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歷抑鬱,對抑鬱的認識只能停留在膚淺這個層面上;身陷抑鬱泥潭則更多地體驗著「心靈凌遲」的痛苦;只有走過抑鬱才能對抑鬱有入木三分、全面準確的認識。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我抑鬱時體驗到的有:情緒障礙、情感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睡眠障礙、行為障礙、軀體障礙。既然抑鬱只是一種障礙那就一定有辦法清除,或者提高患者的障礙逾越能力,這就決定了抑鬱的可逆性,也就是說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情緒障礙。人的情緒分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人的情緒一般是處在正、負性的動態平衡狀態中,人對情緒有很強的管控和自然恢復力,比如遇到負性事件時就更多地體驗到緊張、消極、自卑、焦慮、恐懼、絕望等負性情緒,但能及時感知而主動管控或在短時間內自然恢復正常狀態;同樣,當遇到正性事件時就能更多地體驗到放鬆、積極、自信、樂觀、興奮、激動等正性情緒,也可以及時感知而主動管控或在短時間內自然恢復正常狀態。當正、負性情緒不受管控和自然恢復到正常狀態,就說明情緒遇到了自身無法逾越的障礙,就需要藉助「外力」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自我調整等方式來清除障礙和提升越障能力。如此,情緒障礙「就只留下情緒沒有障礙了」。
情感障礙。情感是在多次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態度體驗,與情緒的情境性、暫時性不同,情感具有深刻性、穩定性,深沉而久遠不輕易流露出來。如對一個人的愛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變的。事情辦成就高興反之就不高興,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然而,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進亦憂是退亦憂,無論成與敗都走向負面極端,抑鬱症患者體會不到生活、學習、工作的滿足和快樂,興趣索然、性趣淡漠,失去飢餓感享受不到進食的愉悅,失去對配偶和子女的眷戀感。這些都不是正常的情感體驗,通過藥物治療和自我調整善待「障礙」就能有效地改善情感。
認知障礙。抑鬱時,會感知自己信心缺乏、動力缺失、活力不在、大腦高度緊張、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聯想困難,構思費力、思路閉塞、思維緩慢、思維跳躍混亂毫無條理且內容貧乏等;認知扭曲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誇大缺點和失誤,評價過低瞧不起自己,覺得自己無用多餘沒有人需要的,做什麼事都猶豫不決,羞恥感、空虛無聊感重,經常做的事情變得異常困難;自知力受認知障礙的影響很大,滿眼灰暗悲觀絕望,整天疑神疑鬼怕得要命,痛不欲生、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不怕死就怕活著,嚴重的悲觀厭世情緒還會忽悠和裹挾患者的認知,錯誤地認為已無路可逃只能作唯一的選擇,「毫不猶豫」「義無反顧」地奔赴死亡。這些都是抑鬱狀態思維認知的可逆性障礙,只要抑鬱症狀得到緩解,思維認知即可恢復正常。
語言障礙。抑鬱狀態的患者,沉浸在自我鬥爭和自我糾纏中,和內心中的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長時間對話,本已有限的精力被消耗殆盡,整日鬱鬱寡歡、少言寡語,缺乏主動語言,有話不想說或者說不出來,偶爾說話也是沒精打採、有氣無力的樣子,聲音很低沉,小得像蚊子的「嗡嗡」聲;見到熟人繞道走,怕和熟人打招呼,更怕他們談及與自己相關的話題。這些都不是器質性語言障礙,而是抑鬱狀態的病態障礙,只要堅定信心、勇於自救、堅持不懈、標本兼治,抑鬱得到有效緩解後語言障礙即可消除。
睡眠障礙。抑鬱狀態下,患者在正常的睡眠周期中,都會出現了不同步的睡眠節律,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多次醒來甚至失眠,睡眠浮淺一有響聲就醒來,有的則會出現嗜睡等。睡眠障礙可以通過安眠藥和自我調整逐漸改善直至恢復正常,安眠藥助眠大家都明白,這裡再說說之前已分享過很有效的自我調整改善睡眠的方法,鬆弛法、觀息法、冥想法能重塑心靈、淨化內心、回歸本真、讓心歸一,能減緩呼吸、降低大腦皮層活動及降低神經系統的內在刺激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長期堅持練習就能有效清除睡眠障礙。
行為障礙。患者動作受到明顯的抑制,行動遲緩、做事緩慢,甚至發生木僵,有的還有運動性激越。活力四射的自己被「慵懶」取代了,關在家裡把自己牢牢「封閉」起來,什麼活動都不願參加,人際交往障礙導致不願與人交往,哪裡也不願去,總想躺著,生活被動,缺乏主動性,怕人避事,不想洗漱不想做任何身體運動,甚至都懶得呼吸了,明知不應該如此「惰落」但無力改變,很努力地想改變現狀卻毫無辦法。這些都只是抑鬱的症狀表現,並不是真正失去了行為能力,只要抑鬱緩解行為障礙自然會消除。
軀體障礙。抑鬱症患者往往伴隨有無緣無故的查不出原因的身體反應,比如:體重減輕、有便秘苦惱,心跳比平常快、有心悸感疲乏感、四肢無力、行動困難,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多汗抽搐等,甚至出現飲食障礙吃不下飯。這些找不到原因的軀體反應,其實就是抑鬱情緒引起的軀體反應障礙,並不是器質上的病變,這些軀體反應會隨著抑鬱症治療見效後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