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困境是自身經營管理情況和在行業內的地位,以及經濟形勢變化、監管政策、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作者|張吉光「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上海銀行計劃財務部」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1期
2020年初以來,國務院金融委先後五次會議研究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問題。如此高規格的會議,如此高頻率研究同一問題,實屬罕見,也反映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在當前國內發展環境經歷著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格局的背景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問題不僅是中小銀行這一微觀群體自身的問題,也成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從這一意義上說,深入分析當前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面臨的困境,從而集各方力量,多措並舉,推動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成為一項十分迫切的課題。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的特殊性
從宏觀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事關穩企業保就業政策的落地成效,對經濟復甦發揮著關鍵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了巨大衝擊。作為數量最多的市場主體,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50%的稅收、60%的GDP和80%的城鎮就業。因此,實現經濟復甦、穩定就業的關鍵是穩定中小企業,重點是解決資金問題,幫助其渡過難關。為此,人民銀行先後推出了防疫、復工復產以及支農支小等多項再貸款政策,並創新推出延期還本付息、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等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這些政策工具無一例外均面向中小銀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銀行。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小銀行長期堅持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地方的市場定位,中小企業是其主要客戶群。作為上述政策傳導的樞紐,中小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成為決定政策成效的關鍵,而充足的資本是信貸投放的前提。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所具有的宏觀政策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從中觀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相連,是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重要舉措。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優化金融機構體系,推動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差別化定位、差異化發展,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提高金融服務質效。一方面,支持那些特色鮮明、風險管理能力強的中小銀行,根據經濟結構調整方向,開發專業性、個性化產品,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力度,尤其是信貸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機構法制化市場化退出機制,推動金融機構重組調整,讓那些低效、高風險中小銀行退出,以減少無效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無論是正向支持激勵,還是負向退出約束,調控的關鍵在於資本,即將有限的資本補充到高質高效的中小銀行,提升其信貸投放能力;同時,通過資本整合重組低質低效的中小銀行,調整發展模式,回歸本源,化解風險。
從微觀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的過程也是優化公司治理的過程,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中小銀行存在的金融亂象。包商銀行被接管引發了人們對中小銀行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的深度思考。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治理有效與否。回顧歷史,中小銀行曾出現的嚴重風險事件均歸咎於股權結構的不合理,或惡意股東控制,違規獲取貸款,最終掏空銀行;或內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約束,違規經營,導致重大風險。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通過股權改革,構建相對分散、科學的股權結構,進而建立架構健全、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這正是過去中小銀行改革的邏輯。當前,部分中小銀行風險有所暴露,發展陷入困境,固然跟金融去槓桿和經濟回落有關,本質上還是公司治理缺失導致的定位異化和發展模式偏差的結果。通過資本補充,引入戰略投資者,調整股權結構,既有利於這些銀行化解當前困境,也是從根本上消除風險隱患的關鍵。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