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首成,宿州好樣的!」11月20日,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消息一傳開,安徽宿州全城沸騰,市民奔走相告。
「從蚌埠到淮北,中間隔個垃圾堆。」多年前,這句順口溜讓宿州人抬不起頭。如今,「髒亂差」變身「淨富美」,宿州人終於揚眉吐氣。
一個有著5個貧困縣的皖北傳統農區為何敢於爭創國家級「金字招牌」?一個基礎差、起步晚的後發城市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逆襲」?一個起初「少人喝彩」的創城行動為何最終形成了「全民合唱」並「餘響不絕」?初冬時節,徜徉在水清岸綠的新汴河邊,漫步在歡聲笑語的遊園廣場,流連在溫馨宜人的居民小區,穿梭在井然有序的街巷菜市,記者零距離感受宿州,用心尋覓著答案。
農區窪地尅成心靈歸「宿」
「裡裡外外大變樣!宿縣近幾年尅得真不孬!」踏著入冬第一場雪,在合肥創業的女孩李慶回到宿州,驚嘆於家鄉的脫胎換骨,情不自禁「蹦」出方言。
過去,她老是羨慕大城市有動物園、植物園、大型場館、兒童樂園,現在發現宿州一樣也不少。最大的感受是「園」多,大公園、小遊園星羅棋布,蜿蜒的綠道串珠成鏈。「幾年前,這些地方不是東一塊西一塊的菜園,就是這一堆那一堆的垃圾,現在都變成了風景,讓市民家門口就有了休閒好去處。」李慶百感交集。
相比宿州現在的「顏值」,更讓她驚嘆的是宿州的新「氣質」、宿州人的新「風度」。高鐵站乘客自覺排隊;斑馬線汽車禮讓行人;公園廣場,遛狗市民一手牽著繩,一手還帶著鏟……一幅幅文明圖景讓李慶如沐春風。
「說來你別不信,前些年,宿州的紅燈有時就是擺設。一些人邊闖還邊嚷,大馬路憑什麼不讓人過。在他們的意識裡,沒有交通法規這一說。」李慶還記得,有段時間,為整治不文明行為,交通志願者在路口拉上繩子,就這樣也攔不住三五成群的行人。如今不一樣,滿大街都是文明出行人,騎三輪進城賣菜的農民,在紅綠燈前也會耐心等候。「心靈歸宿,幸福之州,這句宣傳語當之無愧。」李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宿州是皖北傳統農區,基礎差、底子薄、欠帳多,長期有安徽「西伯利亞」之稱,而宿州人的「不講究」也是出了名的。作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決定,市委市政府經歷了一個思想鬥爭的過程,最終堅定認為,創建的過程就是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的過程,就是讓老百姓持續受益的過程。2018年5月,宿州正式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鮮明提出「農村抓脫貧攻堅、城市抓文明創建」的工作思路,定下「三年首創成功」的創建目標,在全市人面前立下「軍令狀」。
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宿州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16名市級領導任副指揮的高規格的創建指揮部。市區主要負責同志帶頭包社區、包難點,深入一線調研督查,及時跟蹤問效,力爭「小問題不隔夜,大問題不過周」。三年來,宿州市聚焦民生,微處著手,解決與百姓利益息息相關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千餘個,創建工作滿意率連續兩年全國靠前、全省第一。
「繡花功夫」培育文明花開
西關街道菜市場,寬敞明亮、整潔衛生,市民買菜舒心。可三年前,這一片只有騎路經營的「露水菜市」,人擠人,人堵車,一片混亂。創建前,宿州城區僅有5家室內菜場,遊商佔道經營問題始終陷入「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埇橋區和各街道社區狠抓菜場提檔升級,在反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打造了30多個整潔舒適、公平公正、安全文明的標準化室內菜場,一批社區菜場還開到了居民家門口,有效解決了買菜難、賣菜難,也化解了困擾城區多年的市容「老大難」。
「宿州創建是一招一式幹出來,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各級幹部用『脫層皮』、『磨出繭』的精神澆得文明花開,用辛苦指數換來市民幸福指數。」市民趙國忠感嘆。
過去,創建年年搞,力氣沒少花,但成效不明顯,問題易反彈,以至於有網民戲言:老地方、老問題、老解決不了。「宿州基礎差、短板多,文明創建任務艱巨不假,但是,目標不高,思路不清,激情不足,擔當不夠,這些才是文明創建真正的攔路虎。」本輪創建之初,一些街道展開「文明創建大討論」,一些黨員幹部進行了深刻反思。
2018年初,宿州市和埇橋區精準對照測評體系要求,認真擘畫三年創建總藍圖;結合地方實際,吸收群眾智慧,針對基礎建設、環境衛生、秩序管理、文明行為等群眾關注關心的問題,逐個分析研判,拿出有效對策,制定了一整套可操作、易操作的完整工作流程,讓一線創建人員幹有目標、幹有方向、幹有動力。
近年來,宿州市還依託數位化城管平臺、網際網路,深入查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找準薄弱點,制定科學合理決策;採用「四意合一」治理模式,實現政府的意圖、街道社區的意見、管理服務對象的意願、市民的意向有效統一,尋求出利益交融點;設立「宿州城管服務超市」,及時高效辦理群眾訴求問題;完善城市管理12319服務熱線、微信公眾服務號功能,引導社會公眾自覺維護和監督城市環境秩序;通過「共話家園」等平臺,搭建穩定的公共話語空間,引導城市管理利益相關者進行理性商談和辯論;建立不文明行為群眾抓拍獎勵機制,設立不文明行為曝光臺,持續引導培養市民的主體意識、公德意識、法治意識。
同時,宿州市加大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力度,推動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助推全域文明、全體文明、全程文明,努力實現「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的躍升,加快推進「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美好宿州建設。
「這次創建,一線創建人員的擔子重了、壓力大了,但心中更亮堂、手裡更有招了,越幹越有信心,越幹勁頭越足。」道東街道書記丁友軍說。
「創建紅利」催生「投資高地」
「市裡剛提創城目標時,非議者眾,響應者少。街道的宣傳推動工作很難做。一些群眾說:宿州名為城市,實為大農村,短短幾年,這樣的『文明窪地』不可能長成全國文明城市。」三八街道副書記孟愛學回憶說。
這些非議有著一定的現實基礎。創建之初,宿州鬧市區還存在許多「田園景觀」:居民在小區裡種菜,在樓頂上養雞,把樓道等公共空間當自家儲藏室……這些行為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更與全國文明城市的標準相距甚遠。
「近年來,大批農民進城買房、務工,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文明創建的壓力。農村生活相對自由,一些農民進城後並不習慣於種種文明約束。如何培養這個群體的市民意識,這對於進城農民和城市管理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埇橋區城管人員尹賢民說。
讓全體市民共享創建紅利,贏民心才能聚人氣。從垃圾圍城到百園融城,從臭水繞城到碧水環城,從灰塵滿街到天藍地淨,從破街陋巷到一街一景,從「一廁難尋」到「十分鐘如廁圈」……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變化,猶如一份份溫暖的「民生大禮包」,不斷提升著全體宿州人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
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窗口服務意識的改進,同樣是最有力的宣傳。城管不再是「生猛」的。雨天街頭,「大蓋帽」幫出店經營的攤主收拾物品,免受雨淋。物業不再是「生冷」的。老舊小區,「樓管家」為做白事的居民免費提供花圈式電子屏,既推動了移風易俗,也融洽了雙方關係。
汩汩暖流融化堅冰。從「袖手看」到「拍手贊」,再到大家「動手幹」,市民參與創建的熱情逐浪高。繁華鬧市,見不到果皮紙屑;背街小巷,尋不著垃圾死角;超市菜場,聽不到大聲喧譁;公共場所,各類設施不再「受傷」;居民小區,鄰裡守望,用愛溫暖彼此;出門在外,有人忘戴口罩,很快有人爭著熱心相贈……眾人齊攜手,掬得滿庭芳。越來越多的市民呵護文明,讓這座城市更美麗、更有溫度。
「築巢引鳳棲,花香蝶自來。」最近,阿里巴巴集團與宿州市開展合作,打造長三角首個「數字農業產業帶」。發布會上,一位部門經理坦言:「阿里選擇宿州,不僅看中這裡的區位交通優勢和產業配套,更看中這裡的文化、精神和品質。」
伴隨文明的提升,宿州經濟駛上了「快車道」。從「酥梨之鄉」「燒雞之鄉」到「製鞋產業城」、「服裝產業城」,再到如今的亞洲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中國量子通信五大節點城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寬帶中國」示範城市以及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宿州現已躋身「中國雲都」,駕上了發展的「筋鬥雲」。
「落戶宿州之前,有人勸我千萬別去,當時我半信半疑。」廣東投資商王一軍說,「在宿州兩年間,我發現這裡越來越有生氣和活力,現在,我已把這裡當成第二故鄉,未來將加大投資力度,為宿州經濟發展多做貢獻。」
冬日暖陽耀,昂首再出發。「城市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希望全市上下努力同向、愉悅同行,奔向更向善、更宜居、更文明的宿州!」宿州市委書記史翔說。(安徽日報 何雪峰)
【來源:宿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