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殺的人,大多數人的態度,是扼腕嘆息,或者嗤之以鼻。對於抑鬱症自殺的逝者,也不外如是。
9月4日,峨眉山女孩跳崖輕生,留下遺書,呼籲公眾關注抑鬱症群體。
自發病以來,我經歷了太多生命的隕落。
而在我看來,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是這樣發展的:
事件:抑鬱症患者A自殺身亡。
公眾:「A過得肯定不開心。」
事件:抑鬱症患者B自殺身亡。
公眾:「B過得肯定不開心。」
事件:抑鬱症患者C、D、E、F相繼自殺身亡。
公眾:「大家都不開心。」
事件:抑鬱症患者G、H、I、J、K、L、M、N...自殺身亡。
公眾:「不開心真的會讓人去死啊!」
事件:你身邊有人告訴你,Ta得了抑鬱症。
公眾:「什麼抑鬱症啊!就是想太多!你只是不開心而已!不會死的!」
你們看,人們對死亡這件事的判斷力是微妙乃至雙標的。
近年來,與日俱增的抑鬱症患者自殺事件,讓公眾對抑鬱症這三個字早已耳熟能詳。
但真正觸目驚心的是,無論再多的生命隕滅,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始終停留在「不開心」三個字上。
因此,每當抑鬱自殺事件闖入大家的眼帘,底下的評論一定會有這麼一句: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就沒有勇氣活下去?
也不知怎麼,這句話被無數人奉為金科玉律,甚至被外界視為政治正確——
但凡你擁有了引咎自殺的勇氣,那世上的一切困苦,哪怕身陷重圍,甚至窮途末路,你都應該有勇氣去面對。
這究竟是個什麼邏輯??
說得跟「打通任督二脈,獲得武功絕學」一樣粗暴簡單??
這就像是有人不幸罹患了罕見疾病,得病機率幾十億分之幾的那種,你還趾高氣昂、信誓旦旦地去和人家說——
「你都有這運氣得上這麼罕見的疾病,你怎麼不用這個運氣去中中彩票?」
「既有自決之勇,何不借勇為生?」
這句話有多殘忍決絕,於此可見一斑。
每次在評論大軍裡看到這句話,而且這句話獲得高票贊同的時候,我嘆的氣簡直可以支撐起整個土耳其的熱氣球。
為了大眾對抑鬱症知識的匱乏,為了抑鬱患者所蒙受的曲解,為了所有不被理解的極致孤獨,為了逝者已矣的他們,為了努力活著的我們,更為感同身受的我自己。
只能說,可能沒有經歷過抑鬱的大家,並不知曉抑鬱症的實質病理和真正面目。
可能抑鬱患者們只願意用善良去揣度這個言論的出發點,只願相信這是大家在鼓勵他們勇敢地活下去。
我和所有抑鬱症病友一樣,感謝著世間的每一寸溫暖和善意。
但同時,看著越來越多的病友們或溘然長逝,或岌岌可危,睹視著生命的燦爛熱烈遽然冷卻成悽寂枯槁;本應綻放的活力美好沉埋於冰冷的一方土地,我除了秉襲逝者遺願,呼籲大家關注抑鬱症群體外,更呼籲大家可以去科學涉獵抑鬱症的相關知識。
當大家從混沌和迷茫中脫解,當公眾醍醐灌頂,原來抑鬱症不是「不開心」「想太多」「太矯情」,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生理性疾病。
當外界明白這個疾病需要吃藥、治療甚至住院,當所有人恍然大悟,聞之色變,那那個時候,公眾便不會一味感性地去指責和怨懟抑鬱症患者的荏弱,而是理智地去苛責抑鬱症本身的殘忍和可怖。
可能那時候,善良的公眾們會真正瞭然,「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就沒有勇氣活下去」這句話的荒謬,因為對我們抑鬱患者來說,最需要勇氣的並不是死去,而是活著啊。
致所有抑鬱症病友:快樂太難,唯願平安。️
現在有一個機會,
幫助更多人了解抑鬱症,
讓更多鬱友接受更好的幫助,
我們非常需要你跟我們一起。
掃碼公益、轉發公益,人人公益,公益人人
99公益日,鬱金香陽光會在行動。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
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
馬雲說:
公益是治療我們這個地球、
治療我們自己最好的良藥,
公益是最好的治癒劑。
做公益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而是你自己相信,參與公益,
自己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受益者。
掃碼公益、轉發公益,人人公益,公益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