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轉基因安全之爭應止於公開實驗—新聞—科學網

2020-12-07 科學網

 

轉基因玉米飼料餵養的老鼠長了腫瘤。

 

圖片來源:科學網


 

玉米實驗。圖片來源:暱圖網

 

 

9月下旬,法國科學家發表文章稱,經過為期兩年的試驗,發現食用轉基因玉米或夾雜特用轉基因玉米除草劑的實驗鼠罹患腫瘤和內臟損傷比例非常高。由此得出結論:食用轉基因作物容易患腫瘤。該結論引發科學界的關注和爭論。什麼樣的科學試驗結果才是可靠的?轉基因作物的試驗能否實現向不同種類動物的延伸?未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如何獲得外界認可?圍繞這些問題,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多名轉基因研究者。

 

■本報記者 彭科峰

 

近日,法國凱恩大學的科學家公布的研究結果稱,通過為期兩年對200隻實驗鼠進行分類試驗後,其中用轉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農達」)汙染的飼料餵養的實驗鼠,容易患腫瘤及內臟損傷。試驗結果公布後,圍繞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轉基因試驗應如何進行等問題,國內外學者爭論不休。有學者對於法國科學家的試驗提出多項質疑,認為不排除其他因素導致實驗鼠致癌,但也有學者堅持認為該試驗可信度極高,為期兩年的試驗周期充分突破了之前轉基因公司的封鎖。對此,多名持對立意見的學者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要徹底破除人們對於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質疑,解開轉基因陣營與反轉基因陣營之間的僵局,多樣化的試驗必不可少。未來政府和市場應該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兩個類似試驗結論相反

 

9月21日,法國凱恩大學的上述研究成果刊發在《食品化學毒物學》雜誌上。研究強調,這是首次在長達兩年以上只吃轉基因穀物的實驗鼠身上得出的研究成果,而通常在白鼠身上進行的試驗往往只持續90天。

 

研究人員將200隻雄性和雌性實驗鼠分成10組,每組10隻。其中一組作為對照組,餵食含有33%轉基因穀物的普通飼料和白水;有3組被餵食含有較大劑量草甘膦除草劑的飼料和水,目的是反映除草劑對食物鏈的影響;另外6組則被餵食含有不同比例NK603的飼料。

 

試驗進行到第14個月時,對照組的實驗鼠沒有一例發現患癌,而在被餵食含有NK603和草甘膦除草劑飼料的組別中,有10%到30%的實驗鼠患上了腫瘤。試驗進行到第24個月,在所有餵食含有NK603和草甘膦除草劑飼料的組別中,50%到80%的實驗鼠長了腫瘤,而且平均每隻長的腫瘤多達3個,而在對照組中,只有30%的實驗鼠患病。

 

《中國科學報》記者查詢《食品化學毒理學》期刊在線網站時發現,刊載法國科學家此次試驗的同一期期刊上,還有一篇論文同樣與轉基因玉米飼餵大鼠毒性試驗有關,但結論與前者截然相反,其大意為「中國學者經3個月飼餵得出無毒結論」。

 

這篇名為《用草甘膦耐性玉米對SD大鼠飼餵90天的研究》的研究者來自我國,署名作者共有5位,分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和農業部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記者發現,我國學者的試驗有幾點與法國學者的試驗相同:一是都評價了轉基因玉米對大鼠的毒性;二是所用的轉基因玉米都是耐除草劑草甘膦的;三是都使用了SD大鼠;四是都分成雄性組與雌性組。

 

但是,兩者也有明顯差異。首先是法國學者的試驗為期兩年,而我國學者的試驗為期3個月;其次是法國學者選用孟山都公司育成的轉基因玉米品系NK603,我國學者選用國內培育的含G2-aroA基因的轉基因玉米品系。另外,法國學者同時評價了除草劑的毒性,而我國學者未做此試驗。當然,兩國學者得出的結論也截然不同,前者說轉基因玉米致瘤而且致死,後者則說無毒。

 

學界爭議:嚴謹還是偏頗

 

在反對轉基因作物的學者看來,法國科學家的這一試驗無疑驗證了轉基因作物有風險。

 

雲南財經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顧秀林是國內知名的反對轉基因作物的激進者。顧秀林就這一試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該試驗結果首次突破了之前轉基因公司對於試驗時間不能超過3個月的限制,真實顯示了轉基因作物的危害。她認為,這一試驗並不是個例,國內的研究者應正視轉基因作物的危害性。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學家蔣高明也是這一意見的擁護者。9月25日,蔣高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個人認為,法國科學家的這一試驗應該是可信的。至於有人質疑該研究結果為何沒有發布在《自然》等頂級科學雜誌上,他表示,《食品化學毒物學》也是被國際廣泛認可的學術雜誌,權威性也很高,研究者的這一論文能夠通過同行的評審,也證明了試驗的可靠性。

 

不過,國內外對於法國科學家試驗的質疑也有很多。法國的毒理學家熱拉爾·帕斯卡爾就表示,該研究只有10隻老鼠,樣本太少;試驗所用的鼠群被認為容易自然罹患乳腺癌。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生物學教授凱文·福爾塔特也表示,研究者觀察到的可能是數量不大的鼠群中乳腺腫瘤正常發生率的變量。

 

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常務副主任彭於發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最近兩年,義大利和法國有一些科學家受到某些國際組織的資助進行這樣的研究,試圖證明轉基因作物的危害性,但這些研究都很不規範。「從2000年開始,都是拿老鼠做試驗,不是做毒理學的,用的動物也不標準。」

 

彭於發認為,不排除有個別轉基因作物對於老鼠、人體有影響。但同樣是轉基因玉米,轉的基因不一樣,使用的技術不一樣,不能籠統地說轉基因作物都會有害。從現在已知的能獲得的試驗數據來看,轉基因作物的效益遠遠大於風險,轉基因食物都是安全的。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曾慶平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法國科學家這項研究的可取之處在於首次將轉基因作物毒性評價的時間從規定的3個月延長到24個月,充分考慮了腫瘤發生和發展所需要的長期孕育的時間因素。但是,由於試驗動物選擇失當,實驗設計不嚴謹,導致得出的結論存疑。

 

曾慶平認為,首先,SD大鼠自發性腫瘤發生率太高。該論文顯示,吃普通玉米的雄鼠出現腫瘤的比例為13/30,而吃普通玉米的雌鼠出現腫瘤的比例為19/30。相比之下,吃11%、22%、33%轉基因玉米飼料的雄鼠出現腫瘤的比例分別是14/30、19/30、16/30,而吃11%、22%、33%轉基因玉米飼料的雌鼠出現腫瘤的比例分別是26/30、19/30、25/30個。吃普通玉米喝自來水的雄鼠長出8個腫瘤,雌鼠則長出26個腫瘤。從統計學上看,對照組與處理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其次,SD大鼠壽命太短。Wistar白化大鼠在良好飼養條件及健康狀態下,壽命可達2.5~3年,但因其易患慢性呼吸道疾病,通常壽命僅為1.5~2年。用大鼠培育而成的SD白化大鼠可抵禦慢性呼吸道疾病,在SPF環境中可以生存3年(極限壽命)。該研究持續時間為兩年,相當於人類從中青年到老年,老齡鼠長腫瘤難以排除自然衰老致瘤的可能性。

 

另外,從試驗設計方面來看,也存在很大問題。正如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學院Tom Sanders在論文中表示,「(該試驗)沒有提供食物攝入量或生長數據。如果攝入量沒有限制,這種大鼠很容易出現乳腺腫瘤」。根據常識,過度攝食導致肥胖可引起慢性炎症,長期炎症刺激就能誘發腫瘤。可是,文中清楚地顯示大鼠是「自由取食和飲水」。

 

曾慶平進一步表示,從論文的相關數據看,如果吃普通玉米也會出現高頻率病變,難免讓人懷疑普通玉米及轉基因玉米是否被汙染。作者僅用兩組對照數據作為雄鼠組和雌鼠組中6個實驗的對照,對照大鼠的數目太少(各10隻),所獲得的數據遠遠不夠,難以作出準確的統計學差異分析。

 

此外,對於中法學者就同一課題進行試驗卻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事,曾慶平認為,我國學者經過3個月的毒性試驗沒有觀察到轉基因玉米的致癌現象,而法國學者用不適當的實驗動物得出了轉基因玉米可能致癌的初步結論。他說,按照以往轉基因食品的審批規定,只要求做3個月的毒性試驗就可以。這次法國學者的兩年毒性試驗首次突破這個規定的期限。一般來說,只有新藥審批要求做致癌試驗,大鼠的給藥時間應在24個月以上,小鼠、地鼠的給藥時間應在18個月以上。也就是說,法國人的毒性試驗是按藥物毒理學評價標準來做的,並不是食品及轉基因食品的評價標準。轉基因食品毒性評價之所以沿用國際通行的3個月標準,是因為此前按該標準審批並未發現任何問題。如果此次法國人的研究結果得到重複驗證,今後轉基因食品的毒性評價試驗可能要延長。

 

事實上,針對國內外學者的質疑,包括法國課題試驗組在內的多名學者也作出了相應的解釋。9月26日,《中國科學報》記者獲得該課題組Joёl Spiroux博士對外界質疑的證明回應。Joёl Spiroux博士表示,從樣本來看,200隻實驗鼠,20隻一批,與孟山都公司為期3個月的研究在數量上保持了一致,樣本數量並不少;試驗所用的SD鼠「Sprague-Dawley」以易患腫瘤聞名,但這是全球毒性研究都用的常用品種。它們具有生物學穩定性和性狀上的優勢,有基本相同的體型,從轉基因研究一開始,此鼠類就被轉基因的生產者用於研究。

 

至於該試驗結果是否需要鑑定和覆核,Joёl Spiroux博士表示同意。「我們也希望作再次鑑定,但是必須由獨立研究者來做,不能由曾為轉基因生產者做實驗的人來做。」

 

美國艾奧瓦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博士廖俊林也認為,有關學者對於這次試驗的質疑是不成立的。他指出,該試驗從設計上來說是比較經典的,試驗者精心設計了對照組,每組又有雌雄鼠的試驗;從實驗用鼠來看並無不當,該研究中使用的是未育的斯—竇氏大白鼠,從五周齡開始實驗。至於為什麼不用醫學實驗研究中最常見的Wistar大白鼠,是因為相對而言,斯—竇氏鼠性格更加溫順。而且,斯—竇氏鼠也是最常見的醫學研究用鼠之一,尤其是長期實驗研究的首選。有關人士批評該試驗用的是癌症易感鼠,這種說法缺乏科學常識,甚至是故意忽略科學常識的欺騙,因為醫學上的確有腫瘤易感鼠用於腫瘤相關研究,但那是路易斯鼠(lewis Rat)。

 

廖俊林認為,在樣本設計方面,樣本小才有利於安全結論,這屬於基本統計學常識。統計學差異越小,在同樣的變異度下,需要的樣本越大。在試驗設計中要進行樣本量設計,是要計算每組需要多少只鼠的。由於Seralini等人首次做如此長期的實驗,他們只能估計組間差異,如果高估了組間差異,就會導致樣本量過小。

 

爭議如何平息:公開完整實驗

 

轉基因的擁護者和反對者都擁有自己的論據和觀點,多名學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是時候大力進行公開、獨立的轉基因作物實驗了,有關部門應該按照傳統科學實驗的要求,實現從植物到動物,從昆蟲、老鼠到兔子、猿猴乃至人類的整個過程的實驗,以徹底消除爭議。

 

蔣高明認為,目前對於「轉基因致癌實驗」的質疑很正常,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允許質疑。以前的轉基因實驗,3個月的結果顯示沒問題。但時間更長一點,可能反映的問題更真實一些。「這個實驗其實很有意思。因為以前做實驗,轉基因公司不願意科學家做得這麼長,它有自身的利益。而如果不經他們同意,去市場購買轉基因公司的產品,得出結果後對方可能不承認這是自己的東西。」

 

法國科學家的這一實驗給中國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線索。「轉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我認為現在不需要爭論了,應該轉向公開實驗。」蔣高明建議,應該找一個中立的第三方,由國家一些部門、科研機構來出面組織並監督,找來各種轉基因作物進行較長時間的、公開的對比性實驗。「以前都是做老鼠,我覺得應該建立完整的實驗鏈,這個實驗必須經過小白鼠—大鼠—兔子—猴子—人這個實驗順序,且對人類進行的實驗必須是自願的,要讓受試驗者有充分的知情權。兩年的時間也不是很長,我們可以等待。」

 

蔣高明還表示,公開的轉基因安全性實驗勢在必行,因為對於轉基因公司來說,他們並不排斥爭議,「如果一直討論下去,專利也過時了,人家公司錢也掙夠了,但是對環境的破壞可能會很大,還不如抓緊時間做實驗」。

 

曾慶平也表示,他本人是主張做轉基因食品(尤其含有毒蛋白)致癌試驗的,但由於該試驗的周期長,建議在完成小鼠或大鼠初步評價的基礎上,改用壽命更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如恆河猴、黑猩猩等)來做,這樣可以避免自然衰老的影響。「雖然這樣做投入的成本會大幅度增加,但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還是值得的。」

 

曾慶平認為,如果兩年毒性試驗結果被證明屬實,那麼當務之急是轉基因食品審批部門立即修改審批規則,把轉基因食品的審批標準從食品提高到藥品或類似於藥品,強制性規定轉基因食品必須完成基因毒性試驗(致癌實驗)和生殖毒性試驗後才能進入審批程序。

 

相反,如果這項試驗經不起反覆驗證,加之多年來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結論,轉基因食品的毒性試驗就沒有必要延長到兩年,也沒有必要將轉基因食品審批標準提高到藥品審批標準。至於是否對轉基因食品進行超過3個月的長期毒性評價,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維持或修訂現行標準的決定。

 

在曾慶平看來,轉基因陣營與反轉基因陣營之間形成的僵局曠日持久,由此導致政府的曖昧和民眾的疑惑以及科學家的進退兩難。解開轉基因的「結」,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但可以找到妥協方案,那就是一靠政策,二靠市場。

 

具體來說,在政策方面,為了杜絕某些轉基因作物可能導致的生態危害,政府部門應該對目前大田種植的轉基因作物重新核查,一旦發現可能破壞生態環境的轉基因作物,應該立即禁止或限制這些轉基因作物的大田種植。當然,最保險的方法是將一部分生產高附加值食品、藥品、能源和材料的轉基因植物改用試管苗快繁技術進行工廠化生產。轉基因藥品的審批必須走嚴格的新藥審批途徑,而轉基因食品的審批標準可以從食品上升到藥品。

 

同時,為了消除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隱患,研究人員最好不要開發直接食用的含毒蛋白的轉基因主糧、蔬菜和水果,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更不要急於頒發轉基因主糧、蔬菜和水果的種植和生產許可證。

 

在市場方面,曾慶平認為,不管有沒有政府監管,也不管監管到不到位,唯一決定轉基因產品命運的還是市場。只要政府強制性規定生產廠家必須在轉基因產品的外包裝上明確標識「轉基因產品」字樣,民眾就擁有了知情權和選擇權,買還是不買,完全看他們自己喜不喜歡,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

 

《中國科學報》 (2012-10-11 A3 深度)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網之於我就像三十多年前在北大圖書館閱覽室的一張High Table佔到了座位。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Brookes坦言,在南北美洲,一些廣泛種植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農民因過度依賴草甘膦,導致雜草耐除草劑的問題——農民不得不適應和改變雜草控制系統,導致除草劑的使用增加,與15年前相比成本更高。 不過,他表示,雜草抗性問題和除草劑使用增加也是傳統作物的趨勢,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使用除草劑的效應仍然比常規作物使用同類除草劑要好,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仍然比傳統替代作物更有利可圖。
  • 當代中國農業轉型技術選擇之爭:化學化?轉基因?
    國內許多學者以誘致性變遷理論為基礎,對中國農業技術選擇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有學者在進行文獻綜述後認為,目前普遍認為中國尚不具備大規模採用勞動節約型技術或機械技術的條件,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應是土地節約型技術或生物化學技術( 魏金義等,2015) 。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7月初,全球100多位諾貝獎獲得者聯合發表公開信,支持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這一活動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朱作言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成員,也是2016年最新一屆委員會的成員。
  • 獨家:轉基因食品餵食實驗,是決定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唯一標準
    •我國曾啟動轉基因餵食實驗•塞拉利尼實驗後,我國啟動餵食獼猴實驗。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負責人林擁軍透露,目前農業部正委託中國農業大學做轉基因大米的小型豬90天餵養實驗,還委託中國醫學科學院做獼猴餵養實驗,「屬於靈長類,跟人類非常近」。
  • 草甘膦致癌疑云何時休—新聞—科學網
    雖然上述兩項事件目前尚無定論,但曠日持久的草甘膦致癌之爭又起波瀾。在經過了長期的使用和科學評估之後,草甘膦致癌疑云何時才能徹底消除? 加州判決有何影響 草甘膦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孟山都化學家合成的一種除草劑的活性成分,在殺除野草方面有奇效,一經發明就受到農民歡迎。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
  • 盧大儒:大辯論應以促進科學進步為目的—新聞—科學網
    他已經不願意再多談,經過記者幾番勸說,儘管心存餘慮,他還是在電話中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採訪。 媒體要把握好傳播的「臨門一腳」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科學家應該如何對待科普這件事情? 盧大儒:我長期以來堅持這個觀點:科學家應該抽時間來做科普。但並不是說強求所有的科學家都這樣做。科學家做科普,本來就應該鼓勵和支持。
  • 剖析國際十大「轉基因安全事例」
    洛希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同樣對非目標昆蟲產生威脅。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組織昆蟲專家對帝王蝶問題展開專題研究。結論認為,該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並不反映田間情況,且沒有提供花粉量數據。評價轉基因作物對非靶標昆蟲的影響,應以田間實驗為準,而不能僅僅依靠實驗室數據。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載再憶華羅庚精神:
  • 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11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在北京交通大學成功舉行。
  • 崔永元與盧大儒激辯轉基因:誰砸了誰的場—新聞—科學網
    3月26日晚,崔永元參加了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並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在演講的提問環節,崔永元與盧大儒發生了口舌之爭,現場氣氛一度變得緊張躁動。事發後,論壇上不少帖子稱「崔永元復旦講『反轉基因』遭教授『砸場』」。 其實,不只是轉基因,很多涉及倫理問題的科學技術,都會引來科學家與公眾的衝突,比方說核電技術、幹細胞技術等。當科學撞上倫理,科學家該怎麼辦?
  • 轉基因水稻技術解密:原理清晰操作嚴謹—新聞—科學網
    水稻實驗田剛收穫的黃金大米本報記者王文佳 文/圖 近期,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新聞層出不窮。那一年,距離農業部給兩種水稻頒發「安全證書」還有10年,可是實驗富餘的大米已進入了林擁軍家的餐桌。「我對自己的產品最清楚,很安全。」 吃華農轉基因水稻的,不只是林擁軍。兩種轉基因水稻2009年獲頒農業部安全證書,開始生產性試驗後,被作為福利發給生科院的老師們。從那一年開始,林擁軍家幾乎頓頓都吃這種大米。算下來,他已吃了14年。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天永和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王國英團隊的成果。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
  • 農業部:中國分級分階段評價管理轉基因作物—新聞—科學網
    依照《條例》及配套規章,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評價管理。分級管理,即按照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危險程度,將農業轉基因生物分為四個等級:安全等級I,尚不存在危險;安全等級Ⅱ,具有低度危險;安全等級Ⅲ,具有中度危險;安全等級Ⅳ,具有高度危險。
  • 長春應化所等研發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與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安達千波矢課題組的一項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大量的實驗數據,發現採用某類有機組分是導致器件性能低下的原因,並研製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他們利用課題組前期開發的遠紅光調控的哺乳動物細胞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將能響應遠紅光和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響應c-di-GMP的BldD蛋白以及Cre重組酶進行合理拼接組裝。
  • 轉基因學者遭圍攻 堅稱轉基因水稻更安全(圖)
    (CFP供圖)華中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傳媒中心向本報詳解轉基因水稻生產和安全性問題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後,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 美國農業部批准實驗:釋放轉基因飛蛾,以減少其自然種群
    美國農業部批准實驗:釋放轉基因飛蛾,以減少其自然種群 李挺/中國科學報 2017-07-28 16:08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在《說明》中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