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歐陽倩 通訊員 王向
4月24日6時30分,天地尚在大霧籠罩之下。乳白色的霧,一團一團溢出,散成片片薄紗,將長沙氣象觀測站攬入懷中。
景很別致,但大氣探測觀測員許海軍和宋偉卻無暇欣賞。取出探空氣球、計算配重、監測探測儀器……兩人正準備把探空氣球「送」去平流層「打卡」。
探空氣球是採集氣象信息的重要載體。日前,長沙市氣象局成功試驗平漂式探空氣球,在我省率先實現平流層(距離地面1萬米至5萬米)連續觀測。
平漂式探空氣球和常規探空氣球相比,二者在「容貌上」並無差別,但前者「珠胎暗結」,有內、外兩球,後者為單層結構。
在「性格」上,常規探空氣球略顯「急躁」——上升至3萬米高空後,停留70分鐘採集傳輸氣象數據,然後爆炸下墜。
而平漂式探空氣球則「慢條斯理」——先花1個小時升到2.5萬米到3萬米之間的高空,再將外球爆炸。單獨「剝落」的內球,則帶著任務開始在平流層平漂。「逗留」4小時至6小時後自動熔斷,再花1個多小時邊下落邊搜集數據。
兩者的「戰利品」也不同。常規探空氣球帶來的是3萬米高空70分鐘的數據;後者由於經過「上升、平漂、下降」三個階段,信息採集時間達8小時,氣象要素更全、更精準。
「配重,是氣球能否成功平漂的關鍵。」許海軍精準記錄氣球放飛前的各項重量。在平漂式探測試驗期間,長沙氣象觀測站每天需早晚各放飛一次平漂式探空氣球。「白天氣溫逐漸上升,探空氣球上升阻力減小,通過計算配出來的負重隨氣球一起升空,晚上則相反。」許海軍說。
「長沙是我國五大平漂式高空氣象觀測試驗基地之一。」長沙市氣象局大氣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劉月新介紹,此前,僅依靠常規探空氣球,如遇上颱風、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常常要加密升放氣球,以便更好地監測動態。而平漂式探空氣球能「待機」8個小時,可為實時天氣預報提供更加連續、詳細的氣象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