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新聞10月16日電 (李卓然)超大的LED電子顯示屏,一字排開、多層分布的開放式辦公區域,不斷閃爍的各類電子數據,不時接到的群眾報警電話。「你好,這裡是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指揮中心。」接警員正在認真接聽、記錄著報警群眾的情況及需求。
作為確保平安九龍的「中樞神經系統」,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指揮中心擔負著反恐指揮、社會公共安全應急指揮和110指揮的職責。110接處警、指揮調度、信息研判、視頻巡查、交通管控,五個崗位相互聯動,迅速完成接收警情、發出指令的全過程,讓基層所隊能第一時間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24小時守護百姓「生命線」
走進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110指揮調度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接警員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戴著耳麥,守在電話旁,一邊不停應答電話,一邊在電腦上飛速敲動著。當群眾遇到緊急情況時,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撥打110,「110」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電話號碼,而是守護群眾平安的連心線。
「我不想活了。」凌晨3點,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110接處警指揮調度席的報警鈴響起,電話那頭的女子除了輕生的念頭,什麼也不願意透露。這起報警關鍵要素完全缺失,引起了值班民警的高度重視,職業敏感讓接警員不敢有片刻懈怠,立即對女子進行耐心勸導,並想方設法「套」出她的位置。
通話時間持續近1小時,來電者終於願意透露位置,得到這一關鍵信息後,接警員迅速通知就近的民警出警尋找來電者。110接處警指揮調度席上,重大警情記錄、傳警、警情反饋、要情梳理,4人組成的小組正在分工合作,將電腦上密密麻麻的警情傳遞到所屬基層所隊,確保警情能快速解決。
「要保證快速而準確,這並不容易。」指揮中心主任陶純亮表示,接到報警電話後,民警要引導報案人清楚地闡述事件、地址、有無人員負傷等情況,同時在電腦上輸入相關信息,向責任部門傳達出警指令;而在每天的報警電話中,還夾雜著很多無效警情,因此接警員要敏銳地判斷警情是否屬實,並進行引導。
據陶純亮介紹,上下班有早晚高峰,接警員們卻有三個工作高峰,分別是:7:30-10:00,16:00-19:00,22:00-次日凌晨2:00。「這三個時段內,別說上廁所了,就是喝水都要『見縫插針』,咽喉炎、腰椎間盤突出成了接警員的職業病。」陶純亮說,雖然苦一點,但是百姓的疑難因為大家的工作能快速得到解決,心裡也是樂的。
僅2019年1月至11月,指揮中心共接報110警情306230起,日均約890起,民警們始終保持了有警必接、接警必處的作風。本著「服務於基層、服務於民警、服務於人民」的理念, 指揮中心24小時「保持通話」、365天不間斷、多年如一日,給全區人民長情的陪伴和安心的守護。
「1分鐘上牆」迅速處理警情
「這旁邊有個工地,有兩棟老建築還沒拆……」在報警人的描述中,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指揮中心視頻巡查員迅速在地圖上搜尋著詳細地址。儘管群眾的表述很模糊,民警還是能從中「摳」出關鍵的信息,在1分鐘內確定案發地點,將監控畫面切入分局指揮臺大屏幕——這正是全市首創的視頻巡查「1分鐘上牆機制」。
通過監控攝像頭,能在1分鐘內迅速確定案發地點,靠的是民警們經年累月的仔細觀察。「我們一有空就需要去熟悉地形,找那些偏僻的岔路,自己變成『活地圖』,才有望在突發事件來臨時,有能力與時間賽跑。」民警鐘立拿著九龍坡區的地圖,指著那些他了如指掌的地點,講著這些街道的特徵。
「指揮中心就像公安機關的大腦,民警的工作像在數據構成的深海中潛泳,所以我們總在不斷要求自己去進步和突破。」接到警情後,系統接入視頻監控系統,可對第一現場、重要路段、重大活動等警情發生區域進行實時可視化監測,並基於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態勢顯示、快速定位,標示警情事件內容。
「1分鐘上牆機制」只是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指揮中心的亮點舉措之一。為爭取在最快的時間內有效破案,該中心還強力推進「智慧九龍公安」和「三隊一室四中心」建設,完善大數據綜合作戰指揮平臺。為了達到重大警情可視化處置的要求,指揮中心推動了「情報-指揮-行動」機制,推動「情指聯動」警務改革。
此外,大數據綜合作戰指揮平臺的建設,還助推指揮中心打造「護校貼心幫」APP,對人流車流的現場情況進行實時把控,對警力警車裝備到位情況實時掌握,對學校師生有無高危人員和突發事件起到了預警預防預控作用,提高了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讓警種服務校園,充分發揮指揮中心的調度性。
「指揮中心不同於其他部門,它擁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陶純亮說,如果將公安系統比作一個運轉有序的大機器,那每個部門都是機器中的一個齒輪,而指揮中心更像是這個系統的參謀部、指揮部、作戰部、發動機、「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