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3日15時59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潛(總第143潛次)。本次下潛為工程下潛,調查區域為馬裡亞納海溝北側,潛航員唐嘉陵、劉曉輝和新華社記者劉詩平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鐘,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06時56分,全體人員各就各位;7時09分,蛟龍號布放入水;7時20分,開始下潛;9時49分,抵達預定深度;13時,拋載返航;15時36分抵達海面,15時59,回收至甲板。
本潛次沿測線開展了近底觀察和取樣,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採集了近底海水、巖石和生物等樣品;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像資料。獲取了玄武巖樣品26.3 公斤,近底海水16升,海參1隻,海綿1隻,蛇尾1隻,海星2隻。
唐嘉陵介紹,今天運氣很好,抓到了一隻35公分左右的海參。
當「蛟龍」快要到達4800米海底時,看到了一隻紅色巨型海參。不過它對「蛟龍」的到來並不歡迎,還沒等潛水器坐底,它就溜走了,逃跑的姿勢是S型,像跳舞一樣。
半小時後,唐嘉陵又看到了一隻同樣的海參,「這次不能讓它溜掉。」唐嘉陵說,「我迅速打開『龍爪』輕輕抓住了它,但因體型較大,機械手並不能完全握住它,它不斷掙扎想要逃跑,當我要把他放進採樣筐時,海參掙脫出來卻跑錯了方向,自己遊進了筐裡。」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陳新華表示,此次「蛟龍」號下潛作業獲取的玄武巖樣品,對研究馬裡亞納海溝的成因以及其構造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採集的生物樣品對於促進深水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生物地理學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說,在本潛次下潛和作業過程中,下潛團隊對潛水器的航行控制、均衡調節、水聲通信與定位、機械手及作業工具等進行了全面測試,完成了潛水器技術狀態確認。表明載人潛水器技術狀態良好。
從向陽紅09船獲悉,5月23日「蛟龍」在馬裡亞納海溝北側首次下潛遇到的「深海居民」。
從向陽紅09船獲悉,5月23日「蛟龍」在馬裡亞納海溝北側首次下潛遇到的「深海居民」。
從向陽紅09船獲悉,5月23日「蛟龍」在馬裡亞納海溝北側首次下潛遇到的「深海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