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

2021-01-07 冥想小熟女

本周咱們的讀書任務是讀《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這本書的第3章和第4章,上一周咱們主要是了解了抑鬱症以及其背後的行動模式,並且指出了另一種與之相對的存在模式,那麼這一周我們就進一步去了解存在模式以及如何去訓練自己進入存在模式,培育正念。

這周的讀書內容,無論是知識點還是練習介紹,都很熟悉。很多知識點我們之前都學過,練習也基本上都做過,因此總體上來說,讀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所以這周的讀書會,也會相對簡單一些,主要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覺得比較重點或者不好理解的地方。

第3章: 培育正念:初嘗滋味。

1、書中說,當我們抑鬱時,我們會陷入一種「隧道視野」中。這個比喻很形象,想像當我們進入到一個隧道的時候的景象,周圍是一片黑暗的,我們的視野範圍是狹窄的,失去了對當下全貌的覺知,這就有點像我們上周書中提到的「耗竭漏鬥」。而正念可以讓我們帶著全然的就只去面對事物當下的本相,培養我們的【覺照】。

2、葡萄乾練習我們第一周就做過了,需要去強調的一點是,很多同學在作業中都會提到自己會將今天的練習與之前的練習相比較,比如「這次吃葡萄乾沒有了第一次的那種好奇的感覺」,或者「這次的練習沒有第一次心靜」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心在評判,留心這些心中比較的傾向,每一次練習都是獨特的,我們就只是單純地體驗當下的這顆葡萄乾而已。

3、葡萄乾的練習其實就是在轉化我們的心智模式, 從行動模式轉化到存在模式。行動模式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習慣於胡思亂想,想過去想未來,沉浸在念頭之中,而忘記了去體驗當下的現實,你原本的感覺會因為這些念頭而變得更加糟糕(書中的吉娜就是這樣的例子)。

4、之前有同學問到,正念強調活在當下,但是計劃和規劃也很重要呀,這兩者是否衝突呢?書中給了一個回答,「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去回想過去或者規劃未來,它僅僅意味著,當我們想著這些的時候,我們覺察到自己正在這樣做。」

5、正念的對象之一——心,也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需要知道,念頭是無常的,它不等同於事實,因為它常常包含了我們的評判和詮釋,而我們卻容易把這兩者混淆,尤其是當這些念頭與我們自我價值有關時,比如抑鬱常見的念頭之一就是「我不是一個值得愛的人」「我是一個無價值的人」。

而當我們經由正念轉換到存在模式中時,我們就轉換了我們與念頭之間的關係,我們對待念頭的方式就是——「觀察我們的想法,把它們看作心裡自來自去的體驗,如同街道上的汽車聲呼嘯而過,天空中的飛鳥一掠而過,它們逗留片刻,然後自行消退」,換句話說,這其實就是非評判,看到這些念頭,但是並捲入其中。

6、我們在情緒課程中已經學習到了自動導航模式,說白了其實就是慣性反應,導致抑鬱情緒的也是由於我們舊有的自動導航模式,自動的習慣性的就陷入了反芻之中。而打破這種自動導航模式的前提就是覺知,在它出現之前,及時剎車,並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替代原有的反應。

7、書中提到了一個新的名詞「變化盲視」,意思就是當我們專注於某個解決問題的目標的時候,我們其他的感知信息就會被過濾掉。魔術師經常就會運用這個心理原理來達到一些魔術效果。如果大家想要親自體驗一下「變化盲視」的話,也可以跟著下面這個視頻來做一下視頻中的實驗(這個實驗跟書中提到的那個行人問路的實驗是同一個研究者Daniel Simos,不過這個更有意思~)。

https://haokan.baidu.com/v?vid=3820467921172185790&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8、行動模式聚焦於關於現實的想法與理想的想法之間的差距上,旨在達到預設的目標。而存在模式並不執著於達到任何目標(類似於第一本書中的無為、不強求),這有助於我們從行動模式的狹窄目標聚焦中釋放出來。

一方面,正念強調非評判和接納,放下腦海中對於體驗的那些評價——「不夠好」「不正確」「正在失敗著」,對每一個當下的時刻如實接納,這樣就不需要再去不停地評估我們離那個「應該」的目標還差多遠了,因為當下的此刻,就是目標。

另一方面,當我們不再聚焦於目標的時候,那些因為目標聚焦而產生的情緒就不會由此而出現了。比如當我煩躁時,我就只是去感受當下這個煩躁的感覺(第一支箭),而不是有一個目標——我要追求寧靜的狀態,然後就陷入「為什麼我總是煩躁啊」「為什麼我不能做到跟別人 一樣靜下心來,我是個失敗的人」諸如此類的想法中,從而更加的煩躁(第二支箭),這也就是書中所說的「為煩惱而煩惱、為擔憂而擔憂,為憤怒而憤怒」。

9、書中提到了「正念是擁抱趨近」,這裡的趨近,我的理解是一種接納和允許,對於不好的體驗也是接納和允許,而不是迴避和排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 ,正念是一種趨近。這與我們在情緒課程中學到的三種自駕模式中的「貪求」不太一樣。

第4章: 呼吸:覺知的入門

這一章對於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正念練習的同學們來說,相信都比較簡單了。

1、我們的心像一隻猴子,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我們努力想要把這隻桀驁不馴的猴子安住在當下(臨在),並不容易。書中講了一個僧侶修行的故事很有意思,無論是什麼都不想還是一直想,都無法做到。我們越是想要去控制我們的頭腦,想要把那些負性的東西從頭腦中趕走,到頭來反而更加抑鬱。這其實也是強迫思維的發生機制。

2、那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心智安穩下來呢?它需要意圖,而非強力。這個意圖就是,將呼吸作為我們注意的焦點,用一種溫和、優雅的努力,以及好奇的態度,去關注我們的呼吸。我們的心智就如一杯帶著泥土的水,如果我們努力想要去平穩控制我們的頭腦,我們就會把這杯水攪混,而當我們去關注呼吸的時候,頭腦自然會安穩下來,就如同那些泥土會自然地沉入底部,留下上方清澈純淨的水。

3、關於正念呼吸,書中提供了2種方式,分別是躺式和坐式,並且也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再強調3點。

第1,心智漂移也就是走神,是完全正常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能力正念或者這次正念是失敗,恰恰相反,每一次走神的時候,就讓我們有了一個機會去練習覺察我們是如何從存在模式滑入行動模式,而將注意重新帶到呼吸的過程,就是從行動模式返回到存在模式的過程。

第2,很多同學常常會說:「這一次練習沒有進入狀態,不像上次練習」,其實正念練習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狀態,我知道他所說的狀態是——那種平靜安穩的狀態,但這其實不是正念的狀態,而是正念帶來的一種結果。

如果頭幾次我們練習正念,很快體驗到了這種平靜安穩的感覺,那麼我們下次練習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個期待和目標,這次練習我也要達到這種感覺。這個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又陷入了行動模式中了!要是沒有達到平靜的這個目標,於是就開始煩躁,就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沒做對之類的,越練習越煩躁,這就走錯了方向。

了解到這一點,對於我們的練習是有指導作用的,就是每次練習時,放下心中的那個期待,無論是什麼樣狀態,它都是正念需要去覺察的狀態,即使這種狀態是煩躁的,書中說「任何時候煩躁升起,不去走評判和幻想之路,而只是去把它作為煩躁注意到,接著,我們可以溫和地把注意力重新帶回到呼吸上。」

第3,不需要去控制你的呼吸,呼吸就是呼吸,沒有什么正確還是不正確之說,或者我覺得它不像是自然的呼吸,只是去覺察它原本的感覺就可以,身體自己知道如何呼吸。

有時候有些同學反饋,我越是想讓它自然呼吸,就感覺越不自然,做不到自然呼吸,總是想控制,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那就接納當下這個不自然的呼吸,不去想著要讓它自然,當下這個「不自然的呼吸」就是一種「自然的呼吸」,當你把注意力不是放在腦海中的念頭和目標上,而是放在呼吸的感覺本身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呼吸又慢慢回歸自然了,不自然的呼吸其實還是由於你的心念引起的。

4、正念行走的練習我們才做過,書中也做了一些介紹和說明,這是一種動態的正念,有時候我們的心智太過於煩躁以至於無法靜坐呼吸,那么正念行走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念行走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沒有任何目標和目的地的,就只是為走而走,行走本身就是目的。

好啦~以上就是本周的讀書會內容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相關焦點

  • 真愛正念,真愛自己—一位抑鬱焦慮者的八周正念之旅
    老師的解答解開了我心頭的疑惑,我最後兩天打卡說自己懷著初心在進行正念練習,老師點評「你是真愛",是的,通過這八周正念練習,我真的愛上了正念,短短的八周時光轉瞬即逝,卻是我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時光,也正式開啟了我正念學習的旅程。
  • 正念和冥想可能會加重你的抑鬱焦慮情緒:8%的人會經歷負面效果
    正念和其他類型的冥想通常被視為簡單高效又實用的減壓方法,但它有時會讓人的境況更糟。根據對現有證據的整理分析,大約每12個嘗試冥想的人中,就會有1個人產生並不想要的負面效果,這些通常都是抑鬱或者焦慮情緒的惡化,有極少數人甚至會通過冥想而首次出現抑鬱或者焦慮的情況。
  • 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可以保護患者防止抑鬱復發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最近一項針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MBCT)可以改善患者在困難情況下的自我感覺,這可能有助於防止抑鬱症狀的復發。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研究》雜誌上。
  •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mindfulness是當下心理學界最熱門的詞彙之一。1979年,他在該校醫學院開設正念減壓(MBSR)門診,把正念介紹給需應對壓力挑戰的人群,用以輔助治療疼痛、壓力等身心疾病,增進身心健康。「正念」的含義也像吃一顆葡萄乾一樣簡單又複雜。正念就是「覺知」,是用不帶任何評判色彩的態度來活在此時此刻,充分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正念就是「走路時走路,吃飯時吃飯」。聽起來很簡單,但很少人能夠做到。
  • 如何正確理解和學習正念?擔心自己做不到怎麼辦?
    今天看到有朋友對正念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剛接觸正念,似乎明白又不是很理解感覺做不到又想學習。1、無法自我接納,容易自我攻擊,指責……的人如何正確的學習正念。2、如何正確地理解什麼是正念,用什麼方法可以進入正念。
  • 和團體一起做正念練習有用嗎
    1)見面會(篩選)2)L1 覺察與自我導航3)L2 頭腦中的生活4)L3 匯聚散亂之心5)L4 識別反感之心6)L5 允許/順其自然7)L6 想法不是事實8)正念日9)L7 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10)L8 維持及拓展新學習4.
  • 收藏:正念冥想之呼吸正念法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呼吸正念法 正念冥想的練習之初要掌握呼吸正念法,它能有效地幫助我們進入正念狀態,是幫助平衡身心的最佳方法。呼吸正念法也是其他所有正念方法的基礎。3正念練習頻率正念練習至少每天一次,但練習的頻率因人而異,很多人每天可以不止一次地練習正念。如果想在正念冥想的練習中收穫多種好處,或者你正在努力解決遇到的某個問題(比如焦慮、壓力、強迫等),那可能就需要每天多練習,每次至少5分鐘左右。
  • 正念mindfulness ▎專注當下的力量
    如今,正念是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在2012年,每個月都有40篇關於正念的新論文發表,發表論文的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增加。去年9月,《衛報》記者Barney Ronay指出,一周內就有37本關於正念的新書發布。全世界有無數個會議、多個組織甚至是專門的科學期刊和雜誌都逐漸關注正念。然而,在齊聲一致的「合唱」中響起了不和諧的聲音,一本上個月新出的書《佛法:冥想能改變你嗎?》
  • 正念:運用前額葉改變大腦,從而改變人生
    本章節主要以舉例子為主,需要配合我之前章節關於正念的原理篇,你才能真正明白我所講的例子背後的道理;最新腦科學研究顯示,正念是可以改變大腦的神經元路徑的,正念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大腦原理是用前額葉來消解動物腦的擔憂,最核心的關鍵是大腦一定要追求快感,因此,正念最關鍵的是,培養前額葉這條新的快感迴路,而不是僅僅只是依賴動物腦的快感
  • 心理學家:抑鬱症全靠吃藥是不行的,練習這兩種方法才是解脫之道
    從目前抑鬱症的臨床效果觀察來看,正念療法是具有顯著的價值和效果的。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內容,來了解一下正念療法治療抑鬱症的理論及效果。用正念的思想來說,一切症狀(煩惱、痛苦)都是無常的,都只是生起、滅去的變化現象,這就是無常法則。 那麼,如何做到順其自然呢? 要想做到順其自然,讓抑鬱的症狀自生自滅,如果沒有具體實踐的方法就會變成一種大道理,那樣的話絲毫沒有幫助。
  • 心理學博士送你最實用的抗抑鬱心理術!
    在人們為其逝去而唏噓不已之時,眾多消息將其逝去原因指向了抑鬱症導致的自殺。 又是抑鬱症??我們很多人還記得當年一代男神張國榮離世的爆炸消息,不少人也知道,遭受抑鬱症折磨的名人不在少數:黛安娜王妃、周華健、白巖松、崔永元....甚至扮演憨豆先生的著名笑星羅溫·艾金森也是嚴重的抑鬱症患者。 抑鬱者到底有多普遍?我們如何讓自己與親友幸福、喜樂地行走在人生路上呢?
  • 心理學家:抑鬱症不能依賴藥物治療,練習這種方法才是療愈之道
    只有改變這種心理模式,培養樂觀、正向、不執著、不糾纏的心態「平等心」才是根本之道。 那麼如何培養這種「平等心」的心態呢?正念「觀息法」就是內觀禪修中培養平等心,解脫種種心靈痛苦的解脫之道。 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這個方法,對於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官能症的朋友去練習,只要堅持練習一定會獲得很好的改變。
  • 如何用正念療法進行自我心理療愈?
    思維產生念頭, 念頭有時會帶動行動,所謂身隨念動,正念就是正確的念頭,妄念就是不正確的念頭。那麼,何謂正確,何謂不正確?強迫焦慮抑鬱狀態下的念頭無疑是不正確的,是一種妄念,因為患者正是被這些念頭苦惱,想立即驅除為快。正念呢,凡能給自己帶來心靈的安詳、寧靜和快樂的念頭,都是正念。
  • 《正念小孩》:4-104歲都可以練習的正念操
    《正念小孩》這本書就是如此,從內容到圖片,再到排版設計,都會將每個人內心的小孩喚醒。書中也一再強調,本書老少皆宜,適用年齡4—104歲,可以說從幼兒園小朋友到耋耄老人都可以從中獲益。02本書由作者惠特尼·斯圖爾特和米娜·布勞恩一起合作完成。惠特尼·斯圖爾特是一名獲獎作家、正念導師。專注於面向幼兒、青少年的非虛構類圖書創作。
  • 正念(Mindfulness)--通向平靜內心之路
    放下 (Let it go):放下好惡之心,不妄加施力或企圖控制,順應變化。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管理思想,而思想對身體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無論敵人對敵人或是惡人對惡人做了什麼,病態的思想可以對你造成更大的傷害; 無論父母或親人對你做了什麼,管理良好的思想可以對你比他們更好」. 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習慣的思想方式是潛念(不自知,無意識,mindlessness)。
  • 正念|呼吸之間,專注內觀,心念極簡
    我在去年夏天開始接觸正念,當時在《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安然自在》一文中詳細記述了那段經歷。文末「我們雖然彼此分離,散落天涯。一起正念的經歷已經融入生命,正念的習慣連接彼此。」如實。從那時起,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在正念之後安然入睡。生活中遇到棘手之事時,也能適當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專注當下。慢慢地,開始將正念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
  • 用耳朵打開書籍:從三個維度分析「樊登讀書」的成功之道
    樊登讀書也身處此番困局之中,卻走出一條自己的成功之道。下面我從內容生產、內容傳播和用戶體驗三個維護來分析「樊登讀書」的成功之道。樊登讀書通過嵌入人們的社交群體中間,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1. 以免費產品切入市場,使用「口碑傳播」,打造品牌形象初次註冊「樊登讀書」APP ,即可獲得七天免費使用的權限,用戶充分體驗後,覺得滿意才會付費。同時,用戶還可以把自己的讀書活動分享給朋友,在樊登讀書App中有很多的促進分享的設計。
  • 鍛鍊「心能力」:正念是對 「心」 的訓練
    awareness is the essence of meditation昨天早上和彭老師聊到最近看了路斯·哈裡斯博士兩本關於 ACT 的書,被徹底安利了 「正念」。彭老師剛做過兩場關於 「正念」 的直播課,於是分享給我回看連結。我看完主題為 「基於正念的大疫,一線人員自我關愛」 的直播,記錄下幾個有感觸的知識點和相關的聯想。
  • 正念練習的生命意義
    在正念中我們可以精神內守,舒緩和修復神經系統,疏通氣脈,喚醒沉睡的細胞與記憶。也可以說正念練習是生命覺醒的過程。正念是什麼?正念的「念」,指的是當下的想法、念頭。中國的老祖先造字真有智慧,「今」「心」為念。問問自己,如今我的心在哪裡?覺知自己此時的心,觀照自己此刻的心,這就是念。那麼如何覺知?如何觀照?
  • 玩法拆解 | 微信讀書的分享體系
    如何運營好一個電子閱讀產品,分享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文作者以微信讀書為例,分析其分享體系,希望對你有幫助。在提供良好閱讀體驗的同時,為用戶推薦合適的書籍,並可查看微信好友的讀書動態、與好友討論正在閱讀的書籍等。微信讀書裡的書籍都是可以使用無限卡免費閱讀的,但是無限卡有天數限制,如果你想一直免費讀書,就需要完成每日一答、分享等動作來獲取無限卡天數。今天就給大家拆解一下,微信讀書用的轉介紹的玩法。二、【套路拆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