發展無序。由於毗鄰鄭州大都市「近水樓臺」,發展無望的群眾把從都市轉移過來的「小散亂汙」企業當成致富的「香餑餑」,臨時搭建、違規搭建甚至佔用基本農田的違法搭建,為大量無環保手續、無質量保證、無安全防護的小作坊、小工廠提供廠棚、場地。
  • 黨建引領開闢小區治理新路徑,中國車谷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樣板
    「人民群眾在哪裡,民生需求在哪裡,黨建就應該覆蓋到哪裡。」武漢經開區工委組織部負責人說,住宅小區不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委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小區治理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關係居民幸福指數。
  • 一個小山村憑什麼被命名為四川省鄉村治理示範村?
    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荷橋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將自治、德治、法治有機結合,全面激發和調動各方力量,著力構建「五位一體」基層治理新模式,全面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走出了「三新荷橋」的善治之路,讓群眾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紅色頭雁」激活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近日在安徽省廬江縣,經常能看到一群身著印有紅色黨徽馬甲、佩戴工作牌的匆忙身影走村入戶,察民情、解民憂、理民事……他們就是廬江縣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紅色頭雁」。2019年以來,該縣通過推行「頭雁領航·網格聚力」鄉村治理機制,搭建起黨群「連心橋」,激活了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 匯川區:網格化信息化治理 打造平安幸福家園
    ,依託社區著力開展網格化和信息化服務,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滿意度,打造平安幸福家園。每天,她都穿梭在樓棟之間,走家串戶,與居民話家常,了解其基本情況,有爭對性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為群眾答疑解惑,收集反饋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同時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治安巡防和消防檢查、特殊人群管理、公共安全監等工作。   「雖然我們工作比較繁多,但是得到居民們的認可,我還是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 「十四五」鄉村治理四大著力點
    黨建引領,積極創新「黨建+社會治理」模式。 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黨建引領的方式,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 新型閱讀空間開到百姓家門口,這些社區幸福指數噌噌地漲
    別急,一批新型閱讀空間已經開到了北京市民家門口。近日,記者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活動走訪朝陽、石景山、西城,發現各區都不乏這樣小而美的機構,它們帶來的濃濃書香和豐富活動,也讓周邊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噌噌上漲。
  • 鄉村「鑄魂」行動提振群眾精氣神——全市鄉村文化振興「四大行動...
    過去,烏楊街道信訪矛盾突出,隨著「破陳舊觀念・致富奔小康」群眾教育活動的開展,烏楊煥發出鄉村文明新氣象。「鄉村『鑄魂』行動,切實提振了群眾精氣神。」此外,我市還制定印發了《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重點打造中國土司城、鳳凰山寨等一批鄉村文旅融合項目,發布鄉村旅遊線路200餘條,建成各類鄉村文化樂園50個,新增一批文物、歷史文化名鎮旅遊景區,激發了鄉村文化活力。
  • 深挖資源稟賦 打造大美鄉村
    近年來,揭陽普寧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將「綠色」作為鄉村發展的底色,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清淤改造,盤活邊角地,優化人居環境,打造靚麗夜景,讓新溪村等古村落成為遠近群眾打卡的網紅勝地。  近日,揭陽普寧市委書記符賢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普寧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深挖本地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把兩大優勢與旅遊元素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使之充分「升華」,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產業優勢,打造發展文旅產業,激活鄉村產業生命力,形成良性循環的造血機制,讓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
  • 河北石家莊:推窗可見,家門口的文化「微景觀」
    這些市民「家門口」的小型綠色公共空間,有效提升著城市公園綠地布局的均衡性,更成為群眾生態獲得感最直接的源泉。「見縫插針」——構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12月19日,在位於南二環裕翔街西南側的師大桃李園裡,王立康正沿著迂迴的桃蹊穀穀底路,走向不遠處的飛花橋,一路上走走停停,手機快門聲不時響起。
  • 安吉餘村進行鄉村試驗發展共享空間——開放庭院,八方來客且留下
    「我們家門口、村裡有監控,再說村裡很多年沒發生過偷盜案件了。」「圍牆拆除了,有什麼好處?」「拆除圍牆,就是告訴遊客我們是歡迎他們走進來的。客人進來,家裡的燒餅生意才更好。您喜歡聊天,遊客也能陪您說說話。」  後來,老人又聽說這件事鎮裡、村裡謀劃了大半年,村民代表大會已經通過。「我們家門口正對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石碑。每天這麼多人來這裡學習,是因為餘村是先進。
  • 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用心守護綠水青山 讓藏區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盯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兩大底線任務,圍繞收入達標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用心用情守護好綠水青山,讓農牧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確保藏區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上海「沉睡」地塊啟動喚醒計劃:4.5萬平方米項目率先揭牌
    這座面積約4.5萬平方米的國際鄰裡中心將落戶鑫耀中城,其所在的漕河涇開發區喬高地塊,也是徐匯城市更新打造「未來城市理想單元」新的案例。產業空間佔據總用地的空間較大,造成地塊功能相對單一,缺乏活力。 在喬高地塊尚在「沉睡」時,漕河涇開發區內的華鑫天地、華鑫慧享城等總部商務園區拔地而起,為開發區提供了一批開放空間、共享設施和創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