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人員融合多種海陸環境變量,應用生態位模型對中國26種真紅樹植物的生境適宜性進行了評估,深度揭示了中國紅樹物種空間分布在大尺度上隨緯度變化的環境驅動機制,判斷了紅樹林的保護現狀和潛在熱點區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將生境適宜性與土地利用數據結合的紅樹林修復潛力指數(RPI),可用於快速識別區域紅樹林的理論可修復空間。針對全球紅樹林修復潛力研究在中國區的空白,研究人員利用RPI指數首次繪製了中國紅樹林的生態修復潛力圖,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約16800公頃理論上具備紅樹林修復潛力的區域。研究成果支持了《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等專項戰略規劃的制定,未來將擴展該研究方法至其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空間規劃等研究領域,為中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持續的科學支撐。上述研究成果以「Predicting potential mangrove distributions at the global northern distribution margin using an ecological niche model: Determining conservation and reforestation involvement」和「Mapping the potential of mangrove forest restoration based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A case study in China」為題,陸續發表於相關領域高影響力SCI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foreco.2020.118517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