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卓海
近年來,湖北省襄陽高新區黨工委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新時代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在城市社區探索建設「紅色驛站」,立足「做足黨味、做暖家味、做濃情味」,將服務觸角向居民身邊延伸,打造「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新平臺,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
一、主要做法
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提檔升級。但在調研中發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部分功能室閒置和使用效率不高,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不強、服務功能不優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對此,高新區進行了認真反思。
一是隨著舊城改造、新城開發、「三供一業」移交、國企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等深入推進,居民多元化、人口老齡化、需求多樣化趨勢日益凸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服務半徑過大,需要向小區、樓宇延伸服務觸角,讓居民群眾更加方便可達。
二是強化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讓社區黨組織擔負起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需要將黨的旗幟、黨的綱領等嵌入居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基層黨組織的紅色陣地目之所及,弘揚正能量,加強對居民群眾的政治引領。
三是深入推進社區網格化治理,加強網格資源配置,讓網格員能夠真正沉入網格,讓「雙報到」黨員能夠就近開展活動,讓駐區單位優勢資源能夠就地整合,把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志願服務下沉到網格,精準投送到千家萬戶。
基於這些思考,襄陽高新區從2018年開始探索,採取「集中+分散」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務實管用、共建共享」原則,突出服務清單化、工作特色化、活動常態化、保障長效化「四化」標準,大力推進「紅色驛站」建設,使之成為黨群工作的宣傳站、事務代辦的工作站、幫扶解難的服務站、民情民意的氣象站。
(一)因地制宜建陣地
社區認真摸清居民需求,傾心徵求居民意見,哪裡人員密集就建在哪裡,哪裡需要就建在哪裡,充分整合社區公共用房、駐區單位閒置用房、居民小區配套用房、「三供一業」移交用房等資源,建設「紅色驛站」。
一是改建一批。結合「老舊小區」「三無小區」改造,將小區內的閒置用房改建成「紅色驛站」。七裡河街道大石橋社區將小區中心區域的物業用房改造成「紅色驛站」,同步修建站前廣場、文化長廊,居民在廣場休閒活動的同時,就可以在驛站諮詢、代辦各項服務;紫貞街道春園社區將鐵路遊泳池小區「三供一業」移交的閒置用房進行改造,打造成「三方聯動」議事、老年活動、「四點半課堂」、「雙報到」黨員活動室等多功能驛站;團山鎮中車社區利用「三供一業」改造契機,將中車家屬區B區入口處的門衛室改造升級成「紅色驛站」,往來過路的居民可以在驛站享受免費充電、報刊閱讀、愛心雨具、醫療用品、微波加熱等服務;米莊鎮官莊社區將還建小區內的配套泵房進行改造,建設「紅色驛站」,為居民活動、「三方聯動」、志願服務提供場地,讓還建居民感受到現代、舒適的城市生活。
二是共建一批。充分發揮社區「大黨委」工作優勢,動員駐區單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資源共享,共同建設「紅色驛站」。七裡河街道陳營社區黨委聯合轄區單位五洲醫院黨支部,利用醫院臨街門面房建設「紅色驛站」,依託醫院的醫療優勢,為居民開展免費健康義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堅持安排醫生在驛站坐診,解決了居民不敢上醫院的問題;紫貞街道園林社區轄區單位中國移動襄陽分公司主動作為,在齊星民居小區內的閒置場地出資建設「紅色驛站」。
三是新建一批。對居民居住比較集中、相距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較遠的小區、商場、樓宇,依託公共活動場地,新建「紅色驛站」。東風街道五月花社區廣泛徵求小區居民意見,在五月花小區門前廣場新建「紅色驛站」和「紅色休閒長廊」,為小區居民打造了政策宣傳、休閒納涼、便民服務的溫馨港灣;米莊鎮謝窪社區在農貿市場門口建設「紅色驛站」,居民可以購物復稱、加熱食品、歇腳納涼;騰飛廣場是東風公司襄陽二汽基地的「門戶」,東風街道鼎府社區在騰飛廣場旁的華宇苑小區門口新建「紅色驛站」,為小區居民和周邊群眾提供服務。
(二)整合資源強服務
「紅色驛站」整合轄區駐區單位、各類組織、黨員群眾的資源和力量,定期開展黨建服務、政策諮詢、事務代辦、法律援助、文化宣傳等活動,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實現「一站式」多元化便民服務,畫好社區治理「同心圓」。
一是推動力量下沉。社區黨委組織駐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雙報到」黨組織在「紅色驛站」進行輪值,將各方力量匯聚到「紅色驛站」,成為「雙報到」工作常態化開展的有效載體。紫貞街道春園社區黨委與13個駐區單位籤訂「紅色驛站」共建責任書,統籌「雙報到」黨組織和黨員排班值守,建立「晚間一小時」延時服務、「紅色周末」等制度,為居民提供水電氣代辦代繳、老年公交卡充值、老年優待證現場辦理等21項服務,社區居民紛紛點讚。
二是帶動資源整合。社區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雙報到」黨組織發揮職能優勢,加強對社區工作支持和資源保障,統籌上級部門支持社區的政策,整合資金、資源、項目等參與社區基層治理,推進社區共建共治。東風街道車城社區將開放式「紅色驛站」建在富康商業街旁,配套休閒桌椅、免費熱水、報紙雜誌、電視、充電等服務設施,每月組織社區包保單位高新區檢察院、轄區共建單位東風置業公司和東風醫院在職黨員開展法律知識宣講、物業問題解答、健康義診等活動。
三是發動多方參與。依託「紅色驛站」,廣泛開展黨員志願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用實際行動帶動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做到組織引領、黨員先行、帶動群眾、治理與共。七裡河街道陳營社區實行「小巷管家+三色管理」,每月組織小巷管家、「雙報到」黨員、黨員中心戶,針對收集到的居民意見訴求,在「紅色驛站」集中進行會商,研究解決辦法,為小區居民和租房戶提供平等化、親情化和人性化服務;東風街道東風社區龍軒苑、佳園二期等小區的「紅色驛站」,設置「三方聯動議事廳」「民情角」「矛盾調處中心」,組織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對物業服務、居民糾紛等小區治理的問題進行集體會商、共同研究、及時解決,有效消除了矛盾隱患。
(三)科學實施促規範
2018年,襄陽高新區黨工委以七裡河街道轄區社區為試點建設「紅色驛站」,受到居民群眾好評。2020年,高新區總結推廣基層實踐,將「紅色驛站」建設作為區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創新項目全面推行,規範制度、完善機制、統籌經費,確保驛站運轉常態長效。
一是強化制度保障。黨工委組織部出臺《關於在城市社區全面推進「紅色驛站」黨群綜合服務陣地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建設目標,規範建設標準、建設程序和管理方式,構建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體、「紅色驛站」為延伸的黨建服務體系,確保驛站規範建設、有效管理。
二是強化機制保障。「紅色驛站」由社區黨組織負責日常管理,社區「兩委」幹部負責聯繫包保,社區網格員、「雙報到」黨組織和黨員、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實行輪值。「雙報到」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結合單位職能和資源,發動志願者定期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並結合居民需求開展錯時服務和延時服務,使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的層次更加清晰、職責更加明確,確保驛站「進得了門、留得住人」。
三是強化經費保障。高新區黨工委將「紅色驛站」建設、運轉、維護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統籌兜底,同時,由各鎮(街道)整合使用社區工作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雙報到」工作經費等,確保驛站正常運轉、常態長效。
二、初步成效
(一)有效打通了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
緊密結合居民現實需求,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採取輻射式布局和驛站式服務方式,分級建設社區綜合類、網格個性化、小區親民型的各種類型「紅色驛站」,擴大社區治理的有形覆蓋和有效服務,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民服務、解決困難需求、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東湖國際花園小區有67棟1758戶3770人,人口密度大,服務設施不完善,米莊鎮車城湖社區將小區內70平方米的商鋪進行改造,整合「雙報到」黨員活動、「三方聯動」、矛盾調解、圖書閱覽、便民服務等功能建設「紅色驛站」,居民不出小區就可獲得便利服務。
(二)有力增強了社區服務能力
「紅色驛站」堅持社區黨組織引領,整合轄區單位黨組織、「雙報到」黨組織、「紅色物業」、社會組織等資源,發揮社區黨員、社區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等群體的特長和優勢,打造「一主多輔」的服務格局,把「紅色驛站」建設成集宣傳教育、黨群活動、便民服務、矛盾調解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更好地為群眾提供一站式、互助式、下沉式服務。截至目前,全區47個社區共組建21個「雙報到」黨總支、181個「雙報到」黨支部,15013名黨員在「雙報到」黨支部報到,收集黨員資源清單1126條、居民需求清單748條,形成為民服務項目清單317條,已完成服務項目208個。
(三)不斷提升了基層治理的群眾參與度
通過建設「微陣地」、開展「微服務」,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單位(黨員)接單服務模式,廣泛徵集居民「微夢想」「微心願」「微訴求」,深入摸清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切實解決好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真正為居民提供精準、便捷、貼心服務,讓居民感受到黨的組織就在身邊、黨的聲音就在耳邊、黨的服務就在眼前、黨的溫暖廣泛傳遞,通過黨組織的示範引領和黨員的模範帶動,廣大居民紛紛報名組建志願者隊伍,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工作,推動民事民管、民事民議、民事民辦,共建社區「幸福家園」。截至目前,全區共組建文明創建、環境整治、治安巡邏、法律援助、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等各類志願服務隊161支,在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網上註冊人數達24079人。
三、工作啟示
(一)做實城市社區治理必須堅持黨建引領
堅持黨建引領,是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的關鍵核心。建設「紅色驛站」,抓住黨的建設這個龍頭,有效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示範帶動作用,以黨建「繡花針」穿起千條線,把黨的領導貫穿於基層治理的全鏈條、各領域,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引領力,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化難題、解痛點,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成了社區治理效能,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凝聚力、號召力。
(二)做實城市社區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的根本遵循。建設「紅色驛站」,敢於拿出最好的資源用於服務群眾,群眾需要什麼服務就植入什麼服務,拓寬了黨員聯繫群眾的途徑,踐行了為民服務宗旨,為城市居民提供便民、貼心、溫馨服務,抓住了城市居民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成為了凝聚黨員群眾的共享家園,提高了城市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水平,通過服務貼近群眾、團結群眾、發動群眾,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三)做實城市社區治理必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是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的重要保障。建設「紅色驛站」,實現社區黨建和服務的空間擴展和資源整合,推動了社區黨組織、「雙報到」黨組織、駐區單位黨組織、「紅色物業」、社會組織、志願服務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多方參與、多方聯動,將各方資源凝聚成社區治理的「一股繩」。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高新區通過黨建引領、黨員示範、群眾響應,形成了全員參與共建共治、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基層社區治理新格局。
(作者系湖北省襄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管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