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Nature刊發海大最新研究成果!

2020-09-09 中國海洋大學

2020年9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題為 「Butterfly effect and a self-modulating El Niño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蝴蝶效應與厄爾尼諾在全球變暖下的自我調節機制》)的文章。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耿濤以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多位知名學者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厄爾尼諾現象作為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強的年際氣候變異信號,對全球極端天氣災害、漁業生態環境及人類經濟社會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儘管大部分氣候模式都表現出強厄爾尼諾事件和強拉尼娜(厄爾尼諾的反位相)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但是不同模式之間的模擬表現相差較大。這一模式間的巨大差異性為將來的氣候預測與相關氣候政策的制定實施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本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厄爾尼諾可以通過氣候系統的非線性作用「記住」其過去的表現並對其將來變暖下的響應做出相應調整。通過對歷史與將來溫室氣體強迫的氣候模型進行若干次重複試驗,每次試驗只在初始條件中增加一點隨機的微小擾動,研究發現模型氣候系統接下來厄爾尼諾的演變發展都會截然不同(類似於「蝴蝶效應」)。

在這看似雜亂無章的演化過程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如果初始階段的厄爾尼諾較為活躍(變率較強,發生頻率較高),則在一個世紀以後的全球變暖下厄爾尼諾的變率增加幅度較小,反之亦然。

本研究認為,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起始階段較活躍的厄爾尼諾會使得熱帶海洋向大氣輸送更多的熱量,這就延緩了全球變暖引發的上層海洋層結增加,進而減緩海洋-大氣之間的耦合效率,從而使得厄爾尼諾的變率增加減緩。這一厄爾尼諾現象的自我調節機制在國際主流氣候模式中均得到了驗證。

圖:初始的隨機微小擾動會導致同一氣候模式模擬出完全不同的厄爾尼諾演化過程(類似於「蝴蝶效應」)。在全球變暖使得厄爾尼諾變率增大的大前提下,若起始階段厄爾尼諾事件較為活躍(橘黃色菱形符號),即變率較大(b),發生頻率較高(c),那麼在將來變暖情景下該實驗中厄爾尼諾變率的增加較少,反之亦然(藍色五角星符號)

上述研究成果的發現為認識氣候變率尤其是厄爾尼諾事件在跨時間尺度以及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調整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理解氣候模式對未來預測的差異化結果提供了合理的科學解釋,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與制定氣候政策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由吳立新院士和綠卡教授蔡文炬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長期致力於氣候變化與可預測性研究,近年來已多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如Nature, 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dvances等)發表重要原創性成果。本研究的發表進一步彰顯出中國海洋大學在全球變暖研究領域的國際引領作用。

來源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作者 / 郭丹 侯霞

編輯 / 劉蒞

相關焦點

  • 重磅!《科學》刊發湖北大學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了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原創新科研論文,首次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結界面的高電導性,為質子搭建快速遷移通道。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敏為共同第一作者。
  • Nature刊發海洋高等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讓非編碼RNA研究蒙上了陰影,而這篇重磅論文的作者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西南醫學中心不僅是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和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培養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也是世界top10級別的醫學院,西南醫學中心在2016年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世界大學排名)中被排在全球醫學院第9位。
  • 北航材料學院最新成果,攻克國際性難題!《Nature》刊發!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 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Nature刊發華東師大成果!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Leigh)教授團隊在分子拓撲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華東師範大學為該成果第一單位。李大為教授團隊利用單一股線構築不同單分子拓撲結構(Nature2020,584, 562-568.)「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南方農村報:打造農牧業的「華為」,海大集團用科技成就未來
    「當下中國人整體抗生素耐藥性很高,這與部分動物飼料裡添加抗生素有關,希望能與海大集團就抗生素替代品領域加大研發合作,讓家禽、水產等動物既能健康成長,又儘量減少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近期向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大集團」)表達的合作期望。
  • 《Small》刊發丁漢院士、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編者按●近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據悉,該成果對於構建生物智能系統和植物機器人具有重要意義8月23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Hydroprinted Liquid‐Alloy‐Based Morphing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Nature》:銅有沒有磁性?富勒烯說了算
    最近,英國利茲大學的Oscar Cespedes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逆轉了這一「常識」。科學家們通過將金屬薄膜與碳基有機分子相結合,發現兩種常見的非磁性金屬(銅和錳)可以產生磁性,這一令人驚奇的研究成果刊發於近期的《Nature》雜誌上。
  •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喜 報理學院林艾靜副教授在Nature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發表人類大腦複雜交互網絡最新研究成果
  • 海大揭秘極端厄爾尼諾現象 發生頻率為過去兩倍
    本報訊 日前,國際著名期刊《NatureClimateChange》在線發表了題為《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率增加》的研究文章。這一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青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在全球變暖場景下,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頻率是過去20世紀氣候場景下的兩倍,而未來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將導致災難性天氣事件更加頻繁地發生。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這三項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這也說明了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憑藉中國的望遠鏡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青島海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青島海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儀式現場中國網訊11月29日上午,「揚帆起航,海贏未來」青島海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儀式暨年度全國經銷商大會在黃海飯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李華軍副校長(左)、單俊偉董事長(右)在成立大會上致辭青島海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工程開發有限公司
  • Nature重磅:5篇最新高分子材料綜述
    研究人員還對可持續聚合物的前景做了展望:可再生原料製備的可持續聚合物將在生態材料領域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們需要將廢棄物進行更有效的回收利用或者生物降解。  圖2 綜述總覽圖  文獻連結:Sustainable polymer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 Nature, 2016, DOI: 10.1038/nature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