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閱讀空間開到百姓家門口,這些社區幸福指數噌噌地漲

2021-01-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大型圖書館佔不上座?網紅書店又太擁擠?別急,一批新型閱讀空間已經開到了北京市民家門口。

近日,記者隨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活動走訪朝陽、石景山、西城,發現各區都不乏這樣小而美的機構,它們帶來的濃濃書香和豐富活動,也讓周邊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噌噌上漲。

「夢想書坊」打造15分鐘文化圈

「北京近年新開了很多『好看』的書店,可是找一個真正安靜舒服看書辦公的地方,還是挺不容易的,所以偶遇這家疫情後新開的書店時,真是好驚喜。」讀者小北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的這家書店,就是今年6月開業的夢想書坊北齒空間。

陽光從一整面牆的落地窗灑進來,溫暖了整個書店,閱讀區、茶飲區、活動區錯落有致,各類文創和花藝產品把純白色的空間點綴得更加溫馨。記者走進24小時齒輪場產業園,迎面就遇上這家夢想書坊。「這個空間上下兩層約600平米,是我們與園區共建的,也得到了朝陽區圖書館的大力支持,現在配備圖書一萬冊,一樓是歷史、人文類,二樓是親子類。」主理人張玉彪介紹。

除了可供閱讀、會客、辦公,書坊還經常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包括讀書會、非遺大師手作教學、化妝攝影體驗等,為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更多樂趣。

夢想書坊一角

夢想書坊由中國傳媒大學為作為智庫支持,以公益為引領,致力於打造複合型的多功能文化空間。中傳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書記卜希霆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發起夢想書坊項目的初衷:「過去很多社區都基於房地產項目,老百姓住在同一棟樓裡都不一定互相認識,我們希望打造這樣一個社區的社交場,不僅要看起來很美,還要讓大家喜歡參與。」現在,不少周邊居民已經習慣了晚上來這遛彎、周末來這遛娃。

目前,夢想書坊已在朝陽、順義、東城和亦莊等地區複製了十個同類空間。「我們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周邊居民、企業和學生的消費習慣,通過實體空間來滿足他們的文化訴求。」張玉彪透露,夢想書坊在不同社區有不同的主題,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構建15分鐘文化圈,打通閱讀的最後一公裡。

汙水橫流的「麵食村」變身文化小院

金蘋果文化小院的老街坊議事廳裡,20多名老街坊正在興致勃勃地跟著老師學習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的製作。他們仔細聆聽、認真捏搓,手作的歡樂驅散了初冬的嚴寒。

金蘋果文化小院

在這間365天不打烊的小院裡,類似的活動每天都有,電影放映、文藝演出、文化展覽、冬奧項目體驗、知識講座……豐富多彩的內容通過公眾號及時發布,居民掃碼或現場預約即可報名參與。「所有活動都免費。」小院運營方負責人劉嶸介紹,很多熱門活動一推出就「秒光」,為此周邊居民現在已經形成了每周末關注下周活動預告的習慣。

作為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小院佔地面積2000多平米,採取政府監管、社會化運營模式,設有紅色教育基地、圖書閱覽室、書畫室、文化展室等多個功能場館,古色古香的設計風格更為小院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味兒。

金蘋果文化小院

走進窗明几淨的圖書閱覽室,近6000冊圖書分門別類地碼放在書架上,閱覽室中間還特意擺放了幾個較低的兒童書架和一圈沙發,方便孩子們閱讀。這些圖書由石景山區圖書館提供,每季度按比例進行流轉。「此外我們還有一個科普圖書館,近1000冊科普書籍專為未成年人提供。」

劉嶸坦言,目前走進公共文化場所的普遍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如何吸引年輕人成了小院重點思考的問題。「我們為此組織了小院讀書會,讓年輕人在一起暢談人生理想,學習溝通育兒知識,同時利用親子活動帶動年輕父母走進小院。」

別看如今的小院書香濃鬱,其實,這裡幾年前還是一家低端業態聚集的「麵食村」,凹凸不平的地面汙水橫流、空氣中常年瀰漫著異味,是周圍居民的一塊心病。為此,蘋果園街道對「麵食村」進行拆除整治、美化加工,今年一月,風格典雅的金蘋果文化小院正式對外開放。

蘋果園街道工作人員田欣告訴記者,小院周邊大多是90年代初的老小區,住戶以首鋼的退休職工居多。現在,這些老街坊不僅積極參與小院的文化活動,還成為志願者幫助小院運營。「走進小院,大家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大柵欄胡同裡藏著家「來到」閱讀空間

位於大柵欄前西社區158號的「來到」閱讀空間,是一家社區綜合文化服務驛站。低調的門臉讓它在胡同裡顯得並不起眼,倒是門口粘貼的一張大大的課程表吸引了調研組的目光。

胡同裡的社區閱讀空間「來到

「每周一讀書會、中醫知識小課堂;每周二聲樂課、手機課堂;每周三繪畫課……」空間負責人王凱介紹,除了課表上的固定課程,「來到」自2018年10月運營至今,先後組織了印刷術體驗、百年課本展、優秀兒童讀物分享會、「律師幫幫團」系列讀書會等五百餘場文化活動,服務八千餘人次。

走進大門,記者才發現,「來到」雖然不大,但也是精心設計。翠竹點綴的背景牆、原木色的中式家具、展架上擺放著社區居民的手工作品,清新淡雅中透著濃濃的生活氣息。空間內的3000餘冊書籍涉及歷史、文學、科學、兒童、生活等,供居民免費閱讀,《紅樓夢》《西遊記》《圍城》等經典作品被放在了一進門最醒目的位置,方便取閱。

王凱透露,這個空間原本是廣安控股集團旗下管理的直管公房,2018年該集團投入50多萬元對其進行翻新設計,希望通過公益閱讀空間的打造提升周邊社區的文化氛圍。「一開始,有人覺得我們是賣書的,也有人以為我們是咖啡廳、茶社。」他說,隨著活動越辦越多,老百姓對「來到」也越來越熟悉和認可,「有一次舉辦健康講座,胡同裡的大爺呼朋喚友地來聽,連走道都站滿了人。」

除了為老年讀者設計社區口述史、老北京胡同文化等特色閱讀活動,「來到」也逐漸開始開發針對兒童的閱讀活動。「去年有些家長找到我們說,家裡有二胎了,老大在家寫作業很困難,能不能在這兒寫?我說可以。孩子們寫完還能一起交流,我們讓大孩子給小孩子念自己的作文,還找一些青年學生給他們當輔導老師。」王凱希望把「來到」打造成一個服務社區的文化品牌,也成為企業回饋社區的一份禮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俐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創城讓小區居民幸福指數蹭蹭漲
    活動中,幫包單位立足社區實際,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文明創建和志願服務活動,深入社區大街小巷、老舊小區,傾聽意見建議,制訂工作方案,積極籌措經費,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對轄區庭院進行道路硬化、衛生清掃、維修垃圾容器、牆體粉飾等,完善了社區服務功能,解決了一批社區老大難問題。
  •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新居社區 家門口能就業 有事兒攤開說
    走進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新居社區,發現小小的社區裡,工廠倒是不少。新居社區黨總支書記袁燕傑告訴記者,安居生活,就業為先,社區引來勞動密集型企業,投入近300萬元搭建起1200平方米的廠房,讓社區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最讓袁燕傑牽掛的還有社區孩子們的教育。為解決困難家庭和流動人口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新居社區專門開辦了兩個免費的社區文化學校,請沙依巴克區教育局選派6名教師在此授課,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
  • 昌吉首批「百姓書屋」啟用,打通閱讀「最後一公裡」
    1月8日,由第八批福建省援疆泉州市分指揮部援建、昌吉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承建的泉州援疆·百姓書屋開放儀式在昌吉市舉辦。 據悉,書屋作為昌吉市圖書館分館,首批設4處,分別設在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昌建社區閱讀點、寧邊路文化中心閱讀點、南公園西路市民服務中心閱讀點、原規劃展館圖書自助借還閱讀點,總藏書26000冊。
  • 智能電錶電費「噌噌」的漲,懷疑被動了手腳,電工說偷電賊就在家
    很多業主反應家中剛換完智能電錶,電費就噌噌的漲,懷疑智能電錶被動了手腳,抄表員卻說:偷電賊在家中。再加上電錶本身也是耗電的,這些電費都要算在業主頭上。第一種就是我們在使用空調的時候,不使用空調就會將空調用遙控器關掉,但是最後交電費的時候發現電費依然很貴,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使用空調之後被又把空調的插頭拔掉,雖然說空調在關機狀態下,但是空調的插頭還是連接電源,這樣一樣會消耗電量。
  • ...打造兒童成長「第三空間」 廣州越秀打造「家門口的少年宮」
    搭建社區資源共享平臺,打造兒童成長「第三空間」 廣州越秀打造「家門口的少年宮」金羊網  作者:豐西西 梁喻  2020-08-24 活動現場還啟動
  • 以色列幸福指數最高的幼兒園——kfar shmaryahu 幼兒園綜合體
    2018年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中,以色列以7.19位居第十一位,成為亞洲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除了幸福指數,以色列的教育也聞名世界,以色列號稱創新國度,雖然人口只有800多萬,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有10人之多,從建國以來,一直堅持以教育作為建國之本。
  • 涉及3100餘平方米,西城區首個公共空間改造試點開工!
    抬頭看天沒遮擋了自建房拆除活動的公共空間更大了屋頂做保溫層家裡冬暖夏涼更加舒服了……對於咱們社區居民來說,家門口變好了才是實實在在的幸福呀今日份的幸福在哪裡呢就在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廠甸11號院裡近日大安瀾營社區廠甸11號院「黨群共建歡樂之家,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環境改造工程項目正式落地開工讓居民們看見了未來社區幸福的模樣
  • 石景山區探索新型文化空間 打造有活力的全民閱讀樣本
    郎園PARK·良閱城市書房原本是一家舊貨市場,改造後華麗轉身為充滿現代感的閱讀空間。這裡剛剛開業一個月,已經接待讀者2000餘人次。在石景山區,一批年輕而有活力的新型閱讀空間已經誕生。近日,記者跟隨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的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活動來到了該區。
  • 「金銀銅鐵」守護環境 餘新幸福社區「綠名片」越擦越亮
    在嘉興市南湖區餘新鎮幸福社區,由小區居民志願者組成的「金銀銅鐵」四支服務團隊成為中堅力量,聚焦重點、攻克難點、補足弱點,為社區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提升注入了新生力。而在另一頭,幸福社區又挖掘社區有種綠植、愛好養護的居民能手,針對小區綠化蓬亂的現實,成立幸福「銀」剪枝護綠隊,定期開展小區綠化帶「理髮」服務,承包下了小區樓棟間、停車位、綠化帶等周邊的雜草
  • 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小地塊」「大變身」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
    朱前保家門口的健身廣場,成為周邊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家門口的荒地,「活了」  今年初,新壩鎮作為江蘇省揚中市唯一一家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試點鄉鎮,將村莊公共空間治理作為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進治理工作
  • 蘇雅拉社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在新城區成吉思汗街道辦事處蘇雅拉社區的辦公室裡,一面錦旗醒目地掛在牆上,蘇雅拉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維成告訴記者,這是住在東方文苑小區的居民林甫祥老人不久前送來的,物業等部門。因為社區聯繫協調開發商、物業等多個部門,幫助林甫祥老人解決了困擾他家多年的管道滲水問題,為了表示感謝,特意給社區送來了錦旗。
  • 老舊小區有了封閉物業 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10日上午9點半,鐵西區共和街道二三街坊社區內一個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配套設施更加齊全,服務功能更加便捷的「安全、便民、綠色、整潔、有序」的幸福家園,即將呈現在居民面前。走在二三街坊社區的樓群裡,過去老舊斑駁的樓體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紅黃拼色的統一樓群,整體色調整潔明快。懸掛在樓體外的各種纜線也逐步減少,歸於管網埋在地下。
  • 宜居之城的幸福坐標
    五年來,麗水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城市經濟、提升城市品質。  在建設中發展,在管理中完善。承載著幸福家園夢想的麗水人精耕細作、步步向前,一座天藍、水清、地綠、宜居的高品質之城逐漸成形。
  • 家門口的免費眼科體檢,你中招了嗎?|新型眼保健騙局
    案 例 1家門口做免費檢查,結果13000買了保健品我在《百姓健康》節目,分享真實案例案例 2真巧我差點花了13000,還和老公吵了3天新型眼保健騙局-我差點花了13000,還和老公吵了3天「百姓門診」環節中,竟然又遇到同一騙局家門口做檢查,13000買保健品我在《百姓健康》
  • 2020年度倉前街道社區幸福行走進葛巷社區
    今天(11月28日),「雙城共進·遇見美好未來」2020年度倉前街道社區幸福行系列活動走進葛巷社區,為社區居民帶來了精彩的文藝表演以及豐富禮品。盡情展現了葛巷社區居民以德為鄰、與鄰為善、互信互助的新時代鄰裡關係和當代葛巷人的幸福生活,以居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讓此次鄰居節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 煙臺市民社區食堂行業協會成立 引領打造有溫度、受歡迎的「民生...
    煙臺市民社區食堂行業協會的成立,將更好地服務煙臺民生事業,進一步推動市民社區食堂向規範化、精細化、連鎖化和品牌化發展,讓市民社區食堂成為更有溫度、更受歡迎、知名度更高的煙臺「民生品牌」。2019年起,煙臺市在創建為老服務助餐點的基礎上,啟動了「市民社區食堂」建設新模式。截至目前,煙臺全市已建成市民社區食堂73處,日均服務社區居民1.5萬餘人,其中老年居民4000餘人。市民社區食堂 「敬老愛幼,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公益屬性日益突出,已成為百姓心中響噹噹的「民生品牌」。
  • 探索新模式「社區食堂」飄出居家養老「幸福味道」
    、湖南街道東塔社區兩處「幸福驛站社區食堂」正式開門迎客。正值午餐時間,應邀參加「重陽敬老 愛心助餐」活動的30餘位老人來到社區食堂,品嘗剛剛出鍋的愛心午餐。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食堂裡飄滿了居家養老的「幸福味道」。申江社區工作人員說,社區老人經常為吃飯發愁,有的老兩口吃飯,飯菜做少了太單調,做多了就得吃剩飯;有的行動不方便,買菜很困難;有的要麼買點兒現成的湊合一頓,要麼讓兒女給點外賣,但都覺得不合口味,還太貴。特別是一些空巢老人、生活困難老人、失能老人等,吃飯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 文明城市的幸福密碼——安徽省宿州市創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紀實
    「幾年前,這些地方不是東一塊西一塊的菜園,就是這一堆那一堆的垃圾,現在都變成了風景,讓市民家門口就有了休閒好去處。」李慶百感交集。相比宿州現在的「顏值」,更讓她驚嘆的是宿州的新「氣質」、宿州人的新「風度」。高鐵站乘客自覺排隊;斑馬線汽車禮讓行人;公園廣場,遛狗市民一手牽著繩,一手還帶著鏟……一幅幅文明圖景讓李慶如沐春風。
  • 上海虹口全力打造新時代市民閱讀高地
    為貫徹落實市委宣傳部「上海書展」和「書香上海」建設的工作要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弘揚新時代新思想,虹口以打造「書香虹口」為主線,將書展作為重要文化載體,把書展搬到「家門口」,不斷打造讓群眾滿意的新時代市民閱讀高地。
  •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送技能、一對一服務……今年南京還有...
    「美甲起源於哪裡?」「接待顧客時,如何確定對方品位?」今天(1月14日),在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的培訓教室裡,進行著一場特殊的考試,30歲的堯勝社區的居民萬欣就是其中一員。萬欣說,孩子剛上幼兒園,如今有了一些空餘時間,來參加社區組織的美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