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寶山氣象臺副臺長李用宇心中默數著節奏,手一松,一個碩大的白色氣球緩緩飛向天空。
38.6℃!這是上海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下午1時15分,在寶山氣象臺的草坪之上,李用宇正在執行一次加密探空氣球放飛任務。
氣球越飛越高,數據不斷出現在後臺的電腦之上。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寶山站是上海唯一的國家氣象基本站和高空氣象探測站,它的基本氣象探測資料,代表著上海參與國際氣象資料交換。
「一年365天,一天至少三次。」寶山氣象臺高空首席夏衛祖斬釘截鐵地說,「別說高溫,哪怕下刀子,氣球也得飛上天。」
>
探空氣球,給城市氣象「搭搭脈」
什麼是探空氣球?估計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陌生。其實從外形來看,探空氣球無非是一個大號氣球而已,顯得並無什麼特別。
但是,這個氣球下面懸吊的「GTS13」型數字探測儀,卻是核心所在。正是因為把探空儀器從地面帶到高空,地面雷達跟蹤就可以進行溫度、大氣壓力、溼度、風速、風向等氣象關鍵數據收集。
放氣球,是為了幹嘛?
「寶山是上海唯一承擔高空氣象探測的臺站。」李用宇告訴記者,簡單地說,每次放飛氣球就如同在為城市氣象「搭脈」。
俗話說,風雲變幻。而對於氣象預報員來說,卻要從「無常」中預判出「規律」,靠的是經驗,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數據。
數據從何而來?探空氣球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氣球上天之後,就如同醫院裡的「CT」一樣,不斷給不同高度的雲層「拍片」,把萬米高空中的奧秘化為「數據流」不斷傳回。
放氣球,不僅僅是「手鬆一松」
1時15分、7時15分、19時15分……夏衛祖告訴記者,一天釋放三隻探空氣球是「最低要求」。除此之外,遇到強對流、颱風天等特殊天氣,還要根據指令進行加密探測。
「很多人可能以為,放氣球不就是手一松。」夏衛祖笑著說,「其實整個過程沒那麼簡單。」
李用宇帶著記者體驗了一番整個過程。他先打開開關,來到灌氫室內給氣球充氣。
1 2 共2頁
【來源:勞動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