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沒有勇氣走出去

2020-12-05 小風話娛樂

假如有一天,當你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被錯誤的關進了精神病院,那麼你如何才能讓醫生知道你不是病人呢?其實這個問題是特別難的,因為在外人的認知裡,你是一個病人,當你試圖證明自己的時候,外人會認為你在犯病。所以,這並不是冒犯的意思,而是這個問題真的難解決。就像今天要講的《飛越瘋人院》一樣,主人公麥克墨菲本來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為了逃避勞改而選擇裝精神病,被關進精神病院後,他才發現原來這裡才是真的地獄,可是當他想要證明自己沒有病的時候,卻發現已經無路可退了。但是他在病院中的一系列舉動卻給這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帶來了許多的色彩,在管制下的病人們在他的引領下逐漸認識了自我。

麥克墨菲剛進病院的時候是很高興的,因為他覺得自己用智慧逃避了勞動,而且在這裡自己就獲得了自由。所以剛進入病院的時候,被摘下手銬的那一刻他的眼睛都像是在發光,他對於自由的渴望也從這裡就開始埋下了伏筆。歡快的他和每個病人打招呼,並且以朋友的姿態來接觸護士和醫生,他抱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心態來熟悉這個新的環境。但是,往往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他逃離了監獄的制度和鐵規之後,以為獲得了自由的他其實是走進了另外一個牢籠。在這個精神病院,護士長拉奇德在病院中制定規則,不服從她的人就要受到懲罰,麥克墨菲也開始慢慢體會到這個新的牢籠所帶來的痛苦。

在麥克第一次吃藥的時候,他試圖逃避,因為他知道這些藥物對他是無用的,但是護士長說:「如果你抗拒吃藥,我可以採用別的方法來讓你吃下去。」護士長拉奇德在這裡就是秩序的管理者和制定者,每天的時間表都安排的十分精確,這些病人都必須嚴格的按照她的時間表來生活。作為球迷的麥克提議在休息時間看球賽,她用各種理由來拒絕,當表決結果半數通過後,她又說表決時間過了。在這樣的體制下,麥克感到壓抑和束縛,他把病人們帶出病院,偷了一條船去海上釣魚,病人們對於這樣的自由欣喜若狂,但是回來後麥克卻受到嚴重的懲罰。

後來麥克又把自己的女朋友和另外一個女孩偷偷叫來病院,又一次的給這裡帶來了強大的衝擊,被護士長發現後,護士長用言語侮辱了病人比利,導致了比利割腕自殺。這次忍無可忍的麥克直接奮起反抗,可是最後還是被制服,並且做了腦橋分離手術,成為了一個植物人一樣的行屍走肉。故事的結尾,高大的酋長殺死了麥克,並舉起洗漱臺砸窗離開。這個結尾也是讓人深思的,已經成為沒有思想的麥克已經不是以前的麥克了,曾經嚮往著自由的他再也沒有思想,而酋長的行為更像是對於麥克的救贖,與其如同木偶一樣活著不如死去。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畢業後匆忙著找一份工作然後就開始了單調的生活,每天的時間表是我們自己制定的,也是這個社會為每個人制定的,但是年輕的我們卻已經失去了熱血,不敢去追逐想要的自由,不敢去嘗試可能會失敗的創業。那麼這樣過著生活的我們究竟要不要反思一下,還是說這樣的生活才是對的。一個羊圈之中,黑羊瘦弱而且羊毛也沒有人要,它只能每天看著白羊們出去割羊毛,當他問起牆外有什麼的時候,白羊們都說有草,那是因為他們只知道低頭吃草,連抬起頭都不想做。瘦弱的黑羊開始偷偷吃白羊的草料,每天在羊圈中奔跑鍛鍊自己,終於它跳了出去,見到了鮮花和大海。

自由肯定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有些人願意承擔風險付出代價而去冒險,有些人選擇把自由的夢想掩埋在內心深處。記得三年前高考結束,我一人從青海出發前往西藏,在過程中遭遇過車禍差點墜落深谷,也曾高原反應生病。這一切只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雖然過程艱險,但是當自己親身感受了自由之後,真的覺得此生無悔。

我們對於現有固定生活已經產生了依賴,就像是那些病人們對於每天的時刻表的遵守一樣,當麥克的到來衝擊了制度,露出了一絲絲的自由光芒時,他們已經興奮的無以復加。就像麥克對病人們說的那樣:「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沒有勇氣走出去」。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你們一直抱怨,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麥克·墨菲(以下簡稱麥克)帶領精神病院患者抗爭護士長瑞秋的故事。麥克以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被送到了精神病院。他是一名罪犯。當他來到精神病院,看著解下的手銬時,充滿了喜悅。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麥克·墨菲: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哈丁:我並不是僅僅在討論我的妻子,我在討論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似乎並不需要通過你的肯定。我並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人,我是在談論每一個人。我在談論形式,我在談論內容。我在談論相互間的關係。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時間一直都那麼輕巧地碾過,人卻永遠做不到心如止水,「德拉克洛瓦」們不會止息,「曹雪芹」們也從未封筆。史書翻到20世紀6、70年代這一卷,一場聲勢浩大的左派社會政治運動席捲全球,我們的表達方式也早就不止傳統藝術,電影《飛越瘋人院》乘風破浪,發出了嬉皮士時代對自由的呼告。
  • 《飛越瘋人院》:遺忘就是背叛
    奧斯卡最佳電影《飛越瘋人院》,像極了生活寫照,看到故事結尾,我甚至沒看明白為什麼酋長會這樣做,於是我去找了資料,看了別人的文章才深深明白,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及難過。影片中,Mac大聲地喊著「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卻沒有勇氣走出去。」來到這個精神病院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自願而來,他們躲在精神病這個幌子下度日而不願意面對生活。走出舒適圈是改變自己邁向成功的第一途徑。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而筆者看來,《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它都做到了。在體制化與反體制化、自由與麻木的故事中,《飛越瘋人院》與《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一樣猛烈、酸楚。但是,它更加讓人絕望。不同於《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犯人他們是被迫的,不同於《楚門的世界》裡的楚門他是被騙的,但《飛躍瘋人院》裡的病人卻是自願的。
  • 淺析評分高達9.1的《飛越瘋人院》影片中,所潛藏的人性弱點
    在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的小說《飛越瘋人院》中,就提到了腦額葉切除術,反映了精神病院濫用職權對病人進行電療及前額葉切除手術的問題。這本小說讓肯·克西一舉成名。人的本性中有對代表極權與勢力的敬畏,遇到代表權勢的一方下達指令,很多時候會選擇服從,哪怕是敢怒但是不敢言。形成這種心理,一般與幼時的教育、整個社會的氛圍有關。回憶一下小時候,如果課堂上老師有講錯的地方,你敢不敢直接提出來?基本上沒有勇氣吧。
  • 《飛越瘋人院》真正的自由不是任性勇敢,而是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電影《飛越瘋人院》就探討了關於自由的問題,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作者通過小說,向傳統文化和制度提出了反抗,也因此被稱為嬉皮時代的催生者和見證人。同名電影《飛越瘋人院》於1975年11月在美國正式上映,並獲得了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假如一個正常人被關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根本沒有病?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同樣也讓人細思極恐,因為似乎前後兩條路都行不通,如果你說自己有病,那麼精神病醫院正好敞開大門歡迎你,如果你說自己沒有病,精神病醫院裡的每個患者都這樣說過。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逃」與「困」的漩渦
    在麥克要搬動那一大陀水管的東西的時候,我猜到他肯定搬不起,我以為酋長會去幫他,可是沒有。我似乎是剛剛才想通,麥克和酋長在那個時候都不能把那個東西搬起來…… 這個過程只是簡單的給眾人以希望而已,不爆發,而是在心底種下一顆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的小種子,慢慢的發芽…… 籃球比賽那一幕是最給人鬥志的一出,當精神病人的一組一次次為進球歡呼時,他們是精神病人麼?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但是克西發現自己也沉浸於麥爾維爾的喜劇衝突裡。令人恐懼的大白鯨化身為聯合機構和它的工具大護士。在這樣一個非人的世界裡,也許只剩下背叛者和被逐出者會去追討人性。……如同麥爾維爾的大白鯨一樣,麥克墨菲也是一個難以捕捉的幽靈。在麥爾維爾和克西那裡,美好與邪惡的巨大衝突成了模稜兩可的形象的交替,黑與白的結合。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雖然在瘋人院中,被管理的病人是弱勢群體,但是他們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卻無比精彩。可顛覆麥克墨菲世界觀的是,瘋人院中只有包括他的少部分人是因為犯罪被關進來的,而絕大部分人,都是為了逃離現實世界,自願留在這個瘋人院的。這是一種對精神的腐蝕,恐怖的不是逃不出的瘋人院,而是患者內心自認為自己應該在這個地方接受治療,但是麥克墨菲並不認同這個事實。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雖然大家都很有意見,但是沒有一個人敢直接提出抗議,但是新來的麥克卻對護士長拉契特的行為十分不滿地表現出來,並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無疑是讓護士下定決心把他關進瘋人院不允許他自由離開,以後再慢慢給他穿小鞋。第二個不妥是想在精神病院追求所謂的自由,殊不知雖然這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卻根本無法得到實現。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在小說中主角麥克莫菲由於想逃避服勞役而來到了精神病院(瘋人院),但是他發現醫院並非他想像中的那樣安逸,事實上,瘋人院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由和人性被壓抑的地方,冷酷的護士長瑞秋小姐掌握著每個「瘋子」的弱點,支使著一幫實際是瑞秋打手的看管,使得所有人乖乖臣服於她的權威。
  • 《飛越瘋人院》: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
    開始,當這一部《飛越瘋人院》看過之後,一個非常大的想法是,自由它是一直隨處存在,當你意識到可能被困,但又不可逃脫之時,也許你僅僅是去試著去走出第一步,就可以掙扎出去,找到自由。倘若依著您的想法,觀眾在最初就曉得不少的瘋人,他們都是被強而抓進那裡的話,那麼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覺得護士他是壞人。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這個片子的原著和電影我都看了,對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會記混,不過大致上應該差不太多。順便推薦大家去讀原著,從頭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細節在電影裡都被省略了,畢竟時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