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聚源橋村,位於寶山區月浦鎮,比鄰寶鋼,以鋼鐵加工和花卉種植為主要產業,「鋼花和鮮花」在這裡融合共生。隨著聚源橋村鄉村振興建設的持續推進、產業轉型的加速升級以及鄉村社會的快速轉型,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打好鄉村振興基石迫在眉睫。聚源橋村秉持「鄉村治理注重實效,讓每個村民獲得穩定幸福感」的原則,勇於創新工作方式,探索實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123」鄉村善治模式。
突出一個核心
鄉村善治有了「主心骨」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就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聚源橋村通過建設聚心、聚力、聚情、聚實、聚治、聚精的黨建品牌,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凝聚向黨初心,為鄉村治理提供組織保障。
村黨支部22名在職黨員主動成為「黨員聯繫戶」,各自定向聯繫十餘戶村民,成為政策方針的「傳達人」、黨員群眾的「連心人」、問題困難的「解決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期間,聚源橋村黨員聯繫戶制度共徵集到社情民意50餘條,涉及到生態環境治理、垃圾分類、村級公共服務等鄉村善治的多個方面。
去年末,多名村民「希望把家門口的路修一修」的心聲引起了村兩委關注,村裡立刻向鎮相關部門反映,僅兩個月不到,就完成了從申請、批覆到鋪設的一系列工作,聯繫村民的最後一百米更通暢了!不等村民打電話,直接傾聽心裡話,黨員聯繫戶制度的實施,讓群眾真正感覺到「有地方說話、說了有人聽、聽後能解決」。
抓好兩個平臺
搭建鄉村善治「E空間」
面對全新的社會治理結構,村黨支部一直在思考如何整合資源、服務群眾、引領全村?近年來,聚源橋村依託網際網路技術促進鄉村智慧治理,打通了鄉村善治的時間空間阻隔。
「社區通」為「指尖鄰裡」搭建「熟人社會」。在「社區通」上,村黨支部書記從昔日的「8小時書記」變成了「24小時書記」,54名黨員上線亮身份,540名村民先後加入,從村級治理的旁觀者、局外人逐漸成為決策者和共建者,發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有效助推鄉村善治工作。2019年7月,生活垃圾分類成為全市「新時尚」,在前期宣傳階段,村黨支部利用「社區通」平臺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黨員同志紛紛跟帖評論表示支持,更是發起了「垃圾分類,黨員先行」的倡議,徵集垃圾分類試行過程中的問題及建議,並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形成定點集中收集模式,建立「1+9」垃圾集中處置網絡,成為全區首個「溼垃圾不出村」的行政村。
智能安防為村民織密「防護網」。聚源橋村以網格化管理為核心,自主開發「聚源橋村房屋租賃及網格化信息平臺」並接入智能安防系統,將工作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盲區,為及時發現、個性分析、精確處置完成信息儲備。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針對一租客需要集中隔離、家中孩子無人看管的情況,村委會在其家中安裝了遠端視頻技防設施,並視頻連線指導該租客通過「掌上看家」APP了解子女家中生活狀況,還為孩子們招募「臨時姆媽」,為其解除了後顧之憂。藉助智能安防系統,聚源橋村將「被問題找上門來」的被動,轉化為「尋找問題」的主動,實現矛盾關口的前移,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
注重「三治融合」
提升鄉村善治內涵
自治為基。聚源橋村充分發揮黨組織紐帶作用,搭建溝通合作、聯動協同平臺,動員全體村民共同參與鄉村自治共治。發揮鄉賢能人、生產隊長人緣地緣優勢,通過婦女議事會、志願者服務等形式豐富群眾參與村域事務共治的渠道,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
「散埋亂葬」現象一直是農村環境治理的頑疾。群眾意見的不統一,多次讓集中墓地的改革無法實施,成了聚源橋村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過程中的瓶頸問題。2019年,村兩委決心迎難而上,通過社區通平臺和黨員聯繫戶制度收集群眾「金點子」,為村委會實施「公益墓地」工作提供寶貴意見,從選址、數量、樣式,村裡都與村民保持互動溝通,在確保節地、生態及方案民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村民需求。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最終審批出一塊合適的區域,建成可容納160個墓穴的集中墓地。全村群策群力,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德治為先。作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聚源橋始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於發揮好家風好家訓、生活禮俗的教化作用和先鋒模範的示範引領作用,經常開展我身邊的好黨員、道德模範、感動人物、文明家庭、優秀租戶等先進典型宣傳活動,在全村營造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氛圍。傳承紅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村內文藝愛好者主動提供自家場地,打造成農村文化客堂間「聚藝堂」,修身講堂、竹編非遺工作室、農家書屋、一村一居一舞臺及「我們的節日」節氣時令活動喚起鄉愁鄉音,村志願者服務站、300餘名志願者及市級文明家庭等「鄉賢」傳播文明新風,為鄉村善治凝聚起崇德向善的強大正能量。
法治為綱。把律師請進村,讓每個村民行為守法合規,是聚源橋村在鄉村治理中的一大特色。聚源橋村聘用法律顧問定期開展普法講座、參與制定村規民約、提供法律諮詢;同時,具有豐富黨務工作經驗的退休老書記、老黨員,也主動請纓,成立「老書記工作室」,做群眾工作的「裁判員」,向村民宣傳法律知識,化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維護了村內的和諧穩定。
去年有一外來租戶,租期未滿就搬離聚源橋村,且在房間留下一些私人物品。因為一直聯繫不到該租客,一籌莫展的房東到村裡求助。村委會請律師前來提供法律諮詢,得知先前未籤訂租房協議,律師建議房東在社區民警的監督下,將這名租戶遺留的私人物品整理到儲藏室,貼上封條。之後,律師又幫助村裡擬定統一的《聚源橋村房屋租賃三方協議》模版,印發給所有房東,全村村民關於房屋租賃的法律意識整體提高,規範了全村的房屋租賃流程,推動了《聚源橋村外來人口管理條例》的更新。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聚源橋村依託鄉村振興示範村的建設,以黨建工作引領鄉村善治,立足村域實際創新鄉村善治體系,總結出「123善治模式」,努力實現精細治理全天候、精準服務零距離,讓鄉村善治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聚源橋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資料:上海三農
原標題:《寶山這個村「123善治模式」實現精準服務零距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