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買不來、等不來,只有自己幹出來。時間追溯到1989年,株洲院在工業新城株洲批量生產首批氣象氣球,並於1991年核准註冊為「華一」牌商標。2005年,生產的某乳膠製品成功應用於「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獲得原解放軍總裝備部嘉獎;同年該院用注模旋轉成型工藝成功研製出的某新型探空氣球,打破了該領域由日本壟斷的局面,榮獲中國氣象局研究開發二等獎。自主研發的「800克探空氣球」榮獲中國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1600g氣球獲得中國化工科學技術三等獎,填補了國內空白;「2000克氣象氣球」取代日本產品;2018年「一種氣象氣球及其生產方法」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尤其是近年成功研製的NSL-40氣象氣球平均升空高度突破40km,最大升空高度達到48km,刷新了全球天然膠乳探空氣球最大升空高度,為保障臨近空間中低層20km-50km空域武器裝備研製、部署作戰應用、大氣科學研究等提供強勁有力的後勤技術支撐,展現了豐富的實際經驗和先進技術力量。
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帶著2名航天員成功在內蒙古中部的預定區域成功著陸;2019年「嫦娥四號」在近一個月的太空飛行中通過變軌、近月制動等一系列動作,成功著陸月球背面;2020年「蛟龍號」成功執行載人深潛,開啟環球科考;「雪龍號」圓滿完成中國南極考察暨首次「雙龍探極」任務到「嫦娥五號」順利著陸等等…… 可以說,「嫦娥」探月、「神舟」回家、「蛟龍」入海、「雪龍」探極等均離不開株洲院的高空「舞者」——探空氣球的指引。「著陸場的天氣,是影響他們安全著陸和開啟任務的關鍵因素。」孫建華介紹,「無論是飛船返回前,還是潛水艇下海等各種大型國防科技專項工程開啟或結束前後,著陸場的工作人員均會密集放飛株洲院的探空氣球,收集高空的氣象數據。
氣象氣球攜帶著儀器在高空中「舞劍」,準確預測風向和風速指標,保證了地面控制系統隨時根據風向和風速對飛船、考察船、潛水艇等的著陸姿態進行調整,確保了安全著陸。
除了服務於航空航天,在日常生活中,株洲院的高空「舞者」與我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目前世界各國進行高空氣象觀測的手段主要包括衛星、飛機、地面雷達和探空系統等,並相互結合以期獲得最準確的氣象數據。其中,只有氣象氣球能夠升到高空直接「切中」氣象環境,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其獲得的氣象數據通常被認為是最準確的,因此在大氣遙感觀測真實性檢驗和校準檢驗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基準作用。氣象部門每天發布的天氣預報,其基礎數據有很多都是通過探空氣球獲取。
「全國200多個高空氣象站,每天都要放飛我們的氣象氣球,以此來獲取高空中的風向、風速、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孫建華介紹。目前,株洲院已牢牢佔據國內八成以上的氣象氣球市場,產品遠銷俄羅斯、法國、美國、德國、英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國際市場20%的份額。
當「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烏拉特中旗、鄂爾多斯市東勝、包頭市固陽等地開展的往返探測平漂氣球組網觀測實驗成功」的消息傳來時,公司全體員工心潮澎湃,這項在國內乳膠氣球行業尚屬首創的技術從此刻上了株洲院的烙印。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市場上,株洲院的這位高空「舞者」正攜帶著豐盈業績,綻放著優雅舞姿,吸引著全球目光,將株洲橡膠人「放飛全球,逐夢藍天」的時代夢想一步一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