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你們一直抱怨,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2020-12-05 小考拉俱樂部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麥克·墨菲(以下簡稱麥克)帶領精神病院患者抗爭護士長瑞秋的故事。

麥克以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被送到了精神病院。他是一名罪犯。當他來到精神病院,看著解下的手銬時,充滿了喜悅。

而這家精神病院呢?這裡氣氛和諧,很適合養病。吃藥治療的時候病院裡放著輕快的音樂。病人們可以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看起來一片和諧,其實,只是假象。他們是沒有真正的自由的。

當音樂聲太大,影響他們之間交流,麥克要求調低音樂聲的時候,被殘忍地拒絕了。

在世界棒球錦標賽的比賽期間,他在每日例會中提出想在比賽期間改變一下日常作息制度。瑞秋讓大家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但例行會議中的9個病人只有3個人舉了手。這次投票,失敗告終。

第二天例行會議中,麥克提出了重新投票。這次9個人全部贊同更改作息制度。但瑞秋卻以病院裡有十八個病人而拒絕。最後,酋長舉起了手。瑞秋又以表決時間已經過去了,再一次拒絕了他的要求。

麥克曾經問大家,是不是被迫來到這裡的。結果發現,都是自願的。他很生氣地質問: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如何難以忍受……但是你們沒有勇氣走出這裡。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總是抱怨,又呆在舒適區不願意有什麼變動。於是,溫水煮青蛙,不死不活地活著。

某天的自由活動時間,麥克想出海釣魚,就逃出去帶領大家去兜風釣魚。結果每個人都玩得很盡興,一點也不像精神病患者。但回來後,麥克受到了懲罰。

一次例會中,有個病人激動地對護士長說他要煙,要他自己家人帶給他的煙,護士長卻說,因為麥克在醫院裡開了個小型賭場,從而將病人們的福利都給暫停了。聽到這個消息後,這個病人大鬧了起來。事後,他們被送到電療室進行電療。在這個病人被強迫帶去後,麥克發現酋長原來可以說話,是一個正常人。麥克高興極了,隨即提議酋長跟他一起逃跑。

聖誕節之夜,麥克給所有的病人組織了一次離別前的狂歡。聖誕節第二天,瑞秋在病房裡發現了比利和凱蒂在做一些男女之事。她威脅說要告訴他母親,然後,比利自殺了。

麥克也受到了更嚴厲的懲罰,他被施加額葉切除手術。酋長不願看到這個行屍走肉一樣的麥克,就把他殺了。然後,搬起了洗手臺,砸向窗戶,飛越了瘋人院 。

有個細節讓我深受觸動。麥克和大家打賭說,我可以把洗手臺舉起來,當時周圍的人都不相信。於是,他試著搬動它,但是沒有成功。他說:至少我試過了。是的,哪怕失敗,也要試一試。不然,怎麼知道行不行呢。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沒有勇氣走出去
    就像今天要講的《飛越瘋人院》一樣,主人公麥克墨菲本來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為了逃避勞改而選擇裝精神病,被關進精神病院後,他才發現原來這裡才是真的地獄,可是當他想要證明自己沒有病的時候,卻發現已經無路可退了。但是他在病院中的一系列舉動卻給這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帶來了許多的色彩,在管制下的病人們在他的引領下逐漸認識了自我。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麥克·墨菲: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哈丁:我並不是僅僅在討論我的妻子,我在討論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似乎並不需要通過你的肯定。我並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人,我是在談論每一個人。我在談論形式,我在談論內容。我在談論相互間的關係。
  • 《飛越瘋人院》:遺忘就是背叛
    奧斯卡最佳電影《飛越瘋人院》,像極了生活寫照,看到故事結尾,我甚至沒看明白為什麼酋長會這樣做,於是我去找了資料,看了別人的文章才深深明白,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及難過。影片中,Mac大聲地喊著「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卻沒有勇氣走出去。」來到這個精神病院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自願而來,他們躲在精神病這個幌子下度日而不願意面對生活。走出舒適圈是改變自己邁向成功的第一途徑。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而筆者看來,《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它都做到了。以護士長拉契特為代表的制度的維護者在精神病院中實施著沒有人性的統治:在這裡,病人沒有人權,他們只是一個等待被打發的工具;他們沒有健康權,如果不支持規定,等待他們的慘無人道的電擊;他們沒有發言權,他們不能為徵求自己所渴望的,只能逆來順受;最可悲的是,他們沒有選擇權,他們在精神病院中麻木的生活著,早已不知自由為何物。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時間一直都那麼輕巧地碾過,人卻永遠做不到心如止水,「德拉克洛瓦」們不會止息,「曹雪芹」們也從未封筆。史書翻到20世紀6、70年代這一卷,一場聲勢浩大的左派社會政治運動席捲全球,我們的表達方式也早就不止傳統藝術,電影《飛越瘋人院》乘風破浪,發出了嬉皮士時代對自由的呼告。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淺析評分高達9.1的《飛越瘋人院》影片中,所潛藏的人性弱點
    在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的小說《飛越瘋人院》中,就提到了腦額葉切除術,反映了精神病院濫用職權對病人進行電療及前額葉切除手術的問題。這本小說讓肯·克西一舉成名。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著隱秘的充滿痛苦和壓抑的過去。這些過往給他們帶來了或深或淺的影響,他們認為自己有精神病,實質是掩飾自我。他們不願走出大門去面對現實世界,實質是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
  • 《飛越瘋人院》真正的自由不是任性勇敢,而是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電影《飛越瘋人院》就探討了關於自由的問題,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作者通過小說,向傳統文化和制度提出了反抗,也因此被稱為嬉皮時代的催生者和見證人。同名電影《飛越瘋人院》於1975年11月在美國正式上映,並獲得了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逃」與「困」的漩渦
    再跳到麥克發現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自願進來的時候,「FUNNY」這個詞正好形容,「你們這些傢伙一直抱怨這個鬼地方,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你以為你們是瘋子麼?!」看到這裡覺得好悽涼…… 以為是戰友卻發現他們是間諜的感覺,這個比喻貌似有點過分,但是我找不到其他的了…… 當麥克發現酋長居然能夠聽音說話的時候,我知道,這個才是真正的戰友,並肩為自由而奮鬥的戰友。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假如一個正常人被關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根本沒有病?《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而印第安人「酋長」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一直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難以釋懷。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飛越瘋人院》劇照。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黑格爾這種「衝突說」在《飛越瘋人院》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基本圍繞這瘋人院裡的病人和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其中麥克莫菲和護士長瑞秋小姐各自代表病人和醫生兩個陣營,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成為小說情節的發展線。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而且不難從影片的故事層面中發現福柯所描述的現代瘋人院的基本模式:不同於人們對於瘋人院的恐怖想像,這裡沒有繩索和拘束衣,甚至沒有美國影片《弗朗西斯》中的迫害與殘忍,這是些「解放了」的瘋子,他們中的大部分是自願來「住院治療」的。
  • 《飛越瘋人院》: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
    開始,當這一部《飛越瘋人院》看過之後,一個非常大的想法是,自由它是一直隨處存在,當你意識到可能被困,但又不可逃脫之時,也許你僅僅是去試著去走出第一步,就可以掙扎出去,找到自由。倘若依著您的想法,觀眾在最初就曉得不少的瘋人,他們都是被強而抓進那裡的話,那麼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覺得護士他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