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技服務「金招牌」——略陽做實用好農業110指揮服務中心紀事

2020-11-25 漢中市政府門戶網站
農業技術服務是產業扶貧的堅強保障和重要支撐,是增強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的關鍵。脫貧攻堅以來,略陽縣緊緊依託「農業110」服務平臺,創新工作路徑,改進服務方式,切實提高農民群眾技術水平,提升了經營主體產業發展能力,釋放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紅利和農技專家的人才紅利,實現了特色產業壯大發展。 

優化頂層設計實現規範運轉

    圍繞全縣「三支柱、四區域」產業發展布局,2017年,該縣農業農村局整合產業發展培訓資源,聯合林業局、科技局成立了農業技術110指揮服務中心,組建略陽縣高層次農業專家服務團,建立覆蓋全縣的包村技術指導制度,實現了村村有產業發展指導員、戶戶有技術服務明白卡,以「零距離、點對點、貼身式」到位服務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努力服務農民、幫助農民、富裕農民。

為進一步規範略陽「農業110」運行,該縣先後制定了農業技術包村指導員制度、略陽農業110技術服務手冊等文件,製作了包村技術指導員服務工作手冊和技術服務明白卡,建立了部門聯席月例會制度,按月準時報送產業脫貧技術服務培訓(出「警」)資料,並要求各包村技術指導員每年至少撰寫1篇新聞報導和1篇產業脫貧典型事跡總結材料。

細化組織實施確保服務成效

為確保產業發展技術服務成效,略陽農業110指揮中心不斷總結經驗,分析存在不足,及時糾偏改進提升成效,保證農業技術服務工作落實落細落地。積極與林業、科技部門單位聯繫核實包村指導員最新信息資料,對離崗、離職人員進行摸排核實,對個別工作不力、責任心不強的技術人員更換,確保技術服務工作不走過場,紮實到位。成立督導檢查組,通過開展入村走訪、電話核查、微信了解等方式對全縣152個村的包村技術服務指導員開展技術服務工作進行抽查督促。

今年5月到6月,略陽「農業110」成立了農業、科技、水利等部門組成的聯合督導檢查組,對全縣156名包村技術服務110指導員工作開展督導抽查,重點對指導員工作手冊登記記錄、指導員開展技術服務進度、110明白卡張貼、各村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培訓計劃、開展技術培訓花名冊,培訓場景圖片等相關印證資料、工作月統計報表等進行了全面檢查,對查出的問題,要求全部整改到位。

強化技術力量助推產業發展

 高水平專家團隊是農業技術服務的靈魂和關鍵。近年來,略陽「農業110」圍繞略陽烏雞、食用菌、中蜂、蠶桑等優勢主導產業,以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科技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民對現代科技的吸納轉化應用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為重點,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理工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專家教授和武都花椒中心、四川旺蒼獼猴桃等一線技師充分運用空中課堂、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等靈活多樣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普及性農業科技培訓,全面提高職業農民技能素質,提升產業經營與技術管理水平。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張曼副教授是陝西省科技特派員,也是略陽縣「農業110」略陽烏雞養殖特聘專家。去年以來,張曼帶領項目團隊已在略陽開展烏雞養殖專項培訓5次,培訓人數400多人次,極大推動了略陽烏雞養殖技術提升和產業整體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創新工作模式先進典型湧現

    按照產業扶貧精準脫貧「服務到村、指導到戶、精準到人」的總體思路,略陽「農業110」總結形成了三個全覆蓋、三個相結合和三個必須有的培訓模式,即:156名農機專家對全縣152個村技術服務包村指導實行全覆蓋,全縣貧困戶產業發展貧技術服務需求實行全覆蓋,全縣脫貧產業發展技術項目實行全覆蓋;線上培訓與實地培訓相結合,技術培訓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傳統生產與新科研模式相結合;農技專家包村指導要做到產業發展必須有項目,開展培訓必須有計劃,培訓結束必須有成效。

「三三制」培訓模式實踐有力促進了略陽農業產業技術服務工作的良性發展,確保了培訓工作落地生效,發揮了積極作用,湧現出了馬良俊、張曼、牟明紅等一大批優秀農技服務專家和一系列產業發展先進典型。

兩河口鎮張家壩村的鑫傑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牟明紅任該村技術幫扶指導員。在牟明紅的指導下,該合作社確立了「黨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農業110」包村指導員提供食用菌種植技術、高產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服務,定期進行技術指導培訓,第一時間解決實際問題。到2019年11月,該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土地30畝,擁有食用菌大棚115個、1000立方冷庫1個、廠房及活動板房500平米的高水平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合同約定為貧困戶每股分紅3000元,2019年度實現分紅27.3萬元,讓貧困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今年上半年,略陽「農業110」共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對口幫扶指導130場,培訓9203人次,發放科技資料2080餘份,極大促進了略陽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漢中日報)

相關焦點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支持高校積極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等國家級科技平臺基地。新建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條件能力。——建設鄉村振興的協同創新平臺。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鄉村和企業等主體協同互動,建設鄉村振興協同創新中心。
  • 三門:略陽烏鴉 黑的徹底好賺錢
    在上山的轉角處,記者遠遠地就發現了在山嶺上跳動著的小黑點,這就是略陽烏雞。略陽烏雞以體形大、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著稱。   台州三凱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樓可嬌::「當時我種植了枇杷,考慮到有機肥沒處找去,就想到養雞,(雞糞)作為肥料用於枇杷生長,在中央七套看到(略陽烏雞)品種這麼好,就跑去買。」
  • 宣恩李家河: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組團」服務產業發展
    1月8日,雪後初晴,宣恩縣李家河鎮4名「柚情有義」志願服務隊成員來到該鎮賈家溝村,指導柚農做好冬季柚園管理。為推廣實用技術、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 李家河鎮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組建「農技專家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對水稻、蔬菜、白柚、小水果等「對症施策」,開展「一對一」「點對點」個性化服務。
  • 激勵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期,亟須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發揮農技人員服務小農戶生產的優勢,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持久動力。農技隊伍是服務小農戶生產經營的重要力量「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
  • 人人都是營商環境 個個都是開放形象:110指揮中心多警聯動 營造法制化營商環境
    市公安局110接處警系統以「最佳形象、最快時限、最優處置、最好效果」為目標,全力推動110接處警工作全面提質增效,傾力打造葫蘆島公安110服務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第一窗口」。多年來,110指揮中心不斷完善「情指行」一體化聯勤指揮模式,以「集中席位、集成系統、集約力量、集群作戰」為理念,對警種聯勤模式、指揮處置流程、警力配置應用進行升級和再造,實現重大警情「超前感知,一鍵啟動,精準引領,規範運行」。
  • 「漳州110」:快速反應、熱情服務 做好「人民衛士」
    「漳州110」是全國公安機關最早實行警務機制改革的基層單位,1990年引領全國建立110報警服務臺和快速反應機制,實行巡邏與接、出、處警一條龍服務的警務機制,開創警務改革先河。1996年8月,公安部在漳州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其先進經驗,推動全國各地開通110報警服務臺,使110成為人民警察隊伍的標誌性品牌。1997年11月,國務院授予其「人民的110」榮譽稱號。
  • 氣象的服務提升有助於農業行業發展
    著力在加強氣象能力建設和搞好服務上下功夫,是我們做好新時期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支持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大力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全市氣象為農服務能力逐年提高。
  • 新疆伊寧市:農技人員田間地頭服務農業生產
    連日來,伊寧市積極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搶抓農時,進田間、到地頭,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服務,及時幫助農民做好田間管理,提高作物產量。 8月24日,伊寧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祖麗皮亞·阿巴拜克力和工作人員來到達達木圖鎮達達木圖村,開展常態化農業技術服務工作。
  • 宜春袁州區農業產業化提檔增速
    油茶產業化是袁州區實現農業產業化,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剪影。今年以來,該區緊緊依託農業產業資源,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的質量和效益,加速推動農業發展提檔增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該區著重圍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依託本地油茶、富硒水稻、薴麻等特色主導產業,出臺了相關產業發展意見規劃及獎補細則等,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對規模起點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力促龍頭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上聯市場、下聯農戶、多方共贏的抱團發展新格局。
  • 徐州賈汪拓展農業價值鏈 打造產業金字塔
    原標題:拓展農業價值鏈 打造產業金字塔 碼裝麵粉的智慧機器人。2014年、2016年,賈汪區分別將賈汪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調整布局在農谷大道;2017年,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今年4月,塔山鎮被農業農村部批准為國家產業強鎮。另外,賈汪區政府每年列支至少1000萬元獎補資金,並整合相關資金,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構架平臺、提供強力支持。
  • 農業農村部: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 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利用等...
    毫不鬆懈抓好「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定點扶貧縣專家對接指導,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堅持精準服務導向,鞏固完善科技服務團下基層、推技術、扶產業的長效工作機制,在52個未脫貧縣和部定點扶貧縣建立產業技術顧問制度;堅持輕簡適用導向,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開發推廣力度;堅持特色品牌導向,加強企業的引進與扶持,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支撐,全力推動發展貧困地區特色富民產業。
  • 從客車到移動服務終端:金旅北極星探路未來
    人的出行和物的流動都是移動的服務,我們想,應該把客車產品這個移動工具植入到服務這個大循環中,打造成一個移動服務終端。」最終,石添華和他的研發團隊找到了轉型方向——北極星,一個面向未來出行場景的服務平臺,一個基於新能源的移動服務終端。網際網路滲透,智能、共享趨勢加速,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人-車、物-車的信息渠道暢通,更需要面向不同需求的移動出行模式。
  • 九龍坡區公安分局指揮中心:海量資料庫的「潛泳師」 公安機關的...
    「你好,這裡是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指揮中心。」接警員正在認真接聽、記錄著報警群眾的情況及需求。  作為確保平安九龍的「中樞神經系統」,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指揮中心擔負著反恐指揮、社會公共安全應急指揮和110指揮的職責。110接處警、指揮調度、信息研判、視頻巡查、交通管控,五個崗位相互聯動,迅速完成接收警情、發出指令的全過程,讓基層所隊能第一時間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 提升服務及時性和有效性
    奔走在創業道路上的科技特派員,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高質量發展打造了生動樣本。為推動特派員工作常態化開展,我省出臺了一系列落實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相關政策文件,形成了陝西省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政策體系。同時,為提升服務與管理效能,簡化科技特派員工作管理環節,擴大服務受眾面,提升服務及時性和有效性,省科技廳根據科技特派員工作需要,組織設計開發了「陝西省科技特派員服務與管理系統」,包括PC版、手機移動APP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系統主要是為專家、貧困戶、科技管理人員提供科技知識交流、學習、諮詢等功能的綜合服務平臺,讓大家享受到農業科技帶來的實惠。
  • 壯大「齊魯醫學」品牌,打造高端醫療服務集聚區
    打造醫學技術創新高地。積極推進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推動質子臨床研究中心建成投用,加快醫療矽谷、樹蘭(濟南)國際醫院、山大國際醫學中心、精準醫學產業園等項目建設進度,爭創國家醫療健康產業綜合試驗區。支持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雙高」建設,打造一批國內領先的高水平學科和一流專業。
  • 市交通委指揮中心開展12122路政服務熱線併線工作培訓
    為解決各類公共服務熱線「號難記、話難通、訴難求、事難辦」的問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同時以群眾、企業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推進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真正實現「一號對外」,12122路政服務熱線根據要求將於12月1日正式併線入12345。
  • 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從賣種子到賣服務
    武金燚認為,種子加工企業不能僅賣種子,更應該賣服務。只有和科研院所聯合,培育出市場需求的品種,才能賣得好。近年來,該企業通過和科研院所聯合,共同培育出小麥、玉米、棉花作物品種30多個,其中國審品種達到8個。先後取得科技進步獎20多項,累計向社會提供良種1億多公斤,為我省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 卞建明:我生於農家,學的是農學,幹的是農業,應該為「三農「服務
    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2005年,湖南省開啟科技特派員制度,先後有2.5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為數千萬名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技術支撐。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表示,深化科技精準扶貧,湖南打造成建制、對口幫扶的科技專家服務團,實施對所有縣市進行全覆蓋,每年深入基層一線扶貧創業的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近5000人。
  • 做有溫度的人民保險 中國人保財險浙江省分公司溫暖服務紀事
    …… 這是今年以來政府和社會肯定浙江人保財險服務工作的部分榮譽列示。今年9月,按照人保集團公司統一部署,浙江人保財險「溫暖工程」服務行動在我省全面展開,「做有溫度的人民保險」進一步成為浙江人保人的自覺行動和追求。
  • 合作得好,才能服務得好——江蘇省宿遷市氣象為農服務側記
    「明天我們對全市水稻,玉米組織觀摩交流,誠邀農業氣象專家能參加我們的活動,並能對今後幾個月的氣候情況給予分析。」市農委張洪樹說。諸如此類的線上無縫隙合作交流,則是宿遷氣象與農業部門聯手、共同努力打造為農服務背後的一個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