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兩會」召開之際,新浪財經聯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獨家推出「兩會專家筆談」欄目,邀請北大的專家教授與各位網友共談兩會熱點。季曦在文章中分析了影響我國城鎮化的節能環保效應的原因並提出提高我國城鎮化節能環保效應的政策建議。他認為要改善我國城市生活能源和資源的消耗虛高,需要進一步推動能源機制的改革。
以下是季曦文章原文:
讓城鎮化成為實現綠色發展的助推力
季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資源環境與發展經濟學系
中國新一屆政府把城鎮化置於一種全新的戰略高度,不免讓人們對城鎮化產生了多方面的期待。我們有許多理由去相信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非常期待未來的城鎮化真正實現人的發展。而在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硬約束的今天,我想暢想的是,城鎮化能否成為推進我國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助力?
由於城市相比其他人類聚居方式具備更好的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專業經濟,城鎮化為資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我國城鎮化的節能環保效應並不樂觀。城鎮化不但沒有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反而使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更為尖銳化和複雜化。綠色經濟是後工業時代全球社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可持續性而倒逼出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非常契合我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集約、節能、綠色的城鎮化進程也許能成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助力。
一、影響我國城鎮化的節能環保效應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城鎮化的節能環保效應不佳,分析起來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發展階段的原因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期,工業大規模生產、城市建設的加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大大提高了我國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需求。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客觀造成的剛性需求。無論是我國還是全球其他國家,在城鎮化加速發展期和工業化中期,城鎮化節能環保效應不佳都有剛性需求的原因。
2.歷史遺留的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處於政府的控制主導之下。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行、重工業趕超戰略的選擇、戶籍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開放後政府降低城鎮建制標準等歷史原因使中國走上了一條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道路。這主要從兩方面影響了我國城鎮化的節能環保效應:
1)政府主導的城鎮化路徑偏離了市場主導的城鎮化的一般規律,使城鎮化的節能環保效應難以發揮
城鎮化是一個資源重新整合和配置的過程。在市場主導的城鎮化進程中,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主體,城鎮化遵循市場規律,人口流動、資金聚集和產業演化都遵循市場化的優勝劣汰原則,城市的集聚經濟、規模經濟和專業經濟得以很好地發揮,有利於激發城市在資源配置和利用方面的效率。而以政府主導的城鎮化忽視了市場的作用,是一種以行政力量推動的城鎮化,政府是配置資源的主體,決定了大部分資源的流動方向。我國重工業城市以及資源型城市的崛起和沒落、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債務等都與政府主導的城鎮化進程分不開。城市在資源利用方面的優勢得以壓制,其節能環保效應也自然難以全面發揮。
2)重生產輕生活的城市規劃格局難以適應快節奏的城鎮化
在以重工業發展為主要推動力的城鎮化進程中,城市規劃注重城市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被嚴重忽視。雖然1982年以後我國開始推動多元城鎮化道路,但原有的重生產輕生活的城市規劃使很多城市難以適應快節奏的城鎮化進程,基礎設施更新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城市擁堵,生產生活低效。在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促經濟增長的模式下,城市攤大餅或者新城再造既難以改善舊城能耗低效的現狀,更刺激了新的能源和資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