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軟體動物發育演化研究新進展

2020-12-04 經濟日報

圖為笠貝和石鱉Hox表達模式

12月2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發中科院海洋所劉保忠課題組題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llusc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Hox基因在軟體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達模式,提出了軟體動物身體模式發育演化新機制,為理解動物的演化機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軟體動物是除節肢動物外的第二大動物門類,也是種類最多的海洋動物類群。軟體動物的一大特點是其身體模式(body plan)存在極大的多樣性,常見類群如雙殼類(牡蠣、扇貝、各種蛤等)、腹足類(海螺、笠貝、海兔等)、頭足類(章魚、烏賊、鸚鵡螺等)身體模式差異極大;其餘較小的類群如掘足綱(角貝)、多板綱(石鱉)、無板綱、單板綱等也各有自身獨特的身體結構模式。軟體動物如何發育演化出如此多樣的身體模式,是一個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問題。

Hox基因是動物發育的關鍵基因,其沿身體前後軸表達(共線性),在多數動物中表達模式十分相似。然而,軟體動物Hox基因的表達模式非常多樣化,其中原因尚不清楚。本論文針對兩種演化關係較遠的軟體動物(笠貝和石鱉)的Hox基因開展了系統研究。通過對大量發育時期表達數據的對比研究和系統總結,發現這兩種動物Hox表達模式看似差異極大,實則隱含了重要的共有規律:兩種動物Hox基因的表達均可分為兩部分,分別與背部的貝殼和腹部的足相關聯。背部表達與每個類群獨特的貝殼樣式相關,腹部表達則在特定發育階段呈現保守的共線性模式。這些結果一方面澄清了關於軟體動物Hox基因共線性表達的爭論,另一方面解釋了為何在不同類群軟體動物中總能觀察到不同的Hox表達模式。基於對這個深層次的規律的新認知,研究團隊提出了關於軟體動物演化機制的新假說,即Hox基因背腹分離的表達模式,推動了貝殼和足的多樣化,進而支持了軟體動物身體模式的多樣化。並且,該假說可以進一步擴展到更大的動物分類階元,可能是一個基本的身體模式演化機制,為理解動物多樣化事件(如寒武紀大爆發等)提供了重要參考。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進展三  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使古生物色彩復原更加可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副研究員所屬研究團隊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首次報導了距今1.3億年古鳥類化石中的β角蛋白的保存,並驗證了羽毛化石中以往頗具爭議的納米級微體結構被β角蛋白包裹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新屬和一新種,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空白。自2014年4月起,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海洋所依託「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以及搭載的「發現」號ROV,分別對衝繩海槽熱液區、南海冷泉區、雅浦海山區以及馬努斯熱液區進行了數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軟體動物標本,其中很多為未經發現和描述的新種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進展三: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使古生物色彩復原更加可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副研究員所屬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首次報導了距今1.3億年古鳥類化石中的β角蛋白的保存,而且驗證了羽毛化石中以往頗具爭議的納米級微體結構被β角蛋白包裹,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排除了細菌的可能性。
  • 李海濤研究組近期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開發出專門針對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劑,為今後模式結構域靶向的藥物篩選與開發提供了一種新技術模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題為《基於三維卡賓晶片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成像技術動態高通量檢測表觀遺傳互作》(Kinetic and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by 3D-carbene chip-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 2016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領銜完成。北京時間11月22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刊登了一篇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始孔子鳥羽毛角蛋白與色素體的分子證據》的論文,報導了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及其中色素體的確認,使古生物的色彩復原更加可信。
  • 神經元軸突發育研究取得新成果
    2009年8月26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神經科學研究所周嘉偉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MSC p43 Required for Axonal
  • 溫州大學趙志軍課題組在動物能量代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組與John Speakman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Catherine Hambly博士(Aberdeen University of UK)合作研究表明,實驗小鼠和黑線倉鼠的能量攝入和泌乳支出(同位素標記技術)均隨環境溫度升高而顯著減少,在高溫(33°C)下的泌乳能量支出分別比室溫(21°C)降低了82%和22%,後代死亡率分別達到了20%和13%。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外報:研究對象出錯 假化石論文凸顯學術浮躁
    >   中新網9月7日電 近日,中國一名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發的有關最古老獵豹的論文被撤回,原因是其未辨出研究對象系拼湊化石。美國《僑報》6日發表評論稱,即使撤下論文,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已遠播全球學界。更諷刺的是,這篇以假化石立論的論文把外國知名專家標為第一作者,凸顯中國學術的浮躁。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刊登一篇撤稿聲明,宣告「最古老獵豹可能來自中國」這一說法不再成立。最古老獵豹不來自中國,不過宣告了古生物學的事實,但其背後隱蔽的信息卻耐人尋味。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通訊-生物學》刊發中國科學院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合作研究成果。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中科院大化所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強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
  • 方方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文:有重要進展
    2019年8月5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線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 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均遠研究員為首的國際科學小組利用同步輻射相襯顯微CT技術研究了兩顆保存精美且有極性分化的胚胎化石。相關成果不久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Complex embryos displaying bilaterian characters from Precambrian Doushantuo phosphate deposits, Weng』an, Guizhou, China.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取得的傑出成就。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
  • 中科院院刊刊文支持深圳4城升格直轄市,刊文專家:純粹學術研究
    南都訊 8月3日 ,一則「中科院刊發文支持深圳等四城市升直轄市」的消息被媒體發布後,引發熱議,登上了微博熱搜前列。南都記者聯繫到論文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開泳,他郵箱回復記者稱,「這篇文章純粹是學術研究,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國家政策,也沒有依據。」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保忠課題組參與完成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挪威Bergen大學、美國Rutgers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研究團隊解析了重要的雙殼貝類蝦夷扇貝的全基因組序列,發現在超過3億年的演化過程中扇貝基因組變化緩慢,其全部19對染色體的結構與預測的現有多數動物共同祖先的17對染色體保持了驚人的一致性,這種保守性遠超過了其它已知基因組信息的動物。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4月29日,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地球砷環境演變與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進化的因果關係
  • 聚焦距今1萬年大事件,陝西團隊取得新進展,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院院刊!
    important}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刊登了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的論文——「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與結構及其指示的氣候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