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從武漢市發改委獲悉,目前,全市有300餘個康復驛站,入住的人員正在逐步減少。
人性化服務,為密接者早日回歸家園
3月19日,市防控指揮部床位保障組隔離點專班督導組工作人員葉正雙、董松濤來到江岸區徵用的駐漢某高校隔離點,零距離督導隔離點相關工作。重點對隔離點基本生活保障用品配備、醫護和心理疏導服務以及房間消殺等方面工作進行督導。「根據隔離點建設管理相關文件要求,我們對各區隔離點反映的問題給予指導,督促區指揮部及時解決,並對反映問題落實情況進行督導。」葉正雙說。
該隔離點負責人遊安明介紹,該隔離點安置了江岸區各街道送來的密接隔離人員126人,區委區政府不僅為他們購置了床上用品(被子、床墊、枕頭、床單、被套、枕套)、洗漱用品(毛巾、漱口杯、牙刷、牙膏、臉盆、洗衣液、香皂、洗髮精、拖鞋、衣架),還為他們配齊了基本生活用具(整理箱、燒水壺、垃圾桶、垃圾袋、一次性水杯、衛生紙、方便麵、牛奶、純淨水),女同志還準備了衛生巾。「他們的夥食標準為每天100元,我們實行的人性化服務管理,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能早日回歸家園。」遊安明說。
為了掌握最真實的信息,葉正雙和董松濤來公寓樓201室,零距離與隔離人員交流。「請問您在這裡生活的怎麼樣?有什麼需要我們幫助的嗎?」葉正雙和藹的問道。「我在這裡生活的很好,比家裡方便多了,不用做飯、不用買菜,吃的還好。」張敏(化名)開心的說。
隨後,葉正雙一行先後走進多間隔離房,零距離與隔離人員面對面交流。把隔離人員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了,聽到他們對隔離點生活非常滿意;葉正雙鼓勵大家在隔離點開心過好每一天。「隔離期滿了,你們就能健康回家了,堅持就是勝利。」說著說著,葉正雙舉起右手做了個勝利的姿勢。
心理康復站,溫馨家園上網課
3月17日,記者來到江岸區宜尚密接醫學隔離點,這裡生活著17名未成年人員。該隔離點負責人彭崢介紹,該隔離點最多的時候收留了37名未成年孩子,他們都是因為家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家人進了醫院,家中沒有大人照護,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下來到這裡生活。「未成年孩子沒有家人的關心,容易造成悲觀、厭世、厭學等情緒,如不得到及時跟進,後果不堪設想。」彭崢說。
江岸區委區政府急孩子們之所急、想孩子們之所想,第一時間將這些家庭的未成年孩子集中送到了宜尚密接醫學隔離點。該隔離點條件比較好,雙人間、衛生間、無線信號、學習輔導員一應俱全。孩子們不僅可以在這裡正常上網課,還可以在學習輔導員的幫助下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武漢市少兒圖書館還送來了210冊愛心圖書,社會上一些愛心人士也紛紛伸出援手,為孩子們捐獻了價值上萬元的學習用具、兒童智力玩具,以及一些美食和生活用品。
為了能讓這裡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生活,區委區政府還為孩子們聘請了6名專業心理醫生,有的通過網上進行心裡健康疏導,有的通過面對面進行心理輔導。
3月17日,記者跟隨督導人員葉正雙走進701房間,看見一名7年級和一名9年級的兩名孩子正在上網課。「這裡生活的好嗎?還有什麼困難嗎?」葉正雙親切地問道。「剛來的時候不習慣,後來在心裡輔導老師的幫助下,現在好多了,就是有點想爸媽。」張偉(化名)靦腆的說。
一旁的心理輔導師陳老師告訴記者,張偉非常靦腆、話語少,2月25日來到這裡,剛來的時候常偷偷的流淚,躺在床上上網課,上著上著就進入了夢鄉。「我雖然是名心理輔導老師,但我更是一名母親,我用母親的關心打動他,我對他說,我做你的臨時『媽媽』好嗎?」今年40多歲的陳老師和藹地說。陳老師通過幾天耐心細緻的心裡輔導,張偉終於露出了久違的微笑。「現在他每天都會坐在房間辦工桌前上網課、做筆記,及時完成作業。」陳老師說。「陳媽媽對我們可好了,就像自己的親媽媽一樣,關心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還有我們的心裡健康。」張偉開心的說道。
零距離督導,為了早日凝聚力打贏疫情攻堅戰
市防控指揮部床位保障組隔離點專班督導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300餘個康復驛站康復出站的越來越多。雖然全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是,近期市防控指揮部床位保障組隔離點專班督導組還是繼續加大督導力度,為的就是早日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
這位負責人表示,督導組將加大督導密度、進度、深度,為早日聚力打贏疫情攻堅戰交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
責編:鄧蕊
融媒體記者:文秀
通訊員:周鋼
編輯: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