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

2020-12-05 中國網

圖1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平臺與主要國際計劃的時間線

中國網5月28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觀測與模擬團隊應邀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Monitoring ocean biogeochemistry with autonomous platforms」(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自動化觀測平臺)的綜述文章,梳理了海洋觀測平臺的發展脈絡(圖1)、總結了自動化移動平臺的觀測優勢與發展現狀、闡明了移動平臺在未來海洋生態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多平臺協同觀測的重要性。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是Nature Reviews系列的新創期刊,旨在介紹、總結或梳理地學領域的技術發展、科研成果和知識體系。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海洋的生態環境特徵,增溫、酸化以及缺氧的短期事件與長期趨勢,不僅逐漸改變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同時影響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以及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這一背景下,基於傳統的船基平臺與衛星遙感的觀測模式很難完整把握以及預測這些變化對海洋健康的影響,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的觀測和預測方式,是國際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

過去10多年來,隨著海洋自動化觀測技術與裝備的快速發展,這些新型的自持式移動觀測平臺(如剖面浮標、水下滑翔機、波浪滑翔器以及無人駕駛帆船),特別是由攜帶了生物光學與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的Argo浮標組成的全球BGC-Argo觀測網,正逐步實現實時觀測三維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學與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過程,為開展海洋生態系統模擬和預測提供了關鍵支持

BGC-Argo計劃是國際Argo計劃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負責規劃和管理BGC-Argo浮標(圖2a)在全球海洋中的部署,目標是建立一個由1000臺剖面浮標組成的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全球觀測陣列。它也代表了Argo計劃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從單一的溫鹽觀測拓展為綜合性的海洋觀測平臺,以支持多尺度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與生態系統評估。在2019全球海洋觀測大會(OceanObs'19)上,BGC-Argo計劃的實施細節得到了完善,修訂後的計劃旨在與Argo計劃更好的互動和協同,從而實現Argo計劃的長期願景——「全球性、全面性和多學科性」。 此外,在一些近岸海區,水下滑翔機(圖2b)已有了較多的利用,其中一些(如美國東西海岸、地中海)已成為業務化常規觀測;無人帆船(圖2c)以及波浪滑翔器(圖2d)主要應用在海盆尺度的觀測,已在南太平洋渦流區、南大洋等海區開展了實驗。未來的區域性海洋調查任務將以多平臺協同觀測的模式為主,實時同步獲取多學科的重要參數。

自持式移動平臺——特別是全球BGC-Argo觀測網——的出現,極大地擴展了傳統觀測平臺的覆蓋範圍,其觀測優勢主要體現在:1)從次中尺度、中尺度、海盆尺度以至全球尺度的連續空間覆蓋;2)從天氣尺度、季節內尺度、季節尺度、以至年際尺度的連續時間覆蓋;3)從海表面、真光層以及弱光層的連續垂向覆蓋。我國主導和參與了多個國際合作計劃,將推動移動觀測平臺的研發與應用,並開發基於新型觀測平臺的模擬與預測系統,為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等提供科學支撐。


相關焦點

  • 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入選舟山「5313」計劃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維鳳研究員團隊入選浙江省舟山群島新區第二批「5313」行動計劃科技創新領軍團隊項目。據悉,「5313」行動計劃是舟山市政府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團隊而創立的,今年首次提供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團隊)申報。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自然資源部海洋四所與海洋二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網4月3月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4月2日,海洋四所所長黃大吉、黨委書記陳維一行來第二海洋研究所調研,與第二海洋研究所領導班子座談,雙方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李家彪所長對四所領導班子一行的訪問表示歡迎,表示二所在南海、北部灣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生態學科方面,希望未來雙方能開展更多的合作,一起推動海洋事業向前發展。黃大吉所長表示,海洋四所是一個處於起步期的單位,將聚焦於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同時面向東協國家開展海洋科技合作,服務自然資源部職能,助力廣西海洋經濟高水平發展。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近年來,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南海重要島礁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評價與生態修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連續生境的生態連通性研究」,以及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熱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全球變化背景下南中國海近海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管理示範」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海洋三所研究人員聯合多國科研人員在東亞海域開展了近10年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調查和連通性研究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精耕大洋,挖掘深海生物資源寶藏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有一個獨特的微生物「銀行」—— 中國大洋微生物菌種庫,堪稱世界藏量最大,種類最多。庫中2570份大洋生物樣品、2.3萬株海洋微生物菌種,面向全國開放共享,為深海微生物研究與開發提供重要的深海微生物樣品。昔日,深海生物開發是我國藍色科研領域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海洋三所人潛心研究開發海底「沃土」,破解深海生物密碼,成果令人刮目。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研究團隊首次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洋三所 供圖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當選全國先進工作者並在京接受表彰
    2020年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輝研究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這是海洋二所第四位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者。  「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每五年評選一次,是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者的榮譽稱號,是勞動者的最高榮譽。今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1689人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授予804人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王鵬斌 攝  7月22日,在廣西北海海事碼頭,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四所)16名科考隊員登上「粵科1號」船,駛向北部灣海域,開啟了「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科考首航。  該航次是近10年來北部灣海域首個大型的綜合性海洋調查項目,引起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今年初正式運行的海洋科研領域「新兵」——海洋四所,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 海洋日報|中國首艘豪華郵輪將於10月18日在上海開建
    國內時事1.自然資源部成功組織實施「2019年度中國近海綜合開放航次—夏季航次」8月2日至8月21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組織實施了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9年度中國近海綜合開放航次2.Scienc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熱帶跨海盆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成果8月2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 2019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科研財務助理招聘1人...
    2019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科研財務助理招聘1人公告 2019-02-27 18:19:53|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經常會路過,卻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麼的。這裡有一群科學家常年致力於探索海洋的奧秘,他們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到海洋環境變化、海洋汙染、颱風形成原因等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