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名媛們衣食住行,天天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沒想到她們也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月七日,香港媒體報導,香港名媛羅力力抱著五個月大的嬰兒跳樓自殺。據港媒報導,6日下午4時50分,一名婦女將一名嬰兒從君頤峰3座高處墜落,救護人員趕到現場,證實該名女主人與嬰兒當場死亡。
經過警方初步調查後,表示不排除羅力力患有產後抑鬱,因為壓力過大的緣故釀成慘重悲劇。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抑鬱症患者已達3.5億人,而在我國也有4%左右的患病率,結合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抑鬱症患者已形成一個不容再被忽視的群體。
抑鬱症是?導致抑鬱症的原因?
抑鬱症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神經障礙性疾病,臨床上呈慢性進展,反覆發作,主要表現思維遲緩.情緒低落、認知和意志力減退等症狀。
目前由於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慢性病的精神壓力,使抑鬱症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及疾病負擔均居高不下,已成為 公共健康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加強抑鬱症的防治研究,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幹細胞治療抑鬱症的作用機制
1、抑制小膠質細胞增殖活性:幹細胞不僅抑制靜息狀態下小膠質細胞增殖,也抑制活化小膠質細胞。
2、抑制小膠質細胞吞噬能力:幹細胞不但吞噬並清除中樞神經系統內壞死神經及膠質細胞,而且還起到保護神經細胞不被異常吞噬。
3、抑制小膠質細胞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幹細胞能抑制小膠質細胞分泌的TNF-α和IL-1細胞因子防止神經組織壞死,同時還分泌VEGF促進神經組織血管生成,達到促進受損傷神經組織癒合目的。
4、幹細胞可以促進活化小膠質細胞凋亡:幹細胞能夠誘導活化後小膠質細胞凋亡,加快恢復受損神經組織。
5、營養供應:幹細胞通過分泌營養因子,減少內源性細胞凋亡,促進內源性血管再生,改善腦供血
臨床案例
臨床研究人員將60例中風後抑鬱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結合西藥聯合幹細胞療法進行治療,女17例,男13例,病程平均 (10.5 +4.5)個月,年齡平均(64.3 +5.2)歲。中西藥給予對照組,女16例,男14例,病程平均(11.6+3.5)個月,年齡平均(65.2土3.5)歲。2組在病程性別和年齡上的差異無統計學顯著性。患者均籤訂知情同意書。
案例結果分析
注射過程
所有患者在輸注過程未見不良反應,少部分患者輸注細胞後當天晚上興奮,不易入睡,自感潮熱,但體溫正常,3d後無需處理自然緩解。
結果分析
8周之後進行隨訪,按照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進行評分,兩組治療4周和8周後,觀察組的HAMD評分顯著降低為7.01±1.03,抑鬱症症狀消失,情緒恢復正常。
註:HAMD量表評分標準:(1)痊癒:HAMD<8分,症狀消失,情緒恢復正常;(2)顯效:HAMD評分8~10分,主要症狀明顯好轉,情緒基本穩定;(3)有效:HAMD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0~18分,部分症狀好轉,情緒稍有改善;(4)無效:HAMD評分與治療前無差異,症狀及情緒均無改善。
此外兩組,治療八周後,與組內治療前比較,血清的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治療八周後,觀察組血清的TNF-α、IL-1β和IL-6對對照組顯著減低,因為TNF-α、IL-1β和IL-6和反應蛋白等細胞因子參與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在抗炎藥物作用下,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相應下降。同時觀察組血清的NE、5-HT和BDNF顯著高於同期對照組。
臨床數據表現,觀察組臨床數據高於對照組,說明幹細胞療法治癒抑鬱症療效更好,具有抑制抑鬱症的優勢。
註:BDNF可調節神經幹細胞的生長、分化、樹突和軸突的生長及突觸的形成,數值的比例增高對抑制抑鬱症的效果越大,具有神經可塑性的標誌。
綜述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種子」細胞。幹細胞技術及其產品在臨床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癱、脊髓損傷、老年痴呆、帕金森綜合症、取得顯著療效,抑鬱症靶向治療提供一個新途徑,也為廣大抑鬱症患者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