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裡的數字從哪兒來?高空探測是一個重要途經。在烈日下,寶山有這樣一群氣象人,他們每天至少3次放飛氣球,「搭脈」城市氣象,為精準的預報服務提供基礎。
下午1點15分,室外溫度35度,寶山區氣象局的草坪上,高空組負責人李用宇眯著眼睛,抬頭望向斜前方的氣球,緊緊拽住繩子。他正在執行一次加密探空氣球的放飛任務。剛拿起對講機,突然一陣風吹來,氣球壓向屋面,李用宇也被拽地往前一步。
李用宇:像這個就沒法放。我一放,這個探空儀就砸到地上。
記者:這個風速大概有多少?
李用宇:平均風速5、6米每秒吧。陣風,總歸會有一個過程它會抬起來的。
要控制這隻只有750克、直徑1.5米的氫氣球並不容易。十幾秒過去,他的後背已經溼透,眼鏡滑落到鼻尖。風總算小了。
對講機那頭傳來指令:「好,時間到了,可以放球了。志峰請注意,123,放!」
氣球一下子衝上雲霄。
在控制室,雷達傳回的數據不斷更新。高空組成員周志峰緊緊盯著屏幕上的數據,進行人工訂正。
寶山氣象站是上海唯一承擔高空氣象探測的臺站,一年365天,不論颳風下雨,每天起碼放3次氣球,其中一次要在凌晨1點15分,在日夜更替中為城市高空「解碼」。
周志峰說:「採集高空的溫壓、風向、風速之類的,對天氣預報是基礎組成部分。熱一點無所謂,每次上班我覺得球一放出去,哎呀,心裡嘆了一口氣。」
相比高溫,強對流、大風、大霧才是放氣球最難的考驗。李用宇還記得,前陣子颱風「黑格比」來襲,多位隊員互相攙扶,才得以成功釋放氣球:「風很大,瞬時達到十幾米每秒,因為氣球你還拽著它,還纏著探空儀。當時是一開始就爆了一個,立馬準備了第二個球,三個人同時操作。」
少言寡語、樸實靦腆,是這裡六位高空組成員共同的特點。要打開他們的話匣子,唯有聊到數字:系在氣球後面的砝碼重0.95公斤、繩子長30米、半夜12點半必須醒來……
「繩子30米。物理上不是一個單擺嗎?2π根號下L除以G,L一大的話振動肯定稍微要好一點。」「一般我們放球時間都在7點15分01秒到59秒之間。有時候半夜在家裡睡,都嘣一下醒過來了,習慣了。」
這些數字背後,就是他們的擔當。
來自萬米高空的數據不斷匯入,化為一聲聲天氣預報,告訴市民今天熱不熱,需不需要帶傘?在風雲變幻中力求精準,服務千家萬戶。
編輯:劉旭
【來源:上海寶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