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比親友的理解與陪伴更重要,這是抑鬱患者活下去的理由

2020-12-04 新京報書評周刊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正午之魔》,來自美國作家安德魯·所羅門。

抑鬱對人類的困擾,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廣泛、更久遠。一半的人口可能在一生中經歷一些抑鬱狀況,10%會發作一次重性抑鬱——這還只是就醫確診的部分。夫妻各向第三方傾吐自己的抑鬱,卻彼此蒙在鼓裡;貧困者、前現代文明的人一樣飽受抑鬱的折磨乃至社會的苛待,卻長期得不到正視。戰戰兢兢隱藏自己的抑鬱患者,可能就是我們的至親好友,甚至我們自己。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正午之魔》

著者:[美]安德魯·所羅門

譯者:屠彬、張哲

版本: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20年10月

(點擊書封可進入購買頁面)

作者簡介:

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1963— ):作家,公共演講人,關注領域包括文化、心理學及公共權利。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及心理學博士。自20世紀80年代起即為眾多刊物,如《紐約客》《時代周刊》《紐約時報》等撰稿,已撰寫多部書籍,被譯為十餘種語言;亦擔任多所心理機構及藝術機構,如抑鬱及雙向支持聯盟(DBSA)、大都會美術館等的顧問。其代表作品《走出抑鬱》獲得200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2002年普利茲新聞獎最終提名,被《時代》雜誌列入十年百部最佳作品。

評審員

001

獨頭蒜

活下去的理由

手探進「蜂巢」(快遞櫃)一下子竟沒能將它拿起,《正午之魔》這本書實在是有點重。抱著它走回家,心裡驟然惶恐起來。

由於長期焦慮和抑鬱的原因,很久以來我都不能集中精力做事了,常常是地拖了一半就去澆花;衣服沒有疊好又去洗碗,諸如此類。我怕自己根本沒有耐心和能力去真正讀完這本書,更不要說還要寫出讀後感,而這意味著辜負和虧欠,這恰是我極不情願的。

我還懼怕被帶入,怕自己本已脆弱不堪的神經被這「正午之魔」所擊中。結果就像一隻落入捕鼠器的老鼠,在無路可逃又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開始讀這本像漢英詞典一樣厚重的書。

出乎意料的,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竟然沉下來了。我也的確有被帶入,被書中一些關於病狀的描述所擊中,以至於感同身受不能自已。但我還是願意讀下去,一方面深深地為作者的體貼所吸引,得到溫暖和撫慰,另一方面更為作者理性和嚴謹的態度所折服,在對抑鬱的認知和應對方面獲得指導和提示。

專業的科學探討

與寬廣的人文關懷

《正午之魔》裡面有很多的專業術語,比如血清、皮脂醇、前額葉皮脂質以及很多晦澀的化學名詞,同時又有很多細微的隱私描寫;有科學的探討又不乏寬廣的人文關懷,有深入淺出地專業分析,又兼帶滿足讀者的窺探心理。這是一本答疑解惑,撫慰心靈,救贖生命的好書。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自身深陷嚴重抑鬱的困擾達幾十年,但他寫這本書時的態度卻是超然的,他規避情緒化,竭盡所能地揭示出抑鬱的本質——遺傳性的脆弱易感被外因激活的結果以及迄今為止人類在面對這一困擾時的進退失據。

書名《正午之魔》完全是一種文學性的表達,但其內容卻具學術專著都具有的要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策建議。在這方面作者可謂是做足了功課。看他從社會、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甚至地域種族等多方面論述抑鬱症的存在,抑鬱人群包括他們親友的處境和態度,你一定會為他深邃的思考所折服,同時,如果你正處在抑鬱中,也一定會為他細緻入微的洞察力而感到慶幸,因為他總是能精準地表達出抑鬱人群的難言之痛。作者提出的抑鬱的癥結到底是在於化學因素還是單純心理問題的思考很值得專業人士做深入的探究。

《正午之魔》是作者的傾情之作。除了得益於毋庸置疑的才華,其家人朋友給予他的厚愛也是支撐他走出泥濘並有所建樹的重要因素。相比無數抑鬱患者不被理解甚至乾脆被無視的處境,安德魯無疑是個幸運兒。正像他自己在書中所說的:

「我的抑鬱令我享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各種幫助。我得到的關注遠超我的常規期待,身邊的人用各種方法減輕我在財務、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負擔。」安德魯在書中詳盡記述了在他身心處於崩潰中不能自拔的時候,他的父、兄弟和友人給予他的理解和包容,他們的悉心陪伴,他們的不離不棄……」

呈現眾多的鮮活病例,

給讀者自我對照的途徑

相信會有很多抑鬱中人會和我一樣對比羨慕不已,因為有太多人是不被理解的,他們甚至出於自我保護的考慮會隱瞞病情,以免在病痛之外還要忍受偏見甚至嘲諷。

《正午之魔》這本書存在的重要價值在於作者在得到充分關愛的同時又將其化作博大的人文關懷,以包括自己在內的各種各樣的抑鬱病人為標本,抽絲剝繭似地將一個個鮮活的例證擺在讀者面前,給讀者自我對照的途徑,並讓讀者在對照中獲得啟發和指點。他告訴讀者,對於抑鬱症不離追究病因,因為根本就沒有針對病因的藥物。通過眾多的實例讀者可以明白,任何一個抑鬱患者都不必自卑,因為抑鬱並不區別階層,也與你的人生經歷是否豐富無關,而且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直接死於抑鬱。

當然,罹患抑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強加給你絕世的孤獨,又隨時都可能把你所有的感覺奪走,它還會惡毒地令你徹夜不眠,在暗黑中心如烈焰。正因如此,我們該特別感謝安德魯,因為他在《正午之魔》這本書裡對於如何克服這些困苦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在心裡對自己說,幸好我看到了這本書,我會時常打開它讀一讀,因為我十分確定它能帶給我心靈的慰藉。我也特別希望那些深受抑鬱困擾的朋友在自己還有力氣抗爭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本書,也包括他們的家人,因為,對於抑鬱病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親人們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呵護更重要的了。那是他們活下去的理由。

閱讀評分:9.5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2

Lee.⊙_⊙

讓抑鬱患者靠自己戰勝疾病

猶如讓人騎馬參加現代戰爭

這本書寫得太棒了!!!我強烈建議所有對抑鬱症有興趣的人士以及患有抑鬱症還沒有喪失閱讀能力的患者一定要讀。作者雖然很謙卑的述說這是一本非專業純個人化的書,但每一章就一個獨立的體系研究分析,深入探討,可謂面面俱到了,書中有太多讓我嘆為觀止的案例和科學研究實驗。書中有一處說,讓重度抑鬱患者憑藉自己的意志力戰勝疾病猶如讓人騎馬參與現代戰爭。這句話不僅顯示出了作者的文學底蘊還能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治療疾病。

書裡面寶貴的知識太多太多了。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完整敘述了自己患病治療以及和各個領域的權威人士做交流的詳細過程。當我每次翻開《正午之魔》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仿佛不是在閱讀書籍,而是走向了抑鬱症群體的大環境,和他們一起攜手抗戰,一起尋求最高端先進的治療手段。

作者說,認知是一切的開始,讓我反思現今國內對抑鬱症的普及度和認識度遠不如歐美國家,除了治療手段的落後還有人們思想意識的狹隘,一想到很多人身患抑鬱疾病不敢坦誠說出來,或者說出來遭到誤解、歧視、甚至想尋求治療被親人制止的行為都讓我感到無比痛心,更有甚者,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患抑鬱症然後一天天活力消失殆盡直至走向生命的終結。而這一切本來都是可以挽回,徹底治癒康復的。

一想到這,就希望所有深陷痛苦的抑鬱症患者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和照顧,這不僅來自社會的包容理解,親人的友愛支持,關鍵是抑鬱症本人是否能夠突破眾人的偏見認知自己先站出來面對挑戰!來看這本書吧,我們不孤獨,我們比誰都勇敢的活在這個世界!

閱讀評分:9.9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3

未見異常

抑鬱症的恐懼感

昨晚我失眠了,有那麼一小段時間我感受到了作者所述的恐懼感,我的頭部好像被恐懼籠罩,麻木而莫名其妙的高度緊張。我不知道是什麼讓我產生這種感覺,但這種感覺本身就足以讓人畏懼。憂鬱本就令人恐懼,無論它是如何產生的。將憂鬱和焦慮稱之為魔鬼,再準確不過,它們都一樣,令人畏懼,有著拖人墜入深淵的可怕力量。

未知令人恐懼,我沒有放任那種可怕的感覺蔓延,我努力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告訴自己此時此刻我是安全的,我躺在床上,被子柔軟溫暖,沒有任何死亡威脅。無論那終將來臨的死亡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降臨,都不是在現在,如果一定要感到恐懼,那就在死亡的前一秒再害怕吧。

在我印象比較深的失眠經歷,這算第三次。每一次,都有所感悟,失眠並不總是糟糕的。第一次,我找了失眠的終極原因——恐懼,最可怕的不過是死亡,可人人都會死,再怎麼怕死也無濟於事,為之恐懼就是在做無用功。想到其他可怕的事情,就問問自己,這比死亡還可怕嗎?似乎不比死亡可怕的,就算不得可怕!死亡這個意象,我用之吸收我所有的恐懼,把它變成一個持續運轉著的恐懼收集器。或許在死前一秒,我會打開蓋子,釋放這一生的恐懼,或許死亡來得太過突然,我來不及打開蓋子,只好無所畏懼地回歸安寧。第二次,我告訴自己,過去不能改變,未來不可預測,至少現在,我能做出選擇。現在是我唯一能有所掌控的實在,即使失眠,也是無比珍貴的,我告訴自己,睡不著的話,就合眼享受此刻的安寧吧。第三次,我告訴自己,該完成書評了,就算還未讀完,但我已然思緒萬千、不吐不盡了,是時候寫書評了。我可不是完美主義者,我更加推崇輕鬆地應付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再好不過能完成一件事而不需要對自己進行任何補償,從事務本身獲得行動力量。所以,我很抱歉,我這就執筆了。

不是一本讓人輕鬆愉悅的書

(續)作者的筆觸真的細膩、生動得可怕,這本書很好看,痛苦很抽象,但作者的描繪卻能令人感同身受,病理也寫得詳盡,儘管我是個徹徹底底的門外漢,卻也能看得懂,這其中,譯者功不可沒。或許我不應該帶著任何情緒去閱讀,這不是一本讓人輕鬆愉悅的書,作者的經歷和分析不斷讓我反思自己的經歷、聯想到身邊的人和事,共鳴與共情都有點失控的時候,我的內心好沉重,憂慮衝破了白紙黑字,浸入我個人命運,我不得不停下來,緩一緩。但是,我會堅持讀完這本書,不僅如此,我還會推薦我的親朋好友,也讀一讀《正午之魔——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儘管還未讀完,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已立竿見影。

那些焦躁憤怒、抱怨連連、蠻橫無禮的人,過去我常常責怪他們,然後心生厭煩,自己也莫名生氣,現在我卻能產生同理心,我不再和他們爭論,不再批判他們混亂的邏輯、偏執錯誤的認知等,反而更加關注和悲憫他們的感受,因為我認識到,無論壞情緒是否理所應當,帶來的痛苦是沒有差別的。因此,我會耐心等待他們宣洩完所有的情緒,適當給予隻言片語的支持,讓他們知道我在這裡,我一直在聽。

作為傾聽者的時候,我不會否定、反駁他們,我會讓他們自由、痛快地訴說完所有的不安,這樣才能重新拾起解決問題的勇氣。神奇地是,每一次的結局都是好的,當人們的心靈回歸安寧,充滿信心和勇氣的時候,問題往往迎刃而解。有時候,人在極度不安的時候,僅僅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聲音,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員。

不再苦苦追問為什麼,在家人好友孤獨不安的時候,我選擇陪伴,他們訴說,我便認真傾聽,沒有否定,不妄做評價。我希望,我們能把能活多久就活多久作為我們共同追求的大道,除非不可抗力,否則不離不棄。

閱讀評分:10分(滿分10分)

綜合

意見

綜合評審員的意見,《正午之魔》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平均分達到了9.8分(滿分10分)。每位評審團都認為這本書不僅值得閱讀,也適合推薦給身邊的人。與往常的評書不同,這期評審員的身份比較特殊,或是身邊就有抑鬱患者,或自身就遭受過抑鬱症的折磨。在閱讀和評價《正午之魔》的時候,代入了更多個人的情感和體驗。閱讀時的共情,也許就是這本書的魅力之一吧。對待身邊的抑鬱患者,幾位評審員的觀點不謀而合:千萬別讓抑鬱患者孤身作戰,親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是他們活下去最大的理由。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各位評審員;編輯:李永博;校對:李世輝。

評審團

閱讀需要主張

微信公眾號ID :ibookreview

相關焦點

  •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薄薄的小書,名字叫《活下去的理由》,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全面的了解抑鬱症和抑鬱症患者的感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作家馬特.海格,他原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飽受過「抑鬱症」的折磨。久病成醫,對於抑鬱症,他也最有發言權。這本《活下去的理由》更多的是像他的一本日記,記錄著他13年前,在他24歲時,從患病到痊癒,從絕望中活下來的故事。
  • 《活下去的理由》「英」馬特·海格
    活下去的理由你覺得他們不理解你,是因為你唯一的參照點是自己。你已經有自殺的想法了,情況不會更糟了,以後只會有上坡路。你恨自己。這是因為你敏感。其實我們每個人全都是混蛋,也都是美妙的天使。(每個人都是多面的,所以才構成一個立體的樣子。)你有一個標籤,「抑鬱症」,那有怎樣?
  • 他們說: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沒有勇氣活下去?
    因此,每當抑鬱自殺事件闖入大家的眼帘,底下的評論一定會有這麼一句: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就沒有勇氣活下去?也不知怎麼,這句話被無數人奉為金科玉律,甚至被外界視為政治正確——但凡你擁有了引咎自殺的勇氣,那世上的一切困苦,哪怕身陷重圍,甚至窮途末路,你都應該有勇氣去面對。
  • 與抑鬱陪伴數年的時光裡,我把快樂弄丟了
    「抑鬱就像一條甩不掉的狗」,時時刻刻陪伴了我數年的時間。在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這些可怕的心理疾病的共同陪伴下,抑鬱症就像一個魔鬼一樣,時時刻刻張牙舞爪。曾經多少個夜晚焦慮的睡不著,吃不下飯,學習一會停下來大口呼吸喘氣。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在一片稱讚聲中,眾多網友提出,不僅要關注高中以上青少年,初中甚至更小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一些數字和實例表明,我國抑鬱症患者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而家庭因素是影響抑鬱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
  • 導致抑鬱症自殺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這個
    我身邊一個患抑鬱症多年的朋友,曾告訴我說:是在情緒正常的時候,你以為自己好了,可是沒有。自從患上這個病,你就得終身與之為伍,藥物、心理輔導都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哪天醫生確認你的抑鬱症狀沒了,再過幾年依舊有復發的可能。
  • 抑鬱復康者:抑鬱症可治癒的 7個理由
    既然抑鬱只是一種障礙那就一定有辦法清除,或者提高患者的障礙逾越能力,這就決定了抑鬱的可逆性,也就是說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情緒障礙。如此,情緒障礙「就只留下情緒沒有障礙了」。情感障礙。情感是在多次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態度體驗,與情緒的情境性、暫時性不同,情感具有深刻性、穩定性,深沉而久遠不輕易流露出來。如對一個人的愛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變的。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
  • 65%留學生有抑鬱症,學習越好,人反而更抑鬱?
    很多孩子表示自己雖然離開家裡來到外面,未來可能成為很多人羨慕的「海歸」,可這些根本不能讓他們開心起來,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下被摧殘的痛苦不堪,有些孩子甚至服用抗抑鬱藥物都沒有效果。 這讓在國內的父母也跟著干著急,壓根幫不上忙。
  •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因此,將抑鬱症狀作為獨立的精神分裂症診斷依據始終飽受爭議。
  • 抑鬱復康者:恢復1種力,輕鬆治抑鬱
    想自救必有救,因為抑鬱症只是一種心理障礙,並不是什麼器質病變上的絕症,障礙可除抑鬱可治。但是因社會誤解、難以表達的痛苦、不公正待遇、自卑自責、悲觀自罪導致患者有很嚴重的羞恥感和恐懼感易封閉自我,極力隱瞞病情、迴避社交,不敢向家人和朋友談及病症和內心感受,還不敢去醫院,正是「低識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的「三低」問題讓很多人錯誤地感到抑鬱症難以治癒。
  • 約5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會抑鬱,如何治療?
    隨著神經病理學及神經影像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已經證實帕金森患者還存在非運動症狀,包括抑鬱、睡眠障礙、認知影響等。與運動症狀相比,它們的存在更隱匿,發生更早、危害更大,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更為主要的原因。抑鬱是帕金森病非常常見的非運動症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情緒和生活。但是在臨床工作中,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鬱卻很少被診斷,更難以做到規範有效地治療。
  • 吃黑巧克力的人更不容易抑鬱?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一項針對巧克力與抑鬱症的調查研究發現,常吃黑巧克力的人不容易出現抑鬱症狀。這一發現意味著什麼?研究結果值得我們相信嗎?巧克力由於它的味道和口感而備受歡迎,也一直都是眾多研究的焦點。因此,很多人都喜歡閱讀並分享與巧克力潛在健康益處相關的研究。
  •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
    昨天,讀到一位抑鬱症患者的文章,作者說:「9年前的同一天,我正因為重度抑鬱而試圖自殺。一不小心,我已經多活了9年。」身邊有親朋經歷著抑鬱,有過種種「自殺」言行,所以,看到這類文章,以及今天再次向大家推薦的《正午之魔》,更有感觸。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不涉及焦慮症狀,但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抑鬱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慮。 抑鬱狀態中,患者常表現出自罪、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做什麼都沒有意思、未來一切都沒有希望,行為上也會感到做事困難、想要迴避過去顯得簡單或有趣的活動。
  • 拿什麼來拯救抑鬱的我?《生命的真相》如是說
    當這頑疾出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如晴天霹靂一般,十萬個為什麼都讓自己找尋不到答案。多少次想問蒼天問大地,為什麼就偏偏降臨在我的身上,是我哪裡還不夠好?是我造了什麼樣的孽?是我的命不好嗎?一切的追問都終將沒有答案!實則是自我心不夠靜了,實則是我把心給弄丟了。
  • 青少年出現抑鬱問題怎麼辦?心理專家來支招
    或者說:「你這麼想一定有你的理由,是什麼呀?」孩子感受到安全與接納之後,才會把內心深處的秘密、擔憂、恐懼告訴家長,這樣家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溝通信號。孩子在遇到困難,或想要自殺之前,大多會嘗試性和家長溝通,家長要對這類問題保持警覺,用傾聽和理解的方式進行追問。
  • 比起產後抑鬱,老公的態度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年輕媽媽被救下,但是產後抑鬱的社會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2018年,長沙31歲的產後媽媽,抱著年僅1歲的女兒,跳樓自殺,事發前剛和丈夫吵過架。輕生時,丈夫並不在身邊。
  • SCP3020前墊-關於抑鬱
    你知道比死更痛苦的是什麼嗎久丘,你知……知道的我一度經歷過,我知道那種感覺,我拿刀不止一次地捅過自已,我不止一次地想吊死自已,看著鮮血從我身上流下,我又開始恨自己,你的抑鬱症都是裝的,你根本就沒病,你自殺是在嚇家人的……你應該去死十個抑鬱九個裝,我根本沒病,我就是一個故意裝病去博同情的人……我應該拿水果刀狠狠捅進自已的心臟,雙手抺滿血地對你說,
  • 恐艾症患者,這些理由讓你不再恐艾
    恐艾症除了對愛滋病具有強烈恐懼之外,往往還會伴隨焦慮、抑鬱、強迫、疑心病等多種行為或心理異常。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恐艾症的大多數患者是因為對愛滋病知識了解過少或者產生了錯誤理解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和本身的性格及心理狀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