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研究團隊首次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2021-02-13 海洋知圈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人員融合多種海陸環境變量,應用生態位模型對中國26種真紅樹植物的生境適宜性進行了評估,深度揭示了中國紅樹物種空間分布在大尺度上隨緯度變化的環境驅動機制,判斷了紅樹林的保護現狀和潛在熱點區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將生境適宜性與土地利用數據結合的紅樹林修復潛力指數(RPI),可用於快速識別區域紅樹林的理論可修復空間。針對全球紅樹林修復潛力研究在中國區的空白,研究人員利用RPI指數首次繪製了中國紅樹林的生態修復潛力圖,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約16800公頃理論上具備紅樹林修復潛力的區域。研究成果支持了《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等專項戰略規劃的制定,未來將擴展該研究方法至其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空間規劃等研究領域,為中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持續的科學支撐。上述研究成果以「Predicting potential mangrove distributions at the global northern distribution margin using an ecological niche model: Determining conservation and reforestation involvement」和「Mapping the potential of mangrove forest restoration based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A case study in China」為題,陸續發表於相關領域高影響力SCI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foreco.2020.118517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2321

相關焦點

  • 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彬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紅樹林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研究。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日前,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地方在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必須尊重紅樹林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統籌推動行動計劃確定的各項工作。生態保護修復要尊重科學規律新京報:今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為何紅樹林越來越被重視?
  • 「海岸衛士」紅樹林期待加強保護修復
    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樹林佔據了中國紅樹林的主體。三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相關研究表明:中國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海南海桑和卵葉海桑的野外個體數不超過100株。同時,人為幹擾導致紅樹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動物蟹類棲息密度的下降減少了土壤氧氣供應,不利於紅樹植物生長。四是區域整體保護協調不夠。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海洋四所獲批共建「自然資源部北部灣濱海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在申報建設「熱帶—亞熱帶海洋自然資源保護與修復」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北部灣海洋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熱帶—亞熱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廣西重點實驗室等。  二是搭建北部灣海洋生態文明開放交流平臺。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近年來,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南海重要島礁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評價與生態修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連續生境的生態連通性研究」,以及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熱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全球變化背景下南中國海近海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管理示範」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海洋三所研究人員聯合多國科研人員在東亞海域開展了近10年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調查和連通性研究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圍填海等致紅樹林銳減 修復提速仍有難題待解[組圖]
    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沿海岸生長。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今年8月,我國首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出臺,明確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洋三所 供圖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您知道什麼是紅樹林嗎?您知道在哪裡可以看到紅樹林嗎?您知道紅樹林跟熱帶雨林,哪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嗎?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關於紅樹林,你應該知道哪些?來了解一下吧!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目前,五省份正在制定紅樹林保護修復具體實施方案。但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保護與修復仍期待更多科技突破,「紅樹林+」的生態產業模式,也正被積極探索。
  • 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始申報了!
    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及大連市、青島市、寧波市、廈門市、深圳市財政廳(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山東省海洋局、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  為支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相關工作部署,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決定繼續支持開展
  • 解密|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這一天,一次關於紅樹林的隨堂測試正在進行……劉博士紅樹林是紅色的嗎?哪裡不太對,但又說不上來。▼紅樹林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們承受著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壓力,潮汐讓它們極度開放,也極易受傷。任何汙染與砍伐都可能破壞它們盡力維持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已經遏制住了紅樹林被破壞的趨勢,紅樹林的面積在穩步增長。這與我國社會各界開展的宣傳、保護和修復工作是分不開的。
  • 為什麼是紅樹林?丨世界海洋日
    作為海洋和陸地交界處的「兩棲植物」,紅樹林面積雖然不大,儲碳能力卻高於全球平均值,將海洋中巨量的活躍碳牢牢縛在濱海溼地;看似平平無奇的紅樹林,還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紅樹林以常綠灌木和喬木為主體,加上少量草本和藤本,和樹上鳥類、樹底魚蟹貝類、微生物組成一個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體系;紅樹林對生態保護具有顯著作用,得益於其淨化水體的功能,紅樹林所在地幾乎沒有微生物富集的「赤潮」發生……
  • 紅樹林保護修復計劃發布:地方造林可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今日(8月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將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及適宜恢復區域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從嚴管控涉及紅樹林的人為活動;地方造林合格,可獲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 多樣性降低 功能性退化 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開啟
    4月20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赴珠海淇澳島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將持續到月底,是南海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 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紅樹林?
    人類活動致其加劇退化但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有近5萬公頃的紅樹林,到2001年卻只剩下了2.2萬公頃——我們失去了超過一半的紅樹林。天然紅樹林的境況岌岌可危,而紅樹林生態系統為我們人類提供的生態服務也漸漸退化。
  • 外來物種有助修複本土紅樹林
    近日,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及其科研團隊找到一種用外來紅樹林品種控制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的生態模型,據介紹,這種方法能有效改善本土紅樹林的生長;同時,這一措施還能保證外來紅樹林植物在完成其使命後自然滅亡,從而避免了一種新的物種入侵。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紅樹林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
  • 現有紅樹林將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我國紅樹植物50%處於珍稀瀕危...
    紅樹林是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溼地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表示,我國紅樹林總面積偏小。全世界紅樹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我國紅樹林面積僅佔全球的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